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日本的日元国际化政策并非是日本政府出于维系经济增长熨平经济波动而做出的自主性决定,而是在美元汇率走高、美国贸易赤字激增的背景下,迫于美国要求开放金融市场的压力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日本来说,日元国际化只是追求金融大国地位的一环,而且货币国际化对货币发行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在实际执行中被排在其他政策目标之后。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后期,日本实施了日元国际化战略但并未获得成功。分析日元国际化未成功的原因无疑对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一些启示。本文在梳理了日元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之后总结出制约日元国际化成功推进的关键因素,为人民币国际化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前 言1997 年 7 月,以泰国为导火线,爆发了席卷亚洲各国的亚洲金融危机。众所周知,为了克服这场危机,与其他国家实施的所谓 IMF 型策略不同,马来西亚采取了当时被指责为逆时代潮流的资本管制措施。     资本管制不仅在马来西亚,在很多国家中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后来,人们说马来西亚的资本管制是经济小国不得已采取的防卫手段或者是一种选择,进而人们终于说它是恢复经济的成功范例。但为什么当初在采取这项措施时受到指责呢?这似乎并不单纯是逆时代潮流这么简单的原因。因为有许多人由于这一管制措施而蒙受了重大损失,而正是这些人…  相似文献   

5.
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最严重时期,人们曾一度普遍预计,东亚经济在此后的2—5年期间将继续极度恶化。尽管幸运的是,有关东亚经济奇迹(几近)结束的说法是过分夸大了,但这次经济大动荡对社会来说,仍然是一种可悲的灾难。财产的巨大损失和较穷国家的大部分人口陷入贫困线以下,使一些国家爆发了政治危机。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泰国产生了新政府;而马来西亚的政治领导集团则分裂了。这次经济“地震”所造成的社会“余震”一直持续到2000年4月。  相似文献   

6.
前 言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至 90 年代前半期的 10 年期间,东亚各国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增长,以至于被称为“东亚奇迹”。这种高速经济增长提高了亚洲各国的国民收入,给该地区带来了汽车普及化的浪潮。这一时期,在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从国外流入的东盟主要国家,摩托车和汽车的国内销售数量急速增加。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马来西亚和印尼实施了国民车计划,并采取了为提高当地筹集零件比率的优惠税制等,从当地组装起家的各汽车厂家对当地生产体制进行了扩充。其结果,由海外进入各国的企业从汽车厂家扩大到了汽车零件厂家。 但是,1994 年 …  相似文献   

7.
针对新兴发展中国家前途的乐观论似乎开始失去一时的气势。在亚洲也有许多国家在消费者物价统计和国际收支统计中明显出现了粮食、资源价格高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亚洲主要国家的货币对美元汇率同时上涨的局面已经结束。而且,由于越南等国的经济情况的恶化,人们又开始担心是否会发生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同样的事态。  相似文献   

8.
前言 从日本出口的碎铁、旧纸等再生资源正在增加,而日本国内的废品再利用企业收集不到再生资源,出现了开工缩小和违反民事再生法的企业。此外,含有稀有金属等稀少资源的电气制品等作为旧货或再生资源出口。因此有人认为,即使从资源安全保障的观点来看,也应该抑制再生资源和旧货的出口。而在出口对象国,在废品再利用的过程中,污染问题和无法再利用的废物丢弃问题、制品寿命短的旧车使用后放弃不管的问题等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9.
自去年夏季以后,日元对美元的汇价一直在1美元兑120—125日元之间浮动。9.11事件之后,日元的汇价一度曾上升到115日元,后来又跌至125日元左右。进入12月份以后,日元对美元的贬值倾向趋于明显。2001年日元的平均汇价为121.57日元兑1美元,比2000年的平均汇价107.77日元,贬值10%以上。日元对美元汇价的剧烈波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02年1月中旬后,亚洲各国和美国的部分产业界对日元贬值纷纷提出批评。在外部压力之下,日本金融当局也不得不公开承认日元贬值的速度过快。  相似文献   

10.
在特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资料的普遍适用性 在二战之后时期,美国与欧洲有关社会学的主要著作一直认为,“普遍适用性”这一概念对进行科学解释是很重要的。这个断言涉及了一大堆概念:客观性、可靠性、可量化性和官方政治与政策的效用。因此,其它观点的支持者就因被认为是在不同程度上不合理和判断错误而受到了排斥。然而,也有另一种与此对立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一般说来,任何有关知识的断言都是在某种公认文化的范围里作出的。该观点还指出,文化是各式各样的,有关知识的断言也是如此,而任何所谓的“普遍适用模式”一经检查,  相似文献   

11.
危机的社会影响及其引起的反应 亚洲金融危机对菲律宾的影响超出了前述的金融部门的范围。实际上,通过这些部门,经济的其它部门同样也受到了影响。显然还存在着危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菲律宾的)反应本身也具有衍生的影响。因此,本节将探究危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伴生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所衍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日元升值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绩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8 5年以来 ,日元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相当大 ,对日元升值与日本对外贸易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日元升值期间 ,日本的出口贸易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进口增长却不像预期的那样快。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抵消了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对于正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我国来说 ,应及早采取措施 ,预防可能出现的汇率波动冲击。  相似文献   

13.
亚洲金融危机过去已近2年,它严重影响了吉林省与日本的经济合作,成为1997、1998年吉林省对外及对日经济合作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同时日本经济的持续萧条也不可忽视,这些因素将继续影响1999年乃至2000年的对日经济合作。对我们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尽快摆脱目前的困境,止住下滑之势,再寻找扩大合作的良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介绍了日元在台湾和朝鲜的扩张之后,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渗透与扩张过程进行梳理。指出伪满洲国的货币制度是继台湾和朝鲜半岛后,日本在海外建立的又一殖民地货币体系。伪满洲国货币制度的建立为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侵略和殖民统治疏通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国际交流》2008,(4):7-10
源起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危机尚未见底。危机爆发有其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6.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出现了泡沫经济,其发端被认为是自广场协定签订之后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但是,事实表明日元升值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泡沫经济的出现.在日美两国围绕汇率、利率及财政支出的外交博弈中,日本的认识偏差、战略失误以及对美国的一味妥协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这是我国在应对与当年日本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时值得研究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1997年下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 ,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冲击 ,使我国出口严重下降 ,导致总需求不足 ,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有效需求不足 ,引起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的通货紧缩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照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经济运行态势的巨大变化 ,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通货紧缩的重大影响 ,以阐明我国通货紧缩的“早产”性质。一、亚洲金融危机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从 1 95 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直到 1 996年 ,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短缺经济及与之相伴随的通货膨胀。这期间可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从 1 95 6~ 1 978年…  相似文献   

18.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蔓延,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动荡,潜藏巨变的先兆。战后60余年,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人民币与日元走出了不同的轨迹。在国际货币体系力量结构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中,这两大看似兄弟又颇具对立成分的货币如何协调关系,进而推动东亚地区货币体系建设,不仅对中日关系提出了新课题,也将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日元贬值与日本的亚太发展新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元贬值 ,加大了亚洲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通过经济计量模型对 90年代日元汇率与各经济指标变动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发现日元汇率变动与其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单纯从经济因素考虑日本汇率政策是不全面的 ,需从日本的亚太发展战略及其面临的障碍出发 ,重新思考日元贬值的真实意图及亚太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郑永年 《东南亚》2013,(1):32-34,92
美国高调宣称重返亚洲,名义上是为了威慑中国对亚洲既有秩序可能产生的威胁维持亚洲秩序的稳定。但重返亚洲带来的结果却正好相反,亚洲秩序因此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出现了失序的趋势。在某种意义上说,亚洲各国急速崛起的民族主义和重返亚洲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