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接壤的西南地区共分布着30多个跨界民族.这些跨界民族与其它族群形成了良好的族际关系.文章从历史与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西南地区跨界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发现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西南地区跨界民族经历了"适应-认同一融合"的转型,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社会认同,并最终实现了和平跨居的理想局面,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多跨界民族的国家,跨界民族在边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学术界对于跨界民族作用的认识可归结为四个方面:和平跨居论;族群—国家冲突论;边疆跨界民族问题治理论;特定边疆跨界民族非传统安全治理论。这些观点往往只侧重于跨界民族作用的某一方面,而且总体上偏重于突出其消极作用。应辩证分析和看待跨界民族的双重作用和双刃剑效应。  相似文献   

3.
金志远 《前沿》2010,(19):128-133
国家认同的形成是国家和谐稳定和统一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此进程中也存在一种要求尊重、维护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的观点。因此国家和谐稳定和统一发展需要处理国家认同和现有的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冲突论"、"替代论"、"共生论"和"辩证统一论"等观点。本文通过对各种关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关系的不同观点的分析认为,国家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依据是不同的,但同时也存在联系,因此,在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共生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云莉 《前沿》2012,(7):31-33,43
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西北紧邻蒙古和俄罗斯,在中、蒙、俄三国中又共同存在着跨界而居的蒙古族,这使得内蒙古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周边地缘政治、跨界民族问题和外部势力的影响。内蒙古地区的边疆安全能否取得保障,直接关系着中国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关系的稳定。因此,中国应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切实维护跨界民族的民族利益;努力完善各种影响民族关系的防范机制,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安宁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5.
跨界民族的不平衡发展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主要体现在族群规模、经济发展、政治认同、社会适应与文化流变等方面.研究表明,跨界民族的政治认同倾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程度对族际关系的影响最为重要.同时,族群规模和文化流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跨界民族问题与新疆社会稳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跨界民族,是指一切因政治疆界与民族分布不相吻合而跨国界居住的民族。跨界民族问题是指跨越国界民族的分支所引发的矛盾与冲突。新疆是我国跨界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跨界民族问题对新疆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具有重要影响。要实现新疆地区的安全与社会稳定,需要建立一套保证安全与稳定的机制,包括加强对新疆社情的研究、妥善处理跨界民族宗教问题、建立适度有效的防控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正在全球化时代,跨界民族问题成为世界问题的焦点与民族热点问题,对当代人类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跨界民族的国家,跨界民族问题纷繁复杂、表现不一、影响广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认识跨界民族、处理跨界民族问题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跨界民族理论与政策。科学的理论,有效的政策,在加快跨界民族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处边疆,西北跨界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民族文化特色和区域差异,与其他地区相比,西北跨界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从西北民族特色因素中找准理路。首先,从认识西北跨界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特点出发,重点考虑西北跨界民族身份、民族文化、地区差异、宗教信仰等因素;其次,着重考虑西北跨界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准确把握民族成员的认知和认同、建设的制度化、个体化的过程,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西北跨界民族地区构建的规律,最后找准建设的着力点。新时代,西北跨界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要突出四个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和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政治国家认同是公民对国家政治权利的认可和赞同。它是政治制度获得正当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增强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核心力量,也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条件。其中,政党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层次。目前,由于历史和现实种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一些港人对地理的、文化的、民族和历史的中国认同问题不大,却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作为政治实体的"中国"充满了质疑和排斥,"一国两制"在政治国家认同上遭遇到了瓶颈。深入分析和诊断"一国两制"下政治国家认同的病因和机理,并对症下药探讨与建构适合"一国两制"的政治国家认同的实现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和关键。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青年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状况关系着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家认同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集体认同,表现为公民对国家的归属感、政治效忠、责任意识、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文章从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国家意识3个维度,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村青年国家认同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指出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村青年精神状态积极务实、社会认同讲求平等互动、民族认同共同性与差异性并在、国家意识良性理性.同时,也指出影响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村青年国家认同的传统的贫困问题、宗教问题和部落意识等因素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广大农牧村青年国家认同的基础还十分薄弱.  相似文献   

11.
周平  白利友 《思想战线》2012,38(4):26-32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单一民族国家相比,多民族国家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建的国家共同体,具有民族构成复杂、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不尽一致、国民身份多重等特点。但总的来说,民族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对特定对象相对稳定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纷繁复杂,其间充满了博弈、面临着挑战。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政治作为一种通过一系列的认同建构及建设来整合社会资源、追加合法性及寻求支持的政治实践,有着自身特定的内涵——它在政治上强调共同体、合法性与向心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复杂化的特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亟待整合。在充分认识与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借鉴美国等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的新的整合路径,有利于维护各民族的权益,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的边疆研究逐渐突破"中心"—"边缘"的讨论范式,研究方法的转变肯定了"边疆本位"的价值,然而,边疆治理理念与实践中仍然缺乏对边疆建构者之一的边疆民族的关注,特别是对边境区域少数民族内心世界与行为逻辑的关注。"一带一路"背景下,重新梳理不同历史时空下中尼边境夏尔巴人的跨界流动与国家认同,以"自下而上"的视角,解读边境民族具体生活情境中的国家认同意识与跨界流动的生活逻辑,对促进我国西藏边疆治理的转型与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那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文化力量,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归属感的核心,是国家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在国家认同构建过程中,公民的国家认同对国家统一、社会繁荣与稳定有着重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认同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香港青年由于生活地区的特殊性,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交错的复杂性,导致了他们在国家认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分析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状,考察其国家认同错位的历史社会经济原因,探寻构建、增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可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13,(5):94-94
贺东航、谢伟民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国家认同包括国家民族认同与公民认同两个方面。回顾中国现代国家认同的历程,中国国家民族认同有三个阶段:国家认同的发轫、中华民族国家民族认同的高潮、国家认同的新篇章,我国国家认同还不健全性,即国家民族认同的高涨与公民认同的滞后。我们不能忽视国家认同的一些制约因素,如意识形态斗争、民族识别、民族优惠政策与威权体制等。努力实现“政治民族”、大众参与和公民认同。  相似文献   

17.
语言认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心理趋同现象,是其它认同的基础,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跨境民族的国家通用语认同、民族语认同和外语认同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安全稳定和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我国的跨境民族多,但国内学者关于跨境民族语言认同的研究还很少。基于现有语言认同研究相关文献,本文分析讨论了语言认同的基本概念和跨境民族语言认同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我国跨境民族语言认同的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陆地边界与15个国家接壤,有30个跨界民族。在东北亚我国与蒙古、俄罗斯、朝鲜边界相连,与韩国、日本相邻。与我国民族有血缘关系的蒙古族、朝鲜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赫哲族等民族的相当一部分都分别居住和生活在周边不同国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及和平友好的周边国际环境。因此,重视和加强跨界民族关系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我国东北亚民族关…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舍,能有效构建国家安全环境,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重视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和民族和谐的角度实现民族认同,要把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民族与国家共建和谐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与民族获得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薛原 《探索与争鸣》2024,(2):162-176+180
欧洲民族国家的集体认同是一个难题:它们往往在作为民族国家的坚守、对共同政治文化的接受,还有作为“欧洲人”的共同身份这三种立场之间摇摆不定。在欧洲逐步迈向“超国家”共同体的今天,德国的集体认同对于认识欧洲民族国家与欧洲国家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它深刻影响着德国国内的稳定和团结,主导着其外交和安全政策走向,也构筑着德国未来发展的愿景。二战以后,德国以逐步削弱“德国性”、接近“西方”的方式获得国家集体认同。这就是代表德国民族主义的“主导文化”以及代表政治文化的“宪法爱国主义”的争端之所在。而这一对矛盾,在欧洲层面可以得到疏解和升华。欧洲文化价值共同体与欧洲宪法爱国主义合一的愿景,可以成为德国乃至其他欧洲国家集体认同构建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