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国论”及其随后略经修饰和刻意说明的“特殊两国论”是导致目前两岸关系出现战与和问题的最直接的原因。为什么这样说呢?究其主要原因乃是:第一,“两国论”和“特殊两国论”的抛出过程已使过去比较暧昧的分裂指标趋向明朗化和具体化,例如在抛出“两国论”和“特殊两国论”后即有人更明确地提出要将它们“入宪”、“修法”,而“入宪”和“修法”等问题是十分现实的敏感问题,是将分裂和台独路线法律化、政策化和纳入现实政治运作的最实际的做法。此种举措的落实必将使大陆方面做出十分激烈的直接反应,因而是两岸关系昕能跨越的  相似文献   

2.
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公然宣称,台湾当局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①。李登辉提出的“两国论”,“再一次暴露了他一贯蓄意分裂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政治本质,与‘台独’分裂势力的主张沆瀣一气,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②“两国论”严重危及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经20年的风风雨雨,尤其是第三次台海危机,两岸关系今天又面临重大抉择,两岸关系要不要发展,两岸交流要不要进行,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尽管总有一小部分人图谋分裂中国主权和领…  相似文献   

3.
1999年台湾“务实外交”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是台湾当局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公开制造分裂达到高峰的一年,“务实外交”则是其推行分裂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年来,台湾当局以“两国论”为基调,通过各种手段加紧谋求国际承认,继续在国际上进行制造“两个中国”的分裂活动。然而,在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上升,国际社会普遍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的大趋势下,“两国论”碰壁国际,“务实外交”困境依旧。  相似文献   

4.
世人皆知,有关台湾的“定位”问题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已由国际协定作出明确的定论,即它属于中国。海峡两岸的关系是中央政府同一个省的关系,两岸的统一纯属中国的内部事务。从40年代末国民党当局逃台至80年代末由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政治地位并未受到撼动。本来这个问题无须过多着墨,然而由于今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记者采访时公然向世人抛出了所谓的“两国论”,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国与国的关系”,企图达到其分裂中国的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两岸关系“定位”问题进行历史…  相似文献   

5.
陈水扁、民进党自上台执政以来,其两岸政策一直是岛内外各方质疑的主要焦点之一。有批评其没有清楚的两岸政策者,有指责其两岸政策只有口号,而没有主轴及实际作为者,亦有质疑其两岸政策根本就没有纲领、方向、目标,只有昨是今非,摇摆不定者,等等。总归一句话,台湾执政当局的两岸政策一直予外界以模模糊糊、混混沌沌,似是而非的感觉。本人认为,这只是问题的表面,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难发现,民进党自执政以来,其两岸政策的脉络是相当清晰的,这就是以推行“两国论”来一步一步地实现其“台独”目标,“两国论”是其执政以来处理两岸关系的政策核心和基本底线。  相似文献   

6.
刘国奋 《台湾研究》2012,(6):4-8,30
1992年,两岸两会几经协商讨论和函件来往最终达成“九二共识”。“九二共识”形成20年来的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要两岸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能走得顺畅,反之两岸关系就会波折不断,甚至引发危机。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进人到和平发展新阶段,四年多来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交往使得两岸民众共享其利,这与两岸有着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基础分不开的。两岸关系已进入到深水区,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无疑需要我们去重视“九二共识”、发展“九二共识”,让两岸关系更加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台湾民进党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政党,研究探讨这三党与“九二共识”的关系,对于我们缩小一些两岸关系中的矛盾分歧、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促进中国统一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破坏了两岸授权对话与协商的基础,使原拟于1999年秋天成行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以下简称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访台计划流产,两岸关系继李登辉1995年访美之后再次陷入僵局。2000年3月18日,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当选为台湾当局的新领导人。由于民进党的“台独”立场和陈本人的“台独”主张,两岸的政治僵局不但进一步恶化,而且浮现出严重危机。尽管如此,祖国大陆出于对台湾问题外在环境的研判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的美国对台军售及其对台海局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爱德国电视台采访时,公然抛出“两国论”,将两岸关系定位于“国与国,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这一挑衅性言论顿时遭到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台海局势骤然升温。20天后,美国国防部又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批准了价值5.5亿美元的两项对台军售案。这一举措对已经日趋紧张的台海局势无异于火上浇油。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思考台湾问题,带有三层含义,一是随着港澳回归的实现,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所有成员的愿望,这是不以某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二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统一,是通过不断揭露分裂势力的阴谋、不断战胜分裂势力的破坏得来的;三是台湾问题已经存在50年,不能因为问题的彻底解决还有待时日,就可以无限期地拖下去。李登辉公开抛出“两国论”,增加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同样也因为“两国论”的出笼,祖国统一大业直接面临分裂势力的威胁,久拖不决只能更加被动,尽可能快地解决台湾问题已经正式提上议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两岸关系已步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并且在诸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但由于受到岛内政治、文化教育、两岸关系、国际政治与青年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两岸大交流背景下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仍然呈现出“去中国化”与“台湾化”的现状,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和平统一将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未来两岸双方应继续深化两岸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建构“双重认同”作为化解台湾青年“中国认同”危机的基本路径,在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重新建构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1.
1995年6月7日至12日,李登辉到美国活动,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跨出了危险的一步,严重威胁正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两岸关系,大陆被迫发动了“文批台独,武制分裂”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两反斗争”已经过去10年余.但是它对两岸关系继续产生着特殊的影响。尤其是在“台独”已经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情况下,“两反斗争”则成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整整已经过去了五年。回顾五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和我们同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斗争历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江主席的重要讲话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纲领性文件,对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对遏制“台独”发挥了  相似文献   

13.
“提倡分裂中国的人,一定是野心家。”①孙中山阐述三民主义时,有这一重要论断。当分裂中国“七块论”和“特殊两国论”相继泛起于台湾时,为之愕然的中国人,心里都应会有伟大的孙中山先生这一告诫世人的警钟回响,进而对当今台湾政治赌徒的冒险,以及由此引起的两岸关系危机,倍增警惕意识。“两个中国”制造者是中国之仇敌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有许多文章和谈话,包括他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都贯穿和包含了中国统一的思想,并把中国统一视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前提条件。他在一次谈话中严正指出:“我辈热中于统一中国。……民国之幸…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两岸关系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过渡期:一方面,2005年起台海局势出现重大转机,两岸整体气氛趋于和缓,“和平双赢”逐渐成为两岸的主流话语与民意选择;另一方面,“台独政权”仍在伺机而动,陈水扁则以“终止国统”为切入点,选择全面靠拢“深绿”,继续谋求“台湾法理独立”,意图把两岸再拉回到过去对抗、紧张的状态。本文试图通过梳理2000年之后,尤其是2005年以来两岸关系中的“变”与“不变”,对当前的台海局势做一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15.
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和最敏感的因素。如果我们将太平洋彼岸的中美关系视作是“大两岸关系”,那么台海之间则是一种“小两岸关系”。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大两岸关系紧张,小两岸关系就必然紧张;大两岸关系缓和,小两岸关系也必然缓和。大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常常根据自己的国家战略利益来制定自己的对华政策,从而不时涉及小两岸关系。小两岸关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影响台湾问题的中美台三方均平稳实现权力交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和良好发展势头得以保持。马英九与奥巴马连任、中共十八大召开以及谢长廷参访大陆,这四件大事对未来一个时期的两岸关系发展产生了深层次的重要影响,它所显露出的新态势与新趋向,值得观察家们认真探讨。尽管从目前涉及两岸关系各利益攸关方的基本立场及其发展趋势看,这些新变化仍不足以打破台湾问题现存的结构困境,但是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关键变量正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将继续朝着有利于两岸统一、不利于“台独”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由开创期进入巩固深化期,这将是一个对两岸信心、耐心和智慧带来更大挑战的全新阶段。两岸关系向“深水区”推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两岸如何或者说能否继续保持和增进同舟共济的政治互信,对同在一条船上的双方来说至关重要。为此,有必要审慎地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两岸政治互信进行前期战略思考和设计。  相似文献   

18.
从2004年5月17日中台办、国台办在受权发表的声明中首次提出“共同构造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框架”,到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讲话中,正式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重申“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近五年时间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概念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形成、提出到深化的过程。这期间,如何“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成为海内外学者热议的课题,很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探讨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意义、目的、基础、途径、前景等。本文将以前述为基础,就在当前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内涵、构成、挑战和前景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9.
彭维学 《台湾研究》2006,(6):29-32,40
1996年以来的10年,两岸围绕是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进行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大陆坚定地捍卫一个中国格局。两岸政治关系震荡倒退,两岸经贸关系更加密切,“政冷经热”、“官冷民热”的矛盾更加突出。总体上,有利于“反独促和”的积极因素显著增强,“反独遏独”已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两岸关系总体上朝有利于大陆的方向发展。回顾过去10年来两岸关系的基本特征,分析影响两岸关系发展因素的变化,对于预估两岸关系走势、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03年的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在趋于越来越复杂的同时继续沿着两个轨迹发展,一方面在祖国大陆推动和台湾社会各界配合下,两岸交流成就非凡,实现两岸“三通”成为两岸的基本共识;一方面由于陈水扁提出“2004.年3月进行防卫性公投”、“2006年12月完成台独制宪”、“2008年5月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