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会“照镜子”赵生平,董其升镜子,差不多家家有,几乎人人用。人们梳洗打扮,年轻人潇洒走一回,总要对着它左顾右盼一番。镜子,也可说是一种认识工具。人的眼睛,能看到别人,看到周围的事物,唯独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实面容和全貌,镜子恰恰能帮助人认识自己。于是人们...  相似文献   

2.
一、领导干部应有的道德修养□刘玉祥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职业修养从政之道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有着强烈的道德感染力。它犹如一面镜子,人民群众往往透过这面镜子来评判党和政府的形象。作为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理应在道德修养方面作出表率,做到嘴不歪,耳不偏,眼不斜,...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一首发人深思的“昏镜词”。词中说:有人到市场上去买镜子,一打开镜匣子,发现镜子有的明亮如月,有的昏糊如雾,遂问道“镜子是用来鉴形的,为什么不都磨得像月光一样明亮呢?”镜工笑着告诉他:“按照你的想法,我的镜子就卖不出去了。因为明镜连小小的缺点都不能隐藏,一些容貌不美的人就不合意,哪里还会买它呢?”镜子,其实也是一种认识工具。按理说,镜子就应该反映人的本来面目,而人的面貌也决不会因为镜明而变丑,镜昏而变美,若是为了掩饰自己脸上的缺点弃明镜而求昏镜,实在是自欺欺人。这首针随时弊的‘…  相似文献   

4.
重识卫生     
“卫生”是个乏力的词,这是指它的发音,当你下意识要说出这个词,口腔里就如同含了一口温吞的水,很不自在。如要故意放大嗓门,以便让它掷地有声,无疑会让你失落,你将在镜子里发现当这个词被舌头别扭地弹出时,自己仿佛在跟镜子里的幻影拌嘴,模样十分难堪。然而它又有生硬的质地,通常跟白大褂的单调、注射器的疼痛、药片的生涩绞合成一股,泛着冰层的光泽。  相似文献   

5.
生活的镜子     
镜子能照出人的容颜,回馈形象,反映物态。崖壁是青山的镜子,湖泊是流云和飞鸟的镜子.土地是农民的镜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现实的镜子。镜子无处不在,人就在镜子里生活。  相似文献   

6.
直觉是一种突然领悟客观事物本质的非理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不自觉性、偶然性、瞬间性和非逻辑性。直觉的迸发除了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和机制外,还需要有诱因诱导着它的发生,而诱因具有诱发性、直接性、表层性等特征。正由于此,诱因或者在形态结构上;或者在功能上;或者在机能上开启着直觉的迸发。  相似文献   

7.
二度尖峰游     
王明泽 《今日海南》2012,(12):34-34
初识尖峰大概在八、九年前。在我的印象星,尖峰镇是个永远不会让人迷路的小镇,因为它的镇城面积极小,只有一条并不宽敞的街道,街两旁分布着低矮的民房和破旧的围墙,镇上最大饭店的规模可能还不及海口巷尾的一个大排档,沿街店铺的老板躺坐在椅子上打着哈欠,睡眼惺忪地与路过的街坊打着招呼。这里没有嘈杂的人群,也没有发动机的轰鸣,阳光透过茂密的树荫洒下斑驳的光圈,夹杂着收音机里传来似有还无的老腔琼剧,一切都犹如涓流汇成的呢哺小调,顺时光慢慢流淌,宁静而悠扬。  相似文献   

8.
镜子.是日常生活端貌正冠的工具,它能弥补眼睛的生理局限,直接、客观地展现自己;镜子,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帮助我们律己修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照镜子以自省”,这样的典故不胜枚举。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他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做“镜子”,随时对照,而魏征又何尝不是太宗的一面“宝镜”呢,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明太祖朱元璋“守井之道”也是一种“秉镜”以自律的智慧,他也常教育大臣老实为官。守好“一口井”,方能天天汲取,用之不竭;开国领袖毛泽东一辈子简朴,无论对待革命事业或是私人生活,简朴精神就是“明镜”,照亮革命道路,带来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带领中华儿女走上康庄大道……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肯于用“明镜”照自己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上海印象     
又到上海,已不像5年前那样看什么都很盲目,力求透过上海的表象,去多读懂一些规律。也许,这就叫理性,抑或叫成熟。我不时提醒自己,受环境、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上海与家乡有许多不可比与不能比,然而,看着看着却不自觉地又与家乡比较起来。  相似文献   

10.
镜子,古有铜镜,今有玻璃镜。它的用处可察面容,正衣冠。其实,镜子的种类和作用何止于此。古今有识之士认为,人、物、史皆可为镜。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由此观之,镜子的作用大着呢! 常常揽镜拭面,是古今许多仁人志士严以律己、修  相似文献   

11.
热词     
镜面相貌 指由于自我暗示的心理作用,镜子里的相貌会比真实长相好看30%。专家认为无论是镜子、照片,还是现实中,这三个都不客观,美丑取决于自己的状态和审美心情。据调查分析显示,75%的网友认为镜中的自己比照片中漂亮很多,20%的网友认为镜子大小、摆放地点、光线明暗不同、心情好坏等因素,会影响镜中自己的漂亮度,也有5%的网友认为照片上的自己比镜子里更漂亮。  相似文献   

12.
蓬勃     
蓬勃○张炜那棵龟背竹强劲有力,充满了水分。仿佛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在催发它、鼓舞它,它将长得更大更粗硕。它仿佛是在一种无知的欣悦之中迎着阳光茂长———尘埃还没有蒙上它的茎叶,干旱还没有折磨它,苍老和萎缩还离它非常遥远,发达的根系仿佛还在没有止境地支持它,...  相似文献   

13.
别人的路     
太阳离地平线还有一段路程,透过西山的树林一脸通红地望向大地,大地却感觉不到它的热情,只有一条条斜长的影子,证明地上的一切还在日光的抚摸下。村子周围的稻子大多已被农民们收割完毕,整齐地排列一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迷人的稻香,展现着丰满结实的身体。稻田湿而不滑,软而不泞,是孩子们天然的乐园。20年前,我和弟弟,还有村里的伙伴们,挥舞着棍棒和柳枝在这里闪转腾挪。稻码子一会儿成为我们的掩体,一会儿成为我们的战马,间或有鼠影闪动。我们便兴奋地一拥而上。不拿住它誓不罢休。直到大人驱赶,我们才会从这一片田地转向另一片田地。20年后,我再次站在这里,  相似文献   

14.
透过中国通货膨胀的种种表层原因,仔细探寻一下我国的政府行为,就会发现中国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在于政府行为失灵。 一、政府行为失灵如何引发通货膨胀 第一,政府产品生产和供给的自身特点,导致成本过高。它表现在:a.生产的单一渠道。我国政府产品的生产和供  相似文献   

15.
张平 《今日广西》2008,(5):40-42
地铁浓缩了都市生活的缤纷色彩,地铁是城市中产阶级最为集中的地方,特别在上、下班的高峰时间,地铁是人与人有肌肤之亲的场所,它承载着快乐和忧伤,也交织着梦想与倦怠;它幽深而华丽,也引发人们某些神秘的遐想。透过地铁,可以感受到城市的体温。  相似文献   

16.
美国盲聋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是世界文化名人。1968年当她以88岁高龄谢世时,出生于中国安徽池州的李雁雁还只是一个才满3岁的男童。两人所处的时代、国家、文化背景有很大差异,但读过李雁雁的自传体文学作品《逆境——首位留美盲人医学博士的追梦人生》﹙以下称《逆境》﹚后,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把它和海伦·凯勒的《我生活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作为盲人,作为在逆境中的奋斗者,李雁雁和  相似文献   

17.
身处市场经济时代,工资涨幅虽不高不快,对舒适、高质量生活追求之心却越来越重,透过大众传媒、街头巷尾、道听途说和生活亲历,似乎这身边大款越来越多,这过日子代价越来越高,再加上子女就学就业,房租提高筹资购房,精简机构裁员分流,以权谋私依然猖獗……不得不让人慨叹如今这世界既精彩又无奈。没错,人往高处走。不过,人并不能生活在幻想、向往或叹息、忿忿不平中,人还得经常地、主要地回到现实中来,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面对所处的种种实际,该工作就好好工作,该挣钱就努力挣钱,在岗时就。恰尽其职,分流转岗待岗下岗亦不怨…  相似文献   

18.
窗子与镜子     
窗子与镜子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  相似文献   

19.
青铜镜作为青铜器的一个品种.凝聚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及精神文明。镜背上的珍禽异兽、花木虫鱼、仙凡人物乃至天地宇宙构成一幅奇妙的画卷。铜镜的镜背不仅有纹饰.而且自战国以来有铭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镜铭成为重要的纹饰部分,还出现过单纯以铭文为饰的镜子。研究镜铭书体的演变、内容的变化.是鉴别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女人对着镜子,轻轻地、均衡地涂着口红,鲜艳的色彩在嘴唇跃出,如同一种粉红色的谜语。口红为谁而存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