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明 《求实》2006,(12):31-3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出现的深刻变化而提出来的崭新执政理念。这一执政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中关于社会和谐思想的吸收借鉴;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清醒认识;是对共产党执政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增强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关键在于实现执政理念的创新。获得民众合法性认同的执政理念 ,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而我党地位的两个转变、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要求我党必须实现执政理念创新 ,才能获得民众合法性认同 ,从而构建和谐社会。从执政理念创新的价值取向来看 ,必须充分实现执政理念的世俗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使中国由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社会分层也由政治分层为主转向以经济分层为主.面对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和利益格局调整给党的执政带来的新问题,党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进行理论、体制和政策创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尽力维护社会各阶层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刚 《理论研究》2010,(4):40-43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执政活动中所形成的关于执政实践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导向,创新执政理念是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执政理念创新中体现着深刻的社会建设意蕴,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新思想体现着党的执政方略创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目标标示着党的执政目标创新;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发展新思路显示着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路创新;"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布局展示着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格局创新。  相似文献   

5.
冯必扬 《唯实》2007,3(11):10-12
中国共产党在50多年的执政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三种执政理念,即:阶级斗争的执政理念、发展生产力的执政理念和社会和谐的执政理念。无论是发展生产力的执政理念对阶级斗争的执政理念的完全取代,还是社会和谐执政理念对发展生产力的执政理念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党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但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追求,赋予了党的思想路线新的时代内涵,而且彰显了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理想,是党的执政理念实现飞跃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古城 《学习论坛》2005,21(10):34-36
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执政理念,从斗争的执政理念到发展的执政理念,是执政理念的大跨越;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与升华,同时也决定着执政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党的执政理念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从内涵来看,它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灵魂和核心,又包括多方面生动具体的内容。从历史发展来说,它既保持本色,又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执政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是中共执政战略与奋斗目标的凝炼表达,是中共执政文化与执政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与鲜明标志,是考量和测度中共执政智慧与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指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根本理念。近年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理论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从不同视角与层面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及其建设问题进行了多维解读。本文在认真检视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概念体系、创新原则及成果、实践要求以及深化研究的主要论域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以党代政到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创新.坚持依法执政是革除传统执政方式弊端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按照依法执政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确立"法律至上"的执政理念,规定执政党的执政权限和执政程序,强化对执政党权力的监督,规范党政关系,发展党内民主.  相似文献   

11.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其执政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执政理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从根本上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存在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科学分析与评价我党执政理念的演进过程,对于正确理解新一代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全新执政理念,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万寿 《世纪桥》2008,(1):12-13,21
科学的执政理念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科学性不仅在于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而且在于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对执政规律的正确反映,有其实现机制。主要包括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依法执政改进执政方式、培育先进执政文化等。  相似文献   

13.
听广播,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了解国家大事的主要方式,记得当时,播音员常常说起"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四个现代化"是幸福生活的蓝图,是刻苦学习的动力,是辛勤工作的目标;人们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愿洒热血和汗水。"这句《祝酒歌》中的歌词曾让多少人豪情满怀! "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又有多少人耳熟能详! 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曾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口号,今天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从1979年邓小平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因此"把标准放低一点",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小康水平"概念,到"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再到今日"和谐社会"的升温,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不同时期战略目标的调整,体现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角色的成功转变,表现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胸怀,折射出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不断深化与执政经验的日渐成熟。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一道道亮丽风景,一幅幅徐徐展开的宏伟画卷,东方巨轮正在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舵手的引领下,驶向人类理想社会的深水地带。  相似文献   

14.
理念与制度: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念路径与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坤 《实事求是》2012,(2):64-67
新制度主义中的历史制度主义指出,结构意义上的制度是指关注制度、利益与理念之间的结构性互动来寻求导致某一政治后果的因果关系。运用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以结构意义上的制度观为基础,构架理念——制度的互动关系来梳理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以后的理念路径与制度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党的领导集体通过对社会实践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认知来实现理念的更迭,在理念与制度“均衡——非均衡——重现均衡”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实现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章越松 《求实》2007,3(5):15-18
目的与手段是执政理念的两个基本含量,识别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只能从执政党所提出的目的,以及围绕目的所进行的手段出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其中蕴含着执政党的价值诉求。中国共产党50多年的执政活动表明,其执政理念内涵了对物与人的双重价值的同步增值以及对制度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6.
雷高岭 《奋斗》2003,(11):30-31
任何执政党都有自己的执政理念。从我党的执政实践看,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夺取政权、捍卫政权和巩固政权的历史,是与时俱进,不断超越前人同时超越自己的历史。这个过程为我们科学地认识执政的真谛,把握执政的规律,进而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可以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肩负着全面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强调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题中之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共产党的八大执政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党在半个多世纪各个历史时期的执政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成熟而鲜明、凝结着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和全党智慧、体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并与执政规律高度契合和趋同的执政理念,其中对新世纪新时期的执政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且足以影响和引导未来国家政权基本走向的,主要有:(一)执政为民理念。这是我党执政理念体系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最基本的价值观和共产党执政最基本的规律,是夯实和拓展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根本途径。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到新世纪新时期,执政为民理念始终主导…  相似文献   

19.
张彦玲 《新视野》2005,3(2):22-2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民主”与“执政”联系在一起,提出“民主执政”的理念,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标志着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执政理念上的新突破。本文就如何把握“民主执政”理念的科学内涵、党在民主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提高党的“民主执政”能力在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等,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近年出现了明显的不协调,社会公正在社会结构层面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呈现出一种加速演化的趋势。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确立起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和谐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