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謇作为晚清立宪派代表人物,其政治思想始终是一种渐进性地走向近代化,他是中国宪政史上的一位先驱者,是推动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的先锋战士。  相似文献   

2.
全国党校系统“中国近代化历程”学术研讨会综述王子今全国党校系统“中国近代化历程”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10月8日在北戴河举行。会议就中国近代化的定义、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中国近代化的分期以及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走向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特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19世纪 5 0 -60年代 ,也就是咸丰和同治两朝统治时期 ,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它的萌生 ,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开明士人官僚形成的近代化观念的推动 ,同时 ,他们对近代化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近代化的本质和路向。从观念领域分析 ,咸同之际所萌现的近代化观念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启程的同时 ,也为中国近代化选择了一条难以成功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试论冯桂芬的外交思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世纪60年代初,冯桂芬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外交思想主张.他不仅提出了和戎自强的总体外交战略,而且提出了讲求诚信、讲求理、利用矛盾等交涉策略.此外他还提出了识夷情、培养外交专才等应付变局的外交措施.这些思想主张对于中国外交思想的近代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先生一生关心民生问题,他所倡导的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核心、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为内容的民生主义经济思想,试图在国家的积极干预下,以农业近代化为前提,以工商实业近代化为关键,推动一个近代化中国的出现,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近代化的大潮中。这一思想并未能真正推动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但它对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思想却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过程是和法律移植密切相关的,而民法近代化主要是通过法律移植方式完成的。本文从对民法近代化过程的考察,在理论和实证方面论证了法律移植的必要性:从对中国固有传统法律文化的分析,探讨了在中国移植西方法律的可行性;并以中国民法近代化的成果验证了法律移植的效力。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一生关心民生问题,他所倡导的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核心、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为内容的民生主义经济思想,试图在国家的积极干预下,以农业近代化为前提,以工商实业近代化为关键,推动一个近代化中国的出现,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近代化的大潮中.这一思想并未能真正推动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但它对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思想却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律近代化有一个历史过程。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是思想酝酿、理论准备阶段。南京临时政府一方面创立革命新法,一方面适当沿用旧法,把清末开始的不完全法律近代化,推向一个崭新阶段,开始了民主主义法治建设的新篇章。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法律近代化是“一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元(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近代法系)”的格局。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演变,呈“异体多元化”的趋势与板块格局。  相似文献   

9.
由英法联军之役造成的"庚申之变",比中英鸦片战争留下了更深的伤痛,而后是中国人在"自强"的意愿下第一次把效西法从纸上议论变为社会现实.由此开始的以洋务为中心的三十多年历史过程,曾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变迁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起点.而作为一种移接的近代化,其内含的不自然性同时又赞赏成了这段历史过程中的矛盾、污秽、徊徨、脱榫和变异.这是一种逼迫下的近代化,因此常常是扭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0.
由英法联军之役造成的"庚申之变",比中英鸦片战争留下了更深的伤痛,而后是中国人在"自强"的意愿下第一次把效西法从纸上议论变为社会现实.由此开始的以洋务为中心的三十多年历史过程,曾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变迁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起点.而作为一种移接的近代化,其内含的不自然性同时又赞赏成了这段历史过程中的矛盾、污秽、徊徨、脱榫和变异.这是一种逼迫下的近代化,因此常常是扭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1.
善耆与中国近代警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警政始于清末。善耆是清末著名的警政大员 ,他负责设立工巡局 ,整顿京师警政 ,关注警政教育 ,在中国近代警政建设及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 ,其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上承晚清下启民国南京政府时期的民初法律近代化,是中国法律近代化道路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政体虽更,民彝无改,恪守礼法”的立法指导下,民初婚姻法律近代化颇具传统特色。学界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我们应对这一时期婚姻法律近代化的诸多问题给予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3.
民法作为外来词汇引入中国后,掀起人们对民法近代化的种种期望和大胆实践。义理与权利呈现的是私权的彰显,传承与裂变反映的是近代民事法律体系的演变,冲突与整合则初步指明了中国民法近代化的探索路径。近代三次民法典起草,无论其内容和结局如何,都体现了制度和理念方面的大转变,反映出中国民法近代化路径探索的复杂和艰难。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历史教研室、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举办的“近代中国区域文化与中西文化冲突”学术研讨会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来自全国部分党校从事文史教研工作的同志聚集一堂 ,就中国近代化历程、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近代中国区域文化以及党校历史教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中国近代化历程问题1、中国近代化历程问题。与会同志指出 ,近代化(或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发端于科学与技术突进的革命性变革 ,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和大工业文明转轨的一次巨大嬗变。中国同世界各国一…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1866年—1925年)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革命家,也是融贯中西文化,推进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卓越先驱。他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今天仍然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在政治发展进程中政治文化近代化的意义与内涵是什么,康有为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探索。通过梳理康氏颇为庞杂的思想之后,我们发现康有为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深入剖析了中国本土政治文化近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在宏观上,他提出本土政治文化要实现与政治现代性的调适;而在微观上,他则强调首要的问题是确立民众的公民权责。显然,后者是根本性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奠基人沈家本对中国传统司法思想与司法制度进行了系统清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些深刻的见解。他对待中国司法传统乃至于整个传统法律文化的态度是理性的、客观的,其研究成果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法律传统特别是司法传统中优良的一面,而且这种优良的成分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传统不是包袱而是资源,不是死水一潭而是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8.
清末沈家本修订刑律的功绩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末年,沈家本奉命主持刑律修订,制定出中国第一部近代刑法典——《大清新刑律》。该律的问世,既标志着中国刑法近代化的开始,也是沈家本修订刑律取得一定成功的明证。沈家本修订刑律成功首先取决于历史条件,其次得益于他的个人素质。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之一。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民主共和政体,并著有《实业计划》,集中体现了发展中国实业的思想方略,成为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纲领。孙中山先生实业思想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发展轨迹》一书的突出特点,一是内容全面又突出重点,二是观点鲜明而有新意,三是资料翔实且语言简练生动,是近年来研究经济近代化的一本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