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磊  杨华 《中国检察官》2013,(13):60-63
远程视频审讯又称远程视频提审,是指讯问人借助网络技术建立的音视频信息传输通道及终端设备等媒介,实现异地讯问的审讯方式。远程视频审讯是在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审讯方式。与传统的审讯方式相比,远程视频审讯最大的特点在于讯问人可以在不直接面对被讯问人,而是通过在音视频信息交互传输的方式对其进行讯问,讯问人和被讯问人分别在检察院和看守所同步实时完成审讯活动。远程视频审讯相较于传统的审讯方式,一个显著的优势是其强大的检察资源  相似文献   

2.
审讯,在刑事诉讼法中称“讯问犯罪嫌疑人”,包括在侦查阶段由侦查人员依法进行的讯问和审查批捕、审查起诉阶段由检察人员依法进行的讯问,以及法庭审判中的讯问。本文仅就公诉案件在侦查阶段,由侦查人员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所运用的策略展开讨论。故本文所称侦查阶段的审讯,是指公诉案件在侦查阶段为查明案件事实,证实犯罪,由侦查人员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质证和调查的一种侦查活动。(以下简称“审讯”)一、审讯在侦查中的地位和作用审讯是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同时又是法律实体上一项重要的侦查活动。在侦查阶段,刑事诉讼法规…  相似文献   

3.
侦查讯问实质上是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的心理攻防战,是对审讯人员智慧、心理、经验的综合检阅和测试。本文对审讯人员在讯问中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现代法学》2017,(3):122-131
疲劳审讯不仅会对被讯问人的身体造成伤害,还可能催生虚假口供,诱发错案,因此,对疲劳审讯应当明确禁止,排除由此所获证据。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疲劳审讯的认定可归结为三种模式:强制性认定模式、裁量性认定模式和原则加例外的认定模式。基于当前的刑事诉讼结构、辩护制度的发展以及既有的侦讯环境,我国对疲劳审讯的认定应采原则加例外的模式,规定除法律设定的特殊情形外,连续讯问超过24小时应被认定为疲劳审讯,所获供述亦应排除。另外,要准确认定疲劳审讯,还需厘清"必要的休息时间"和两次讯问间隔时长的关系,对剥夺饮食和夜间讯问能否归入疲劳审讯也需做出明确回答。  相似文献   

5.
程宏 《中国检察官》2011,(12):61-63
在职务犯罪审讯中有目的性地使用模糊语言,充分发挥模糊语言在职务犯罪审讯中的优势有利于造成被审讯者产生认识错觉,使被讯问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被动局面,最终有利于击垮被审讯者的心理防线,使其如实供述犯罪行为。但模糊语言讯问仅适用于预审阶段,正式讯问笔录必须尽量详实。在使用模糊语言讯问时,须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切忌外延过于宽泛,避免诱供之嫌。  相似文献   

6.
讯问试探,必须按照既定审讯方案,遵循既定审讯策略, 结合被讯问人的自然情况、个性特征和当时的心理变化、心理状态、临场表现,围绕被讯问人的认罪态度,针对对方的兴奋点,选择其敏感的、避讳的、需要的话题,给对方施加心理作用,以促使其更快地交待自己所犯罪行。讯问中进行试探,要注意不能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发问,更不能出选择题让被讯问人选择,以免让讯问试探这一审讯技巧误入引诱供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在刑事侦查过程中,审讯犯罪嫌疑人是一项极为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初次讯问则是审讯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往往直接影响着犯罪嫌疑人交代罪行的彻底程度乃至案件的侦破。要做好这项工作,审讯人员除了做好充分详细的外围调查取证外,还应掌握犯罪嫌疑人在讯问过程中的心...  相似文献   

8.
刘景升 《法制与社会》2012,(31):127-129
"九步讯问法"自问世以来,一直都是审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在侦查理论和实践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文认为,"九步讯问法"的审讯者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倾向,与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犯罪嫌疑人充分辩护权并不完全相符,应有比例地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9.
审讯是预审人员为了证实犯罪和查明犯罪人,对在刑事诉讼中处于被告地位的人依法进行讯问的一种侦查活动。被告人深知审讯的结局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必然在审讯中进行顽强的对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审讯是一场尖锐的、复杂的、面对面的心理战。在审讯过程中,被告人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甚至是瞬息万变的。这种情况除了受审讯时的情境因素影响外,还同被告人的案情、性别、年龄、经历、气质、性格等因素有关,与预审人员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熟练的讯问技巧对被告人施加的积极的心理影响也有直接关系。要制服罪犯,迫使其认罪服法,就必须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制订出合乎实际情况的审讯方法。这就要求预审人员在实施预定的审讯方法以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10.
审讯是检察机关办理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在预审阶段依法讯问犯罪嫌疑人的一项重要侦查活动。研究和准确掌握贪污、贿赂罪案犯罪嫌疑人在审讯时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以及产生这些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的因素,并适时运用科学、巧妙的审讯方法和策略,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是搞好审讯工作、促使犯罪嫌疑人认罪服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浅谈形式逻辑在刑事讯问中的运用邵健,张振智讯问被告人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是审讯员与被告人面对面的智慧较量。在讯问过程中,审讯员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揭露被告人的真实面目,使其伏罪;而被告人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也总是要挖空心思地狡辩、抵赖。在这种交战中。...  相似文献   

12.
审讯是侦办涉黑犯罪案件的重要环节。涉黑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或者有应对侦查讯问的经验和伎俩,或者倚仗“保护伞”的庇护,因而会顽强对抗讯问。这就要求侦查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对涉黑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工作。  相似文献   

13.
《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明确疲劳审讯所获供述应当排除,但认定疲劳审讯成为司法难题,大部分学者主张明确疲劳审讯的时间界限并提出了不同方案。比较法的经验表明,损害了被讯问人的自由意志而非造成剧烈疼痛或痛苦,被作为非法口供排除的重要标准,涉及疲劳审讯时也没有例外。刑事司法高度依赖口供、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不足、审判中立性有待加强,以及侦查人员在看守所内外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控制犯罪嫌疑人的睡眠和休息,都是明确疲劳审讯时应当考虑的因素。犯罪嫌疑人到案后,连续讯问超过12小时,24小时期间内不能保证6小时的连续休息的,可以视为疲劳审讯,同时需要加强配套措施建设。  相似文献   

14.
讯问,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只能对被告人适用。它是从被告人口中取得供词,查明有否犯罪行为,犯罪情节和性质及同案犯,检验和核实罪证材料,保证不放纵有罪的人,不冤枉无辜的一项侦查调查。审讯是讯问在预审工作中的又称。讯问含有审问的意义。讯问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回答讯问是被告人的义务。刑事诉讼法第六十  相似文献   

15.
犯罪嫌疑人在讯问过程中抗拒审讯的心理基础是其构造的心理平衡。要取得讯问的圆满成功,就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施加持续压力和心理刺激,打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平衡。讯问中打破犯罪嫌疑人心理平衡的策略主要有使用证据策略、情感沟通策略、影响心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案件突破后更换审讯人员不妥朱生其,张清鸿司法实践中,有时案件突破后,原突破案件的审讯人员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对犯罪嫌疑人继续讯问,而改由其他审讯人员继续审讯。实践证明,此举容易给案件的侦查工作带来负效应。一、可能导致翻供。参加突破案件的审讯人员在犯罪嫌...  相似文献   

17.
探索犯罪嫌疑人在被审讯中的心理形成、变化及各种反应,把握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心理的行为特点,这对攻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抓住审讯的核心,提高讯问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疲劳审讯是一种变相的刑讯逼供手段,主要表现为办案人员擅自延长讯问时间,剥夺犯罪嫌疑人必要的休息时间,使其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受双重的痛苦,从而迫使其做出有罪供述.疲劳审讯在刑事诉讼中的频频出现,严重侵犯了嫌疑人的人权.本文指出为有效防范疲劳审讯,立法应明确疲劳审讯的法律界定,及时填补相关法律漏洞,从而避免因疲劳审讯导致的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19.
职务犯罪讯问工作是自侦案件过程中的一项重头戏,工作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讯问突破难,犯罪嫌疑人口供难以拿下的局面,反贪年轻干警如何在讯问过程中发挥作用,我们可以从调整心态、做好充足事先准备、适时运用审讯技巧等方面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讯问活动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实流从诉讼角度来看,一般认为,讯问是侦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以言同方式就案件事实和与之有关的问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F统称为被讯问人)进行审讯的侦查活动,是直接取得被讯问人供述和辩解的一种必要的方法,是每个案件必经的诉讼程序。但是如果从讯问活动的艰巨性、复杂性着眼,特别是从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办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充分运用讯问谋略的实践来看,把讯问视作言词方式又不免失之片面。因而不少人对讯问及其谋略运用进行了大量探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讯问是一场尖锐复杂的面对面的斗争,讯问人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