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道是中国文化之根本,这一根本是由先秦儒家奠定和确立的。本书以“先秦儒家孝道研究”为题,就是想以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变迁与儒家孝道思想的形成、发展,认识其本来面目,对其性质进行恰如其分的评析。本书着重探讨了孝道的源起及其宗教伦理化、  相似文献   

2.
儒家孝道文化形成以后,对后世法制文化的影响极大。为强调人们对孝身体力行,封建统治阶级除了孝道的灌输和褒扬外,还运用了礼法措施来推行,力图将儒家"孝"的伦理思想渗透到刑律中。几千年来,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深深渗透到我国的立法和司法的各个领域,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继承"和实生物"的宇宙观,推崇"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提升"和"的标准--"中",探寻仁礼并进的致中达和之道.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由孔子、孟子所创的先秦儒家思想从哲学思想发展为治世之道,最终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道德教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先秦儒家注重将道德教化渗透到整个社会之中,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面向全党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先秦儒家注重"以艺施教",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注重继承与创新,依托丰富多彩的载体和形式;先秦儒家注重发挥"礼制"的教化作用,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努力创建一种制度文化;先秦儒家在推行道德教化的过程中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着眼于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和谐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成因:当时生产力的极端低下,原有等级制的破坏与社会转型,原有礼仪的失范与思想纷争,人自身的奴役性状态,诸侯国的分裂与长期争战。在先秦儒家那里,“和”成了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身心、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总法则。  相似文献   

6.
诚信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儒家儒学思想中得到了深刻的阐发。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人都从自身儒家伦理观念出发,对诚信思想进行了或隐或显的表述。通过对其诚信思想的梳理与剖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诚信理念由“信”到“诚”,再到“诚”与“信”一体化表述的发展历程,在内容上则表现为个人修养、人伦关系和政治层面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入与展开。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在义与利的价值关系中主张以“义”为重,同时兼顾“利”。其根本特点是“义以为上”、“义然后取”、“义以生利”。正确认识和借鉴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解读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成、发展过程,分析其深厚的哲学底蕴,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联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以周“礼”思想为源泉提出了“礼治”思想。“礼治”思想主要概括为“亲亲”“尊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孝忠”思想和“礼法互补,综合为治”等,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我们应该正确评价先秦儒家法律思想中的“礼治”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诸子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社会整合方案,礼乐教化、为民制产、与民同乐、仁义道德、修身克己是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与其他学术流派相比,先秦儒家社会整合思想具有注重内在途径、偏重社会整体利益等特点。先秦儒家的社会整合思想对当今社会治理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解放、文化研究气象最为蓬勃的时代,儒家和墨家是当时影响非常广泛的学术流派。二者的教育事业思想是教育事业思想的两维:儒家是布衣卿相的养成者;墨家是科技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儒家的教育思想偏重于民众德行的塑造和政治能力的培育,墨家的教育思想偏重于国防科技和生产技能的研究推广,开创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时期的法律思想中,对后世最具积极影响的当是民本思想,它萌芽于殷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宣扬民本思想最积极的则是儒家,其中又以孔子和孟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得当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学说流派,在法律思想方面也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传统的民本思想,尤其是...  相似文献   

13.
唐代继承汉朝以来"以孝治天下"的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推行孝道.作为儒家基本价值观的孝道,其根本地位没有动摇,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孝道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其政治色彩更加浓厚,"孝"亦有"道",即服从于政治需要,而不仅仅是血缘宗法、家庭等级尊卑的护符;孝道与法律的联系更加紧密,主要表现在<唐律>的编纂及运用上;唐代对传统孝道批判继承,更加注重实际,因此在客观上孝道对人们的约束也有所松动.唐代孝道的产生与变化,有其客观历史原因,在当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代,唐代的孝道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一些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陕鹏  鞠桂芝 《工会论坛》2007,13(6):143-144
义利观所反映的是人生价值观的基准,通过对先秦儒道二家的义利观进行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先人古老而深邃的智慧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消极遁世,儒家的天下为公与道家的个体隐逸恰恰形成了对立与互补。先秦儒道二家两种截然相反又相通互补的观点在中国传统义利观形成的过程中不断糅合而又互相对立,构筑了传统义利观的主线。  相似文献   

15.
儒家致力于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实现一种“大同”社会,其思想已经蕴含着着我们当下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有着集中的体现。先秦儒家以“仁”为源头,探寻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内在根基;以“礼”为扩展,为人与人相处提供规范依据;以“大同”为目标,建立一种“群居和一”的社会秩序。先秦儒家思想中天然地蕴含着一种“共同体”思想,将人类命运联系在了一起,通过深入发掘先秦儒家思想,能够为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内容和理论水平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只要我们立足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进行一种扬弃、改造和再整合、再创造,为那些具有普世意义的先秦儒家人格修养理论赋予新的历史内涵,其必将再次成为个人、家庭、社会发展的历史依托和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17.
“孝”乃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在孔孟那里,孝道的建构本是立足于作为本源的生活情感的。但经过轴心期大转型以后,孝道逐渐僵化为一种道德教条,而遗忘了生活情感这个大本本源。当下我们要重建孝道,绝不能仅仅将孝道理解为道德教条,而应该进一步追溯其本源,立足于儒家“孝”观念的生活情感本源来重建孝道。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诚信日渐式微。先秦时期的儒家诚信文化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主要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努力构建渗透式诚信教育模式,教师要以诚信立教,青年学生应积极从先秦诚信文化中汲取力量,用儒家的"忠恕"思想和"慎独"方式不断锤炼自己;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更应传承儒家的商业诚信文化,同时将"诚信"作为选拔企业管理者的标尺,从而有效地确立"诚信兴业"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法家是两个重要的法律思想流派。儒家以礼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把礼作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法家以法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认为法之功用在于禁奸,而非劝善,因而主张治国必须依赖国家强制力量。处于相同时代背景下的先秦儒法两家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两家的协调与互补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法家是两个重要的法律思想流派。儒家以礼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把礼作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法家以法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认为法之功用在于禁奸,而非劝善,因而主张治国必须依赖国家强制力量。处于相同时代背景下的先秦儒法两家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两家的协调与互补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