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金融电子化发展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其发展水平使银行业摆脱了传统业务的束缚,无限拓展了金融服务空间,逐步建立虚拟银行理念.随着经营理念、服务理念、消费理念的改变,带来相应的权利义务认识的更新和法律问题的思考.本文对电子金融服务方式带来的法律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涉法信访问题主要是指因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作为与不作为行为,未能满足和达到信访当事人所提出的条件和愿望,而采取人民信访渠道,向上级机关提出投诉,或者寻求法律程序之外救援的一种活动。近年来,涉法信访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表现出“信”访少、“人”访多:“单”访少、“群”访多:“文”访少、“武”访多的“三少三多”特点。由于有的涉法信访案件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一时难以处理和解决的问题,致使有的信访当事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上访,有的动不动就要聚众围堵党政领导机关,还有的甚至越级进京上访,更有甚者以身试法,聚众堵塞国道、省道或者铁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律》2014,(2):16
正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切實加強協調配合,健全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機制,努力形成依法解決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合力。2013年年初,全國政法工作會議把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機制改革確定為政法系統的重點改革之一,明確了試點先行的工作思路,分四批部署全國政法機  相似文献   

4.
金融调控法作为宏观调控法的重要组成在理论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但金融调控法体系之构造却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本文依照法学部门传统划分方法———调整对象一致性原则 ,对金融法之调整对象进行了分析 ,归纳出金融调控法律关系之特征 ,并据此对学界金融调控法体系的九种代表性观点进行评介 ,最后提出金融调控法科学体系之框架。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使得金融创新不断出现,而金融创新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金融创新的法律保护,金融创新的法律监管,以及建立金融创新的法律衡平机制等等.本文从金融创新的特点探讨金融创新的法律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前,银行客户金融信息被披露事件时有发生,金融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重视和关注.文中以银行对客户金融隐私权保护为研究依据,基于银行对客户金融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进而介绍出银行客户金融隐私权的内容,提出新时期银行对客户金融隐私权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经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以工人阶级为首的广大人民意志、依靠人民民主专政强制力贯彻执行的行为规则(规范)的总和.民族法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新兴法律部门.它具备了一个部门法赖以形成的一切必要条件,有特殊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有自己的法律渊源和相对独立的体系. 法律部门的形成不取决于法学家和立法者的主观随意性,而是由现存社会关系客观必要性决定,亦即取决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定社会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特殊需要.法律部门的形  相似文献   

8.
司莉 《中国司法》2005,(9):94-95
当前,涉法上访问题比较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措施、途径来有效地处理涉法上访问题,这不仅是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笔者认为,所谓涉法上访,就是指公民或法人因为对认为应当或已经被司法机关受理的或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涉法事件的法律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也是各种矛盾突发的过程,群体性涉法事件在现阶段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主要矛盾。社会转型、行政行为违法、群体法制意识淡薄、基层政府权威弱化等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其本身又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复杂性以及过激性。对群体性涉法事件的解决,法律手段意义重大,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救济体系,才能从源头上规制群体性涉法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金融调控法与金融监管法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法理学有关法律部门调整对象单一性的理论,金融法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由金融调控法、金融监管法以及金融交易法等三部分组成。但长期以来,经济法学研究忽略了这一点,尤其是在宏观调控法的研究上,即表现为随意把与金融调控法性质迥异的金融监管法或金融交易法划入宏观调控法体系。当然,如果说金融交易法与金融调控法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话,金融监管法与金融调控法之间则确实存在着让人容易混淆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从调整对象、法律行为以及法律渊源三方面入手,对金融监管法与金融调控法的差异作出区分与比较,以求对金融法与宏观调控法的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刘瑞 《法制与经济》2009,(23):67-67,69
所谓“南海主权争端中的涉法问题”就是指运用法律武器争取解决南海周边的国家在南海各岛礁、沙滩的归属及海域划分问题上的分歧和争端。南海主权问题是南海周边“六国七方”以及相关利益国家之间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关系,自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最后会议上通过以来,中国南海问题愈加突显出来。解决南海问题的模式显现出了从军事对抗到政治磋商再到法律应对的大致轮廓,从法律角度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相应的总结,会为解决南海问题的法律模式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2.
武警浙江总队三支队针对新形势下官兵个人及家庭涉法问题增多的实际,在坚持搞好普法教育的同时,认真抓好基层法律咨询员的教育培养,努力解决官兵的涉法问题。3年来,基层法律咨询员先后为官兵提供法律咨询2000多人次,发现和解决官兵涉法问题46起,消除案件事故苗头9起,挽回经济损失30万元,较好地维护了官兵切身利益,促进了部队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3.
信访工作历来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做好信访工作特别是涉法信访,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实践告诉我们,工作中至少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牢固确立服务大局意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十六大提出的“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就形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我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美国佛蒙特法学院图书馆馆长关于法律图书发展与变革问题的文章,如经费的使用,服务项目的增删,馆员资料工作与学术工作参与度、法律图书馆测评标准的变化等等,相信这些问题不仅困惑美国的馆长和馆员,也会是中国法律图书馆馆长和馆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用户越来越多,涉法网络舆情事件不断涌现,对社会政治生活形成多方面的影响。试图通过对当前我国涉法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法律法规进行分析,探讨健全网络舆情管控的法律体系,管理控制与引导规范制度,完善我国网络空间的法制化、制度化的途径。其中,出台管控的法律是根本,健全引导的体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在金融特许制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得到法律界认同。我们应避免仅从宏观金融政策的角度进行刑事违法性评估,防止金融准入型罪名的扩大适用,着力从反欺诈的角度防范与惩治互联网金融犯罪。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科技进步法(修订草案)》就修订发布的新《科技进步法》,从法律责任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该法中有关法律责任方面的制度规范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法》法律责任规范,提出了完善行政处分分级制、强化政府职责、强化财政资助单位法律责任等方面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敏 《法学论坛》2006,21(2):22-27
传统法律是建立在以人为主体的、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理念之上,人的权益是法律保护的核心。在迄今为止的所有法律中,环境始终处于客体的地位。为了人类不被毁灭,就必须放弃人的生存优先于环境系统存在的观念,赋予环境法律上的地位,把创建人与环境同构法作为在法律上解决人与环境问题的终极目标,实现人与环境的最终同构。同构法建立的主要途径,一是要扩展法律主体,赋予环境“法律人”的地位,使其具有主体资格并以平等的地位与人类签订契约;二是完善诉讼参加人制度,通过创建环境诉讼法的方式,让环境作为诉讼当事人或者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相似文献   

19.
黄晓云 《中国审判》2014,(10):50-52
日前,中央政法委印发了《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法律程序工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执法错误纠正和瑕疵补正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健全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三个文件”),通过理顺入口、谨防程序“空转”、畅通出口,细化涉法涉诉信访改革配套措施,为政法机关妥善处理好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王琚 《法制与社会》2013,(3):173-174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使世界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为特征,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追求绿色GDP的发展模式),随之而来,低碳金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我国低碳经济和低碳金融的发展刚刚起步,着重从银行业视角,分析我国低碳经济和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提出创新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