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力西 《法制与社会》2010,(19):182-183
本文采用简版大五人格量表、主观社会支持量表、贝克自杀量表对226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服刑人员的责任性越高,自杀意念越低;神经质得分越高,自杀意念越高。(2)社会总支持影响服刑人员自杀意念的形成,支持力度越低越易产生自杀意念。(3)用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责任性、健康状况、职业、独生与否与自杀意念强度息息相关,其中责任性与自杀意念相关系数最高。  相似文献   

2.
监狱工作的任何内容都不是孤立的,都与整个监狱工作以及内外部环境、软硬件条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了技术支持、人文支持、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家庭社会支持、机构人才支持、法律制度支持等6大相关罪犯分类与实施的支持系统,通过对6大支持系统的确立、解析与改进,构建了科学化的罪犯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生活各方面巨大变化,作为社会负面的犯罪问题也随之出现新的特点,其中青少年犯罪尤为值得关注!纵观当代青少年罪犯,他们在年龄上有个共同点——"90后"。由于"90后"罪犯年龄上的特点,其家庭因素在其误入犯罪歧途及改造中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本课题组分析"90后"服刑人员家庭特点,希望利用家庭资源对"90后"服刑人员的改造发挥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司法》2012,(4):5-5
目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面临异常复杂的形势,需要全面统筹、整体规划我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我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持续增大;闲散青少年、离异家庭青少年、服刑人员子女违法犯罪率较高;农村留守青少年、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网络违法犯罪增多;  相似文献   

5.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7,22(4):107-107
浙江省第五监狱课题组在《刑事法学》2007年第5期上著文《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自我控制、人际接纳、自尊、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他们随机抽取91名男性服刑人员做心理测验,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6.
沈海英 《法制与社会》2011,(16):190-193
本文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随机访谈的基础上,以农村地区吕巷镇社区服刑人员为范围,调查分析了农村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社区服刑人员在总体上虽基本上属于正常人群,但心理健康普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敌对等。青少年组与成年组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成年组高于青少年组。因此得出如下结论:农村社区服刑人员存在心理问题,社会支持、家庭环境、朋辈关系对其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针对相关问题,本文从政府、社会、家庭、自身多方面作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监狱学刊》2010,(1):84-87
在我国罪犯群体中,农村服刑人员所占比例较高。他们的婚姻状况堪忧,家庭普遍困难,其配偶和子女承受不同程度的歧视,子女失学情况比较严重,土地承包权部分被取消,少数服刑人员的财产继承权被剥夺。对此,在农村应提倡社会主义道德观,增强农民的家庭责任感,牢记夫妻间的义务。国家要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存状况,以稳定农民的婚姻和家庭。要将农村特困家庭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国家和社会要救助和教育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监狱内要成立服刑人员困难救助基金会,帮助特困服刑人员家庭。要加强对服刑人员的法律援助,防止他们的权益因服刑而被非法剥夺。  相似文献   

8.
“重返社会”是指帮助服刑人员适应社会生活、融入社会而防止其重新犯罪的主张与实践。重返社会范式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它的产生与犯罪外因论有一定的关系,直接原因则是由于监狱内服刑人员互相濡染、监狱服刑成本高、强化犯罪人格等弊端越来越明显,同时,人们还认识到,重新犯罪的原因,除犯罪人内在的“恶”之外,还有其家庭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要防治重新犯罪,除对服刑人员进行行为和心理矫治之外,还需要帮助解决服刑人员家庭、接受教育、就业等问题,促进服刑人员顺利融入社会。重返社会范式的实践形式包括监狱行刑中的重返社会措施与社区服刑中的重返社会措施两种类型。重返社会范式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在防止重新犯罪实践中,它的重要价值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某监狱的508名男性服刑人员的希望特质、社会适应及人际信任现状进行研究,并将希望划分为出监前的希望、出监时的希望及出监后的希望三个维度,将社会适应划分为回归社会前准备、遵守规则、人际适应及工作适应四个维度,探讨希望在人际信任与社会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及重新犯罪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一是服刑人员人际信任与希望呈显著的负相关;服刑人员人际信任与社会适应呈显著的正相关;服刑人员希望与社会适应相关不显著。二是服刑人员出监前的希望维度在人际信任与工作适应维度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服刑人员出监前的希望维度在人际信任与人际适应维度的关系间同样起部分中介作用。三是重新犯罪在服刑人员出监前的希望与工作适应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在押服刑人员子女的救助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他们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特点是年纪小,缺乏社会阅历,欠缺社会支持,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由于他们在很小的年纪就经历父母服刑的心理创伤,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很容易形成缺陷的人格,这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加强对在押服刑人员子女的心理救助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然而,心理救助往往是不够的,国家与社会需要积极的参与和辅助,才能从内而外的改善在押服刑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我国青少年自尊研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的自尊对青少年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青少年自尊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包括家庭和早期经验、青春期与身体形象、成绩的反馈与自我效能、对能力的胜任与自我评价、社会赞许与支持、家庭氛围等。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和自测健康问卷(SRHMS)测查了广东监狱干警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健康状况。研究表明广东监狱干警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身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社会健康维度测查得分均显著低于广东司法警院学员的相应得分;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应积极关注监狱干警的健康状况,防止监狱干警健康状况恶化,加大对他们社会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知网(CNKI)2015—2023年在北大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收录的196篇与服刑人员相关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和文献计量法发现,国内服刑人员研究热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影响力不断减小;多学科研究需要拓展;作者和机构研究网络需要进一步加强;热点主题涵盖服刑人员主要服刑模式与演进特征、服刑人员服刑过程管理与监督、服刑人员主体及影响因素、服刑人员研究未来与进路等四大类。未来国内服刑人员研究体系可以进一步扩大、思考服刑人员如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山东省滕州市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按照“监管帮扶并重.教育感化同行”的思路,不断强化对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教育力度。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等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去年年底.该办公室被共青团枣庄市委等14个部门。命名表彰为枣庄市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相似文献   

15.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存状况,深刻地影响着罪犯的教育矫治。伴随着变革的深入,社会进入转型时期。有些服刑人员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因犯罪服刑,而导致家庭“因罪致贫”,造成家庭生活出现困难,未成年子女辍、失学,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日益突出。救助帮扶贫困服刑人员家庭及其未成年子女,不仅仅是全社会的义务,也是监狱部门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地走访服刑人员的家庭,调查其未成年子女的生存状况,发现多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承受的社会压力大。这样的环境影响了他们的入际交流范围以及应对环境的方式,独立意识强、希望自己尽快成长、渴望亲情是他们应对压力的共同点,但也存在很大的性别差异,女性趋向压抑内化,而近半数男性趋向于采用诸如打架、说谎等具有攻击性的应对方式。同时对他们的教育、干预措施堪忧。这样的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7.
罗苟新 《法制与社会》2012,(19):223-224
在法治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对社会法律安全现象的认识、评价、情感与体验等统称为青少年法律安全意识.青少年法律安全意识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重教育相互整合与互动,才能提升培育实效.  相似文献   

18.
由于他们的犯罪,使原本幸福的家庭骤然面临变故,部分服刑人员的家属生活陷入了困境。为了让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渝州监狱在监区内发起了“少抽一包烟,献上一份爱心”的捐助活动,并设立了渝州监狱服刑人员爱心基金,切实解决服刑人员在改造过程中家庭遇到的特殊困难。这一举措在服刑人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好评。2006年3月,重庆渝州监狱民警驱车前往距监狱几十公里外的服刑人员雷世勇的家中,走访看望了雷世勇身患宫颈癌的妻子,将民警及监区服刑人员的10120元爱心捐款送到陷于困境的雷世勇家人手中,并及时安排雷妻住院手…  相似文献   

19.
崔克龙 《法制与社会》2013,(28):259-260
如今,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三大社会问题之一,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家庭原因往往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从家庭的源头上杜绝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就显得很重要。本文深入地研究分析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持家庭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闲散青少年作为重点青少年群体之一,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辽宁省鞍山市的实地调研,在总结闲散青少年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其成因,并以社会工作的角度和方法介入研究闲散青少年帮扶,以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