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问题是中国文化哲学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旨在从文化精神层面出发,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模式做出简要剖析,并对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特征做出阐述,中国现代文化精神应坚持以个体的人为主体,倡导个体独立、自由、全面的发展,以及技术理性和人本主义精神的发挥,在坚持"以人为本"观念基础上,培养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使这种现代文化精神成为中国现代化文化的主导思想精髓,引领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3)
我国电力企业经过十余年精神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其所有制形式及规模的特殊性,也使其必须面对精神文化的多元化冲突、普遍误读等问题。要想使精神文化全面落地,就需要注重共享价值观培育、注重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处理好党建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精神文化构建体系。  相似文献   

3.
《求知》2008,(2):28-30
精心打造文化强县.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蓟县县委、县政府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施构建中等旅游城市“三步走”战略的重要实践.对加强当前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我们就全县农村文化建设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4.
张邑 《求知》2020,(3):42-44
进入新时代,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精神文化需求,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已经不再简单满足于"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更侧重于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品味文脉历史,体验另一种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即走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新阶段。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全世界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实现文化高效能传播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发展四川乡村旅游的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休日制实施后 ,城郊乡村旅游因适应了城市人短足旅行的需要 ,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度假方式。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增强文化教化美育功能 ,是提高其观光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关键 ,可以使乡村旅游获得蓬勃生机和高附加值 ,是城郊农家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一是企业价值的升华。当下不少的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在打造企业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而是在一些形式、口号、广告上,大动脑筋、花力气,使企业文化成为一个空壳。企业文化建设应通过着力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导向的企业价值观或企业精神,切实解决企业为谁生产、员工为谁工作,即企业与员工两者的价值取向这一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席颖 《学理论》2010,(19):256-257
高校是传播知识的圣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摇篮,千年的文化精髓在这里得到传承,高校有其特殊的文化氛围,它不仅表现着一所高校的精神面貌,更是用其特有的环境熏陶着在高校生活的人,引导和激励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功能。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的形成离不开长期的历史发展,它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的灵魂和核心。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民族精神,只有深刻理解本民族的精神特质才能坚定文化自信,走文化自信的道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契合性角度入手探讨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志勇 《学理论》2010,(14):67-68
城市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文化,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城市精神、城市价值观、城市伦理和城市形象。一个城市要塑造其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要紧紧围绕城市精神、城市价值观、城市伦理和城市形象这些要素来进行。我们可以通过培育城市精神、确立城市特有的价值观、营造独特的城市伦理、建立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来塑造某一特定城市的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凝聚、激励与引导,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民众或民族成员献身祖国的炽热情怀。催生这种强大意识和精神动力的因素,可以是自然血统、经济利益和政治动力,也可以是精神文化和道德情感,但以文化的整合、认同的作用最为基础和恒久。  相似文献   

11.
《理论视野》2006,(2):F0002-F0002,F0003
成都市锦江区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的过程中,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巧妙运用区内农业资源和景观、乡村民俗风情文化等条件,发展具有农业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化,在三圣街打造出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个农业观光产业园区,成为远近闻名的“五朵金花”,走出了一条农民就市民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王晶 《学理论》2008,(12):72-73
三五味业企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创新已形成了以将军文化为精髓的企业文化——三五文化。三五文化的独特性、创新性、品牌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其生产的产品可以作为旅游商品进行销售。因此,对“三五文化”旅游品牌要制定一个较为详尽的旅游开发规划,坚持高标准、规范化的原则进行开发,丰富哈尔滨企业文化旅游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3.
《党政论坛》2013,(12):48-48
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现在,有这么大量的,可供选择的文化服务、文化产品、文化手段,有这么大量的文化生活的参与者。可以说现今文化事业空前繁荣。与此同时又有许许多多对当今文化的批评和抱怨。文化项目多,可选择性强,未必是好事。东西多了、普遍了,怎样去衡量这些精神产品的水准?  相似文献   

14.
徐培华 《学理论》2008,(9):12-13
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灵魂,它是一种文化的自信,它的内容体现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当今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建,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继承民族精神 弘扬时代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是被这个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并接受了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优秀品格、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其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06,(9):29-29
我村共有村民1126人,312户。有60%的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其余的从事农业生产。多年来。我村两委会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注重两个文明一起抓.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村民“求知、求美、求乐、求和谐”的精神追求结合起来,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入手,着力完善农村文化教育设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6)
上虞市有着众多的名人文化旅游资源。为了发挥上虞市名人文化旅游景区的应有作用,特提出了选取有代表性的名人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突出名人文化景区的特色,延长名人文化旅游产业链,实行名人文化旅游景区区域合作,打造拳头产品,发挥辐射效应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32)
伊春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近几年,中共伊春市委市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倾力打造属于城市自身的旅游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但是旅游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措施有:完善旅游文化发展规划;全面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丰富旅游文化载体;创建旅游品牌;突出伊春文化特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9.
官僚制精神与中国行政组织文化的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兴起了行政改革的浪潮,曾被证实为普遍有效的组织模式———官僚制,受到前所未有的激烈抨击。然而,建立在由理性精神支配的科学观念、法治观念和契约观念基础上的官僚制精神,并没有因行政改革中对官僚制的批判而被抛弃,甚至可以说官僚制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地渗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性转变,仍处于官僚制不足阶段,官僚制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缺乏的,并且长期传统官僚制所造成的相应的行政组织文化,对现代官僚制精神形成巨大障碍。因此,中国行政组织文化的重建尤为关键,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组织文化最为困难,这也决定了中国行政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31)
文化旅游产业被誉为当前的"朝阳产业",在经济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政府要更加重视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宏观指导,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