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党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正确理论。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理论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建国后不久就遭遗弃。之所以遭此厄运,固然出于多方面的原因,而来自苏联的影响和压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李强  骆赟 《前沿》2006,(11):7-9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党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正确理论,但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并没有坚持下去。造成这一结局固然有来自国内经济政治的原因,也有国际背景的深刻影响,但笔者认为其理论本身存在的缺陷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调整而没有"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放弃"说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中的过渡思想之间存在矛盾.毛泽东只是调整了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间,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原则、主体思想上基本稳定."提前过渡"并不能作为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根据.  相似文献   

4.
高民  陈福卫  唐桂莲 《前沿》2004,2(11):13-16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独创性的理论内容之一。它成功解决了中国社会在完成民主革命之后 ,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系列重大课题。然而 ,这一理论在建国初期却被毛泽东放弃了。本文认为这种放弃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5.
析论毛泽东第一次访苏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的苏联之行,是毛泽东生平第一次走出中国故土,踏入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前的研究并没有给予毛泽东第一次访苏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建国初期毛泽东对苏联长达两个月的访问,其所见所闻对他后来思想上的变化,尤其是对他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逻辑结果,其内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发展前途等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具有二元特性的内在实质,注定其在实践中有不定性,直接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7.
何云峰 《长白学刊》2008,(1):131-136
考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论证逻辑,可以发现其中既有革命的逻辑,又有生产的逻辑。两种逻辑混合使用,既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是由于毛泽东对政治和经济的熟悉程度不同。追本溯源,还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发展趋向有关。革命的逻辑与生产的逻辑存在着内在的冲突,这一冲突不仅导致毛泽东最后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更给当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石银 《前沿》2006,(7):15-17
六十多年前,毛泽东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经过十多年的丰富发展,初步形成体系。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二是理论嬗变的原因;三是理论产生的影响;四是对今天中国建设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龙 《湖湘论坛》2012,(3):35-40,70
近二十年来,学界围绕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这一主题,对其形成和发展、结束的原因、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等方面多有探讨。实际上,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暗含了一个深层的理论背景,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理想与中国现实实际之间张力关系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嬗变,既有理论本身的原因,又和当时客观历史条件和主观认识发生变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全方位的、崭新的理论,其哲学渊源是特别突出的。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以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毛泽东、邓小平的有关哲学论述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理论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开辟了市民社会学说史上的新视域。同时,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也有深入的批判,他认为市民社会是一个不自足的领域,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必然被国家所克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前无古人的重要论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珂 《思想战线》2002,28(4):80-83
巴赫金文体进化观是在他受到政治独裁和文体独裁双重压迫的特定历史语境下提出的 ,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巴赫金表面上是重视传统、秩序和法则的文体学家 ,实质上是激进的文体改革者。他对复调、杂语的重视 ,是为了通过对文体的多元化的吁求来达到政治的多极化。借鉴巴赫金的文体理论 ,不但要弄清巴赫金文体理论生成的历史背景 ,还要正视中国的具体国情。  相似文献   

15.
社会政治论是刘德厚教授研究社会的政治进程原理的一个重要论断。社会政治即指无阶级、无国家存在的社会的政治类型,它存在于前阶级社会形态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走向社会政治就其现实形态而言,则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客观进程及其本质特征,它是实现人类未来社会政治的历史必由之路。社会政治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探讨了国家与社会从二元化到最终统一的历史性方向及其深刻内涵。社会政治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对指导当代中国建设现实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需要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看来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需要是人追求自身对象的本质力量,需要及其实现是个历史过程.马克思需要理论启示我们当代构建和谐社会要全面开发人需要的动因作用,合理引导人的物质需要,合理规范人的交往需要,在人全面满足实现的历史进程中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构成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基石.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具有"破中有立"、"以破求立"的理论特征,"破"即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否定,"立"即对共产主义理想和唯物史观的建构与阐发,这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是随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社会-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解剖的深入进行而得以展开的.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值得深入理解与开掘.  相似文献   

18.
王学川 《长白学刊》2011,(2):127-131
社会包容是指社会的制度体系对具有不同社会特征的社会成员及其所表现的各种社会行为的吸纳和认同。社会包容是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全球化时代对执政党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减缓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一条重要途径。社会排斥是威胁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危因素之一。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来看,社会排斥有悖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来看,社会排斥有碍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从共产党执政规律来看,社会排斥不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和提升。要真正实现社会包容,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都还要做出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世界和中国现实发展提出的创新性思想,在历史思想资源逻辑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关系上,后者不是前者逻辑的自然延伸,反而是后者的出现激活了前者。因此,以传统哲学阐释和谐社会理论,容易消解和谐社会理论的创新性价值。和谐社会理论对唯物史观、辩证法、价值哲学等的时代性进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哲学应该从现实实践中寻求出场路径,应在中国实践基础上强化自主意识并形成自己的哲学“语言”,在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互动中展开哲学功能,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对当代条件下哲学发展提供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