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静洁 《学理论》2013,(19):143-144
青年社会化是青年步入社会、自主自立、面对人生挑战的新开端,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未来社会的走向和整个民族的兴衰。因此,关注青年的社会化过程,及时解决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其内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文中就青年社会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隐忧进行了分析,提出代际冲突、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网络的负面影响和青年自我教育能力的欠缺这几个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代际冲突与青年话语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结构中的代际冲突与青年话语的变迁密切相关。由于代沟的不可消弭,不同代之间可以表现为三种关系形式控制、疏离与对话,它们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青年话语形式听话的“乖孩子”类型、不安分的反叛者类型以及独立的先行者类型。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几个代际冲突热点事件的分析,指出当前中国代际冲突的实质在于青年话语的变迁以及主流社会对于这种变迁的不敏感。因此促进代际和谐的关键之一是从制度和文化上赋予青年应有的话语空间和自主权力,加强双方之间的对话,将彼此之间的较量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3.
青年政治负情绪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冶负情绪,是现实社会中经常而普遍仔在的、对社会及政治的不满意或不满足,是对现实社会非完善性的一种消极反应。它并非一种简单的心理表现,而是包含着许多社会问题,并且很容易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和发泄,甚至诱发激烈性、冲突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现象。政治负情绪在社会变革、动荡时期表现得较为明显。由青年的生理、心理等特点所决定,青年的政治负情绪往往较为突出。“谁都不满意”、“谁都有情绪”,这种严重的政治负情绪已成为目前社会的严峻问题之一。而人们在研究和解决社会思想问题的时候,又往往忽略对政治负情绪的重视。分析和研究青年的政治负情绪,对于调动青年积极性,稳定社会,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青年政治负情绪的表现形式情绪的表露——对社会的偏激认识、对政治的藐视、对政府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4.
社会调查作为人们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促进青年问题的研究无疑是有益的。事实上,自从新时期青年问题研究恢复正常以来,社会调查已经成为这一领域内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时总结这方面工作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更好地运用这一方法研究青年问题,将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此,笔者对发表在我国青年问题研究领域中  相似文献   

5.
社会心理是介乎社会控制与社会行为之间,对社会现实生活变化作出的客观而直接的主体反应。社会心理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的认识程度。重视和探讨青年在物价改革中的失衡心理及其矫正机制,及时消除青年这一社会有生群体的心理障碍,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在当前显得尤为必要。失衡心态种种心理冲突——一份调查表明:90%以上的青年认为应该进行市场改革,而同时只有40%的青年赞成近几年的价格调整。青年对于物价改革在心理上处于无意识的自我矛盾状态。长期的低收入低消费使青年热望改革,多年的改  相似文献   

6.
阶级理论直到50年代,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观点解释的代际冲突理论是青年研究中的主要理论。随后,继续社会化理论在60年代又成了青年研究的正统理论。当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社会学界占了主导地位的时候,“继续社会化”理论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震动,在前程似锦的青年一代心中产生了巨大反响。70年代是青年文化的巩固时期,这时期虽然没有多少创新的东西,但学术界对于青年理论却是争论不休的,并产生了一股把社会阶级而不是青春期当作青年理论基本概念的“新潮”。阶级理论排斥功能主义的理论,这不仅因为功能主义者的  相似文献   

7.
论青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社会学理论对青年问题的界定、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青年问题的界定必须考虑到“认定标准”和量的特征。青年问题的种特性不仅在于其存在性,还在于其发展意义。青年人生发展中的问题是“正常的”,但也有特定的限度,把握这一限度是区分“正常的”、“非正常的”青年问题的关键。青年问题可以从三种形态来理解:社会病理、社会变革和价值冲突。作者分别论述其各自特征、解决方法以及有关理论框架的得失。  相似文献   

8.
后进青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地方和部队都是客观存在的。然而,部队的后进青年又有其特殊性。就其后进形成的因素来看,也有一般青年向成年人过渡中的共同心理特征。所谓后进,就是这一过渡时期矛盾冲突的一种表现。部队青年战士的这种过渡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分析其成因,旣要考虑一般后进青年的共性,又要着眼于部队后进青年的个性。一、部队后进青年形成的主观因素后进形成的主观因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本文从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社会冲突感三个方面对青年群体的社会态度的现状与变化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代际比较以及个体层面、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当代青年群体对社会的态度比较认可,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是目前的基本共识。不同代际青年的社会态度逐渐出现差异,而"90后"青年的社会冲突感更加强烈。青年群体个体层面中的经济地位认同、过去生活评价、未来生活预期和内外成功归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社会态度,而宏观层面的市场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所代表的地区富裕程度也在不同程度上形塑着他们的社会态度。  相似文献   

10.
以时间社会学为理论视角,分析了广场舞冲突发生的一个结构性原因所在。研究发现,广场舞冲突本质上是由不同年龄群体对特定时间的争夺所致。由于双方各自的时间需求存在矛盾、时间结构之间存在着嵌套与重叠关系,共享的行动参照机制难以建立,在外因影响下时间之争就会演变为利益冲突。广场舞冲突反映了转型期中国社会所存在的时间稀缺、组织时间的弹性化扩张和儿童看护支持系统的不完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的时间结构受到时间分层和时间稀缺性的作用,与薪资劳动系统和家庭系统相勾连,形成了时间权力链条。若要根除广场舞冲突,不仅应该对物理时间进行协调,更重要的是解决时间所反映的社会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贺璐  颜咏雪 《学理论》2011,(10):320-321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价值观念的分化与冲突,而价值观念的分化与冲突又必将深化社会转型。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年,其价值观正经历着演变和分化,各种矛盾与冲突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2.
青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青年的心理适应与不适应问题是促进或阻碍青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贯穿于青年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研究青年心理不适应问题,是教育和引导青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青年心理不适应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一、问题的提出在国外,对青年心理不适应问题已进行了一些研究。美国心理学家从大量的试验中得出结论:“适应是青年发展的中心问题”。在国内,心理不适应问题的研究只是零星散见在一些专著或论文中,对此问题至今还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和进行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对于青年心理不适应的含义,虽然国内一些报刊、书籍中也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描述只从研究其它问题中引出这一概念,并加以解释说明,但从总体上看,对这个现象的描述不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待业指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没有得到就业安置的人员。在这部分人员中,年龄在16至25周岁的被特指为待业青年。青年是人生成长的特殊时期,尤其在16至25周岁阶段,已经历了相当时间专门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正面临走向社会、选择职业、结婚成家、生儿育女的新的人生阶段。若在这转折期内不能够顺利地就业,不仅将影响到青年的结婚成家、生儿育女,还将给青年个人成长和走向社会,给青年的父母与家庭,以及社会生活秩序、社会治安及社会经济发展等诸方面带来重大影响和压力,因此青年待业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我国是个人口多且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大国,就业问题受许多客观条件的影响,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初期,西欧爆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骚动、抗议和社会运动,一般都是以青年人为主。本文从中选择了青年人参预率极高的四个抗议运动:苏黎士青年暴动、柏林占房运动、阿姆斯特母占房运动和法兰克福的西线跑道冲突。以这四个运动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求80年代西方青年运动的形式、共同特性、得失和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从工作一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两个维度探讨了中国转型时期青年白领的工作家庭冲突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青年白领的工作家庭冲突程度总的来说并不高;工作家庭冲突并不是女性特有的,男性的工作-家庭冲突明显高于女性,而在家庭-工作冲突中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特征、工作特征和子女观等因素都对青年白领的工作家庭冲突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工作因素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与社会的重叠以及尚未完善的利益分配体制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治理情状,也描绘出贯穿改革开放进程始终的制度变革线索,这使当下中国的社会冲突具有了国家色彩与政治敏感色彩,刚性的纵向问责制又会使相关治理主体人为地放大这一色彩,部分消解了社会冲突对于改革绩效与路径选择的重要评判功能。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政策创制已渐从经济与政治层面过渡到社会生活层面,于日常生活中初露端倪的政治意识驱使人们夸大收益不平等的主观感知,寻求政治对话以维护现实权益渐成民众的自觉行为。当这种行为遭遇体制路径的狭窄与承接载体的缺失时,必然引发"对话"的经常性冲突与"生活的政治"。这一方面决定了社会冲突的客观常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具有的非颠覆性的表征。另外,以消解特定社会冲突事件为旨归的应激式改革必然呈现碎片化、短期性的形貌,难以建构并固化为系统性的社会政策以及富有张力和一定外延的社会行为,这从决策方式与民主主体两个方面模糊了社会冲突与民主改革的线性指向性关系。因此,不能过度解读社会冲突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联进而放大民主政治建设对于治理社会冲突的功能。审慎而理性地认知其非线性关系是根本消解社会冲突的必要过程,更是系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题中要义。  相似文献   

17.
孙召鹏  杨侠 《团结》2013,(3):44-47
随着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征地规模不断扩大,土地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当前,个别地区农村征用土地程序不规范、收益分配不透明、失地农民生产生活保障不到位.导致农村征地冲突事件急剧增多,呈现出了对抗性和规模性的特征,农村土地冲突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探究引发农村征地冲突的社会管理问题和原因.探索化解农村土地冲突的方法和手段,对于综合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早年探索人类解放道路时,就注意到了青年问题,对青年的解放,青年的社会地位、作用,青年的全面发展,青年的教育,青年的社会问题等等作了研究和论述,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为无产阶级认识青年,发挥青年的社会作用,提供了理论武器。尔后,列宁、斯大林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结合当时社会革命和国家建设的实际,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又对青年问题作了研究和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研究的理论。对于这份遗产,青年研究领域应当加以总结和继承。马恩列斯对青年的研究,我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青年问题是一个较为敏感的社会问题,因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当代青年道德观念淡化问题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我们的认识。一、道德、道德观念和日趋淡化所谓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对于这类行为规范的评价,便是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的淡化,是指逐渐淡漠、减弱这样一种量的渐变过程。所谓“日趋”,表明量的积累现在还是一个未了过程,它还将延续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20.
1.如果不事先对青年这一概念的定义本身进行一番探讨,就对青年问题进行研究,看来是困难的。教科文组织1968年的报告曾把社会看作是青年的人定为青年人。这个定义决非纯实用主义的,它指出青年是一种随时代、地理和文化背景而变化的社会分类方式。自从工业化前社会表示进入成年期的流行的入会仪式以来,从儿童到成人这一过渡时期的期限已大大延长,甚至包括15—25岁年龄组,这是许多国家和联合国系统采用的定义。 2.然而单纯地从年龄上下定义,把青年仅看作是生理和心理现象,是很不够的。某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