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忆农 《群众》2013,(7):I0049-I0050
伴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近些年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人才选拔、科研、激励等政策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2.
席殿晋 《前进》2001,(4):25-26
如果说,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是经济发展主角的话,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本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适应这个经济发展时代主题的转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应当具有新的内容。这就是要正确审视我国的资源优势,明确人力资源优势的力量是人才资源,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要把开发人才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把人才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就是说,一定要占领人力资源开发的制高点——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我国资源的最大优势,既不是物力资源,也不是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确立建设市场经济目标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人才工作置身两大背景之下,即开放、市场。而与开放相伴随的是人的尊严、人权、平等理念得以逐步确立,与市场相伴随的是社会的全球化、法治化和人的价值等理念得以逐步确立。  相似文献   

4.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创新与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实践,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健全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推进“产教融合、理实一体化”等途径积极推进高职院校高素质、强能力人才的培养。文章以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为样本,总结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提出提高经管类人才综合素质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建议和方法,并通过开展应用型经管类人才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经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林勇 《八桂侨刊》2003,(4):22-24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高层次人才瓶颈日显突出。在海外形成和逐渐壮大的华人人才群体,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潜在的重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资源,也是发达国家争相猎取的主要对象。如何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充分发挥丰富的海外华人高层次人才资源的作用?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尽管人才测评技术在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中开始使用,但其中存在着测评技术不高、测评方法单一、行业秩序混乱等问题。应加强创新人才测评的理论和技术、科学规划人才测评的内容、加强人才测评的专业化队伍、规范人才测评的行业秩序等方面的研究,使人才测评技术在公务员考试录用中的应用更加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7.
王伟宜 《湖湘论坛》2000,13(2):38-39
技术创新作为人类的财富之源,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已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回顾我国十余年来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的“弱点”,与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不相适应,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还存在着差距。本文拟就技术创新主体和支持系统以及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等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8.
2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东部地区回报给社会一个经济腾飞的奇迹,新世纪到来之际,西部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西部实施大开发战略,笔者认为,人才是关键。  第一,要营造宽松的人才环境,这是稳定西部现有人才最重要的一环,要形成“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的正常机制,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在这三种形式中待遇留人是最关键的。我国西部的西安、兰州、贵州、重庆、成都等地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但目前“孔雀东南飞”现象严重。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施对人才的待遇倾斜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科技、信息 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更趋激烈。而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为此,十五大报告从战略的高度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重点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应当是高级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使人才资源总量、结构和素质都能够适应国民经济向集约型发展的需要。从这一要求出发,近期内人才资源开发的重点应当是以下几个方面: 扩大总量。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之…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校企合作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尚缺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存在合作共识不深、合作层次不高、保障机制不足等问题。文章主要结合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经验.提出构建以人才机构为枢纽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浙江人事》2009,(2):23-23
象山县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实施“人才活力工程”,强势推进人才本土化。一是拓宽引才引智渠道。大力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开辟人才创业“绿色通道”,通过市场招聘、项目引才引智、引资引才等形式,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的协作与联系,采取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吸引各类人才参与象山建设。  相似文献   

12.
《就业与保障》2008,(12):56-56
闽东高级技工学校创办于1980年,是一所经省人民政府批;隹成立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也是福建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学校开设有数控技术、模具设计、维修电工、服装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应用等骨干专业,辐射专业有电脑财会、汽车驾驶与维修、电脑绘图与装潢设计、烹饪等16个中级工专业;另开设数字媒体艺术、数控技术应用、会计电算化3个高级工专业和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应用两个预备技师专业。  相似文献   

13.
孙海涛 《前沿》2013,(4):165-166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各行各业领军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领域的新使命,更符合了国家“文化立国”的战略思想。但是目前,我国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学科(如工、农、医、法、财经、工商)为主的高等院校和专业,高等艺术院校表演艺术类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很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音乐表演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是社会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一些观点,希望能给志士仁人们一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党建研究》2011,(12):4-I0002
重大人才工程是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现在我国人才发展的大环境很好,要抓住机遇、有序展开,全面推进各项人才工程。  相似文献   

15.
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组织1~2次赴国内人才密集的城市举办大型人才招聘活动。出台留学人员回台创业政策,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台创业。大力推动校企人才合作,举办台州市校企人才合作大会,计划组织全国150多所高校与我市500多家企业就毕业生输送、人才合作培养、毕业生实践基地建设等进行沟通洽谈。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人才开发合作,加强与上海杨浦区的合作,双方人才市场互建人才服务工作站,共同开展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才招聘、委托招聘、人才培训等项目。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吸引杨浦高层次人才服务台州。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新的经济环境与发展形势下,长兴人事人才工作将以深入推进人才强县战略为重点,会同县委人才办统筹各方面力量,深入推进长兴县党政领导人才培养、公务员队伍素质提升、优秀企业家培养、名师名医名家培养、大学生回乡创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紧缺急需人才引进等“十项人才开发计划”,同时,锐意改革创新,紧扣“更加突出面向一线的人才开发,更加突出人才在转型升级中的助推和引领作用”这条主线,为加快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7.
吴婧 《长江论坛》2003,(1):47-49
我国信息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场组织与管理方面存在明显弊端,因此,进一步落实政府职能,建立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妥善处理好信息市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加速市场培育以及改革人才开放与任用机制,已经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人才就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而如何用好人才,则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变化。我国企业竞争力还很弱,不但同美国等大国相比有很大差距,即使与爱尔兰、丹麦等小国相比,差距也很大。  相似文献   

19.
《前进》2002,(2):41-41
加入WTO,从当前几年对我国人才的影响来看,挑战远远地大于机遇。这方面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人才流失继续加剧“入世”后,各类企业的人才流失将进一步加剧,人才的主要流向将会按如下的方向: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商合资企业———原本土外商独资  相似文献   

20.
继党中央、国务院颁布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召开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就落实国家人才规划、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全面部署之后,省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审议通过了《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最近又召开了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对贯彻人才规划纲要、加快建设人才强省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