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马克思人学观是对传统人学观的颠覆,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哲学思维上的突破。马克思人学观中蕴含着一种"合"的哲学思维,"合"体现在人与世界相联系、相统一,人在实践活动中完善并发展自我,既实现自我价值又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肯定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人学观是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相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科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唐桂丽 《理论月刊》2008,(8):161-163
人们不断地在探究着人这个"斯芬克斯"之迷,现代在与近代对峙的意义上进行着这种探究。具体体现在:人是与理性的认识者相对峙的非理性的生命体,与先驱的永恒自我相对峙的具体的、现实的生存者,与社会人相对峙的孤独个体等。可见,现代所发展的人的观念,同样不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人,它是对近代人的观念的弥补,是在近代缺失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人。认识到这种对峙,对我们理解现代人的观念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利群 《桂海论丛》2001,17(5):25-27
"以德治国"不仅是治国方略,而且也是育人方略,对人的精神、尤其是人文精神价值予以了充分肯定,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实质、价值功用以及现代意义."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协调关系,共同指向为国家、民族、人民的社会主义宏伟大业,从而体现出它与儒家传统的"德治"观、"礼治"观、"人治"观的本质区别,体现出现代科学理性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统一而构成的现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人文精神构建关系密切,人文精神是体育的价值抽象,体育则是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在以儒道教义为主流的中国传统社会,体育和体育精神的缺失以及气功养生型文化的张扬,导致国人身体素质低下和人文精神的衰变。近代体育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这种“西化”的竞技运动和教育模式,包容身体锻炼和人格培养,将身与心、灵与肉辩证地统一起来,折射出与中国传统文化迥异的体育精神和文化哲学。回溯体育与近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剖析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解读体育精神并将它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育现代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蕴涵着深刻的文化价值意蕴,体现了共同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内在统一。这一文化价值意蕴,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将自我生命与群体生命"合二为一"的价值传统,从而决定了"中国梦"在当今时代所独有的精神特质,即"中国梦"是建立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基础之上,融"个人梦、国家梦、民族梦"为一体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这一时代特质深刻地体现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传统,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力量。  相似文献   

6.
唐君毅认为,人文精神是尊重人及其文化的历史存在与价值的精神,是一种不与科学相对、不与神本相对的精神,是对抗物本并在反对人的物化过程中彰显的精神。科学只是人文之一种。与唯科学主义者相区别,唐氏亦觉察到了科学本身的限制,总结出了科学对中国的多种价值,并认为科学之价值,应自中国文化中之仁教上立根。唐君毅人文主义的科技伦理观体现了其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反思中所透显出来的现代人文精神,有助于我们解除人文与科学的分裂及其所带来的困惑,为我们研究并正确处理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杨丽娟 《青年论坛》2007,(6):150-151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导向,它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人文精神的缺失必将造成大学生的畸形发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科技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物质世界日益丰富的社会里,人们的精神追求也日趋复杂、多样.人文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在科技时代实现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既有利于社会、科技、人的精神层面的协调发展,又能深刻的体现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论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吉 《前沿》2012,(1):88-89
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理性之人文精神的继承与矫正,自始至终伴随着民法的发展历程,其以关心人的需要,尤其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特别是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为出发点。民法的人文精神体现私权神圣与私法自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法人文精神强调人性关怀、自由平等的价值,这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准确契合。  相似文献   

10.
武春玲  赵华鹏 《前沿》2006,(1):159-16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意义,从某种角度看,它实质是通过"协调"以达到各方面的"和谐"发展状态,其中体现了深刻的伦理学原则--公正.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以人为本"是协调人际关系和人自身和谐发展的公正主张;协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隐含着公正的价值判断;"五个统筹"发展原则体现了对公正伦理的深化;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蕴含着公正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希腊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以其特有的人文精神和哲学理念征服了世界。她独特而深邃的人文精神,在两千多年前的人类社会中是绝无仅有的。这种人文精神的产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即独特的地缘优势、深刻的哲学理念和人性化的神话传说。同时这种人文精神也孕育了古希腊科学技术的萌芽,并对后世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巨匠,其作品早在民国时期就被田汉等人介绍到中国,是最早被中国所熟知的外国作家之一。谷崎从小接受汉学和西学教育,有着深厚的西学和汉学素养,是集和、汉、西学于一身的博学多才的日本近代作家。纵观他的创作生涯,他常通过文学形式诠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价值,这种思想价值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成了日本文化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作为新型知识分子的谷崎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文学演绎,不仅体现了传统和近代,亦体现了东洋与西洋的内在关联。谷崎只是日本近代作家的一个代表,近代日本文化人无不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关系正好佐证了中国古代哲学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破解当前中国发展难题的总体战略部署,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矛盾辩证法的新思维,是实践的理性反思与发展,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内在彰显,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皈依。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处于主流地位的价值哲学,认为"哲学上的‘价值’是解释外部客观世界对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这是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相一致而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悖的价值哲学,其哲学基础是旧唯物主义,必然陷入旧唯物主义的重重困境。这种价值只是哲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研究的"事实性价值"(worth),而不是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value)。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发端于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的追寻,而体现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于是,人的存在意义在不同层次上的社会关系中生成了三层价值:体现于经济关系的经济价值(其基础是劳动价值)、体现于人伦关系的人伦价值(包括伦理、法律和政治价值),体现于人的情感共鸣关系的审美价值。所有这些价值必须以物为载体,即通过物对人的关系来实现。由此形成了社会物质的二重性,形成了以物为载体的作为"人对人的价值"与"物对人的价值"的统一的客观价值世界。这才是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  相似文献   

15.
金菊爱 《人权》2004,(6):52-53
人文精神最核心的含义是"以人 为本",就是承认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 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主体 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意义和价 值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是人们主动 去付出一种关注、关怀、关爱并为人排 忧解难的行为。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人 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同福  吴春俊 《前沿》2006,(11):197-199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地反映了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应当怎样发展的问题,体现了科学理性。与此同时,在回答发展的主体、价值目标问题时强调以人为本,凸现人文关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与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新东方》2015,(5)
对人的革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大学》开篇就讲到要"作新民",宋明时期更是对新民思想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到了近代,在民族危难之际,能够突破封建藩篱、具有进步观念的民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复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近代,人的革新的问题再次突显出来,"新民"的呼唤也成为席卷社会的思潮。通过对人的革新这一历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人的革新本身体现着文化的更新与发展。而通过分析近代以来人的革新的历程,也恰恰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运用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本身、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与规律问题有深刻的认知,并阐述了世界历史的整体性演变发展与各个构成部分的演变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价值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现实困境、基本范畴、历史实践和价值指向上具有高度的逻辑关联,这种逻辑关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出现实困境,需要正确认识世界历史的整体演变发展和部分演变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并呈现"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和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9.
科学方法和人文理念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穿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近代科技革命对从科学主义延伸出来的工具理性的极度利用,使人类在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中隐含着深刻的矛盾;人本主义则无限夸大人的非理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后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及其各自内在的局限,说明单纯的科学与人文不可能完成建构完整的人类精神世界及人自身的使命。因此,两种文化的统一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对人的关注 ,对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这种精神分别存在于中美两种文化中。我们通过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哲学家梭罗与孔孟思想的某些不谋而合之处以及梭罗对于孔孟思想的接受 ,可以发现人文精神在这两种文化中有相通之处 ,更能发现人文精神在这两种文化中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本质差异。一梭罗于1837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那里是新英格兰清教主义的根据地和超验主义的发源地。他所处的时代是美国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即资本主义发展的兴盛时期。梭罗在以此为自豪的同时 ,深感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