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台湾是一个多族群组成的地区,可粗分为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及二战后来台的被统称为外省人的四大族群。闽南人目前为台湾人数最多的族群,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客家人占18.1%;外省人占9.9%。目前台湾人口的年龄构成情况为:0—14岁:16.62%;15—64岁:72.85%;65岁以上:10.53%。  相似文献   

2.
从民意调查看台湾民众统独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民意的统独趋向是研究台湾问题的一项重要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影响未来中国统一能否尽早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系统研究和把握岛内民意的变化,对于我们深化台湾研究、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分析近几年的岛内民意调查着手...  相似文献   

3.
当代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出现空前的混乱局面。当前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而这种多元化特征仍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国家认同”的分歧、对立甚至冲突构成当代台湾政治的最大特征,进而影响和决定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党认同和统“独’’认同。  相似文献   

4.
劳工阶层是岛内重要的社会阶层之一,不仅人数众多,且自1980年代末期以来为维护自身权益积极投身于岛内的社会运动之中。于是,这一群体不仅成为推动岛内政治转型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成为岛内政治权力再分配过程中各政治势力竞相争取的对象。他们也用手中的选票表达着自己对执政者政策走向的好恶.并由此而影响到岛内政局的变动和两岸关系的发展。因此这一阶层民众的政治心态和行为特征就成为值得人们关注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胡文生  徐博东 《台湾研究》2011,(1):28-32,59
民族国家认同的异化与分裂是当前台湾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危机,也是影响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台湾民众在民族国家认同问题上为何会发生严重混淆,结合台湾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及政治结构演变来进行深入探讨,找出其中的根源,对于重新导正台湾民众的民族国家认同.消解“台独”势力的社会民意基础,并最终达成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1895年乙未割台和1945年台湾光复,是近代台湾史中两个极为关键的时刻,这时涌现的大量文学作品,表达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怒和抵抗,对于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的欣喜和欢乐,成为近年来两岸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因光复初期乃一格外复杂曲折的时期,它既是20世纪的百年中台湾与祖国真正融为一体的短暂的四、五年,成为当时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个焦点和缩影,同时又因发生了“二·二八”重大事件和白色恐怖等情况,  相似文献   

7.
张羽 《台湾研究》2009,(4):13-17
20世纪晚期以来,台湾的“新博物馆运动”成为时代特色之一,那些以“历史物质化”为目标的历史性博物馆,更被用来创生和贮存新的集体记忆,对内统合台湾民众的集体记忆和群体观念,对外宣誓“台湾主体”。本文主要选取1990年代以来台湾的博物馆为考察场域,希翼分析一系列问题:二十年来台湾博物馆经历了哪些变迁?台湾的博物馆与民众集体记忆塑造的密切关系?策展者的“编排意图”能否反映社会变迁?不同的策展者,力求再现何种集体记忆,努力传达何种意识形态?台湾民众在参观展览后是否认同策展者的选择记忆,从而对其文化认同产生正负迁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2005年12月3日,台湾“三合一”选举落下帷幕。除了选举结果广受关注以外,这次选举的过程也被舆论形容为“手段最卑劣、选风最恶质的一次,选战烽火已经逼近道德的临界点”。实际上,台湾选举的恶质化、低俗化是伴随着“政治民主化”的过程所出现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将运用政治文化和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台湾恶质选举文化的表现、成因及其对民众投票参与、投票倾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日据时期台湾民众对“皇民化运动”的抵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为加强对台湾社会的控制,实行了“皇民化运动”。“日本殖民者在台湾实施‘皇民化运动’,是一场对殖民地人民的强制同化运动,它严重侵犯了台湾同胞的生命财产和自身利益,日本殖民者妄图把台湾人塑造成对他们俯首贴耳的畸形‘日本人’。他们的倒行逆施,对于广大的台湾同胞来说,只能引起强烈的不满和反抗。”随着日本的战败,这一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长期以来,海峡两岸的学者对这一运动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也出现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多着眼于“皇民化运动”本身及其危害,而对台湾民众对“皇民化运动”的抵制则较少涉及,笔者试图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死囚的心声     
这是一个死刑犯的日记和家信。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笔者之所以录下这个死刑犯的内心独白,是因为它会给活着的人们以或多或少的启示。 1993年7月13日 星期二 晴 半个月的囚床生涯,我想了很多很多,想得最多的是死,最遗憾的是我儿子还不到两周岁,妻子才23岁就要守寡,我真惭愧,毁了自己的一生,还要断送妻子的青春,我想把儿子过继给他们会答应吗?命运真捉弄人呀,悲观、失望、羞愧、悔恨, 7月14日 星期三 晴 上诉书已交高院七天了,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昨晚我做了一个梦,两次梦见高院的人对我说:你已改判为无期徒刑。可能是求生的本能吧?虽然我对死想得比较开,人死如泥,一了百了,但谁又愿这样去死呢?以前我曾好几次想了此一生,但终难下此决心,现在到了这种地步却还时时有生的欲望,人到底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2.
●广州老百姓心目中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什么?最早是物价,后来是交通,现在是治安。●外地人对广州印象中最不好的方面是什么?缺少安全感!乱! ●全中国什么地方公安局长最难当?广州肯定名列前茅。●多少压两,多少困难,多少挑战,多少艰险……且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相似文献   

13.
张钊 《南风窗》2008,(14):86-89
民众戏剧与灾后重建的结合,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这个"人",其实各有各的特定生活处境与社会背景,而不是面貌模糊的一般"群众"、"灾民"、"用户"、"消费者"或"观众"。  相似文献   

14.
孙云  刘盛 《台湾研究》2009,(4):7-12
由于遭遇特殊的历史情境,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伴随着“台独”势力的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不断推动“去中国化”,长期遭受心理绑架的台湾民众出现了认同危机,如同“斯德哥尔摩现象”里的被绑架者,其自我定位和“国家认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  相似文献   

15.
弘扬劳模精神 发挥劳模示范作用北京市总工会劳模办副主任 张文涛北京市总工会始终把劳模工作放在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与把握,以不断完善劳模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充分发挥劳模引领作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为核心,以服务劳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完善和创新劳模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1988年5月12日晚,北京夏令时22点27分,已经在厦门国际机场等候了近四小时的105名乘客登上了中国民航厦门航空公司2510号波音737客机。飞机升空到七千米高度,乘客们烦躁的心情刚刚开始消散,一场惊险活剧却已在悄悄开幕。“不准讲闽南话!”机舱内第12排A、B两座上有两名男乘客,一高一矮,高的身着西装,矮的着一件牛仔衫。这两人上机后,把他们简单的行李袋放在座位底下。大约20分钟后(此时飞机正飞过汕头空域)坐在B座的矮个子对同伴嘟囔了一声:“我要去吐了。”说着挤出通道,  相似文献   

17.
潘雨  李涛 《台湾研究》2013,(2):28-32
2008年5月国民党执政以来,尤其是ECFA签署、马英九连任后,两岸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和平发展理念被广大台湾同胞所认同,但两岸互信依然不足、岛内主流民意亦未发生质的改变,台湾民众在“中国认同”问题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危险倾向,两岸民众心与心的距离并未拉近。因此,如何有效化解台湾民众认同危机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以“和合主义”理论为基础,从其理论价值启示出发探寻有效化解台湾民众认同危机的可鉴之路,以探索建立两岸民众共同家园、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陶庆梅 《南风窗》2007,(22):89-91
民众剧场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关注底层生活、关照社会现实的意图,民众剧场工作者身上所蕴含的"社会苦行者"的气质,深深吸引了打工者、艺术青年以及在校大学生等年轻群体,并也得到了各类NGO组织的普遍关注以及支持。  相似文献   

19.
波谲浪诡的台湾海峡处于冷战和冷和平之间的临界状态。台湾就这样枕戈待旦,在风声鹤唳中度过了50年,风雨飘摇中驶出了一条曲折起伏的航迹。这“航迹”便是它的军事战略。  相似文献   

20.
李北方 《南风窗》2007,(6):30-31
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讲究的是阖家团圆,回顾一下过去几个春节,可以发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都在这个时候走到老百姓当中。作为执政党的总书记,胡锦涛选择过春节的地点包括了延安等革命老区,在访贫问苦的同时寄托了继承红色传统的政治寓意。而作为政府首脑的温家宝与群众一起过年的政治寓意,为体察民情、关注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