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8 毫秒
1.
单宇 《求索》2011,(8):221-222
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女性主义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小说中女性实现自觉意识的心路历程,体味作者温和、折衷的生态女性主义世界观,指出女性自觉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许谨 《求索》2012,(12):161-162
生态女性主义提倡重树特有的"女性气质",反对男性对自然和女性的"野蛮征服"和"粗暴超越"。女性文学的繁荣影响了女性一贯追随的解构主义,同时也使女性意识对自我进行不断的审视与质疑,从而使得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的土壤里得以迅速传播。研究西方现代文学中生态女性主义嬗变的过程,将拓展中国女性文学的艺术表现视野,更好地塑造更具艺术真实性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2006-2015年,以女性政治学为选题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保持总体增长态势,学位授予院校、研究机构地域分布广泛;学位论文选题丰富、研究方法多样、跨学科性强,但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博士学位论文明显优于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选题焦点相对集中,妇女参政、妇女组织问题备受青睐,而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女性主义政治理论及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研究仍不充分。鉴此,需要提高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前沿意识和"合一"意识;鼓励和推动青年学子从事女性政治学及相关跨学科研究,提高其研究兴趣与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张海彦 《人民论坛》2010,(6):266-267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提倡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深刻披露了欧洲二元思维社会的父权制思想,同时也塑造了苔丝在男权社会中不断抗争的新女性形象。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以透视哈代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观。  相似文献   

5.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提倡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深刻披露了欧洲二元思维社会的父权制思想,同时也塑造了苔丝在男权社会中不断抗争的新女性形象。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以透视哈代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观。  相似文献   

6.
民俗学界"女性民俗的研究"并非主流,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女性的民俗文化探源"和"女性主义的民俗批评"两方面。中国民俗学者从学科发生始就关注女性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分散且不相对独立。"女性民俗研究"的内涵,应从研究客体和研究主体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女性民俗"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在整个民俗学界已经得到肯定,"女性民俗"的观念意识也在逐渐形成,而这毫无疑问带来民俗学研究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7.
林译小说成为近代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透过他所译的大量的外国言情小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他所独有的女性观念同情女性的不幸遭遇,尊重女性在恋爱、婚姻方面的自主意识,肯定女性有爱与被爱的权利,赞美女性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种女性观念既是林纾主观意识的产物,也是近代社会的客观必然;它别于中国传统士大夫所固有的忽略女性生存与发展权利的女性观,又不完全是西方式的女性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8.
从印度本土视角出发,范达娜·席瓦提出了具有第三世界特色的自然与女性观。她界定了女性原则的内涵,认为恢复女性原则的首要目的是同时解放受男性压迫的妇女和受人类统治的自然界,并反对产生不良发展的父权制及其暴力,主张女性原则的恢复以包容性为基础。席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了恢复女性原则的思想,为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第三世界视角;其创造性地运用"原质"概念,对伦理学、认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范式进行了转换;其强调女性是环境恶化的最大受害者,并在实践中着力推动第三世界生态运动的深入发展。但同时,其也应规避掉入女性中心主义理论窠臼的风险、超越性别简化论的缺陷、更加重视女性与自然的差异性、进一步融合环境主义与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身体"重回社会学的讨论视野,女性主义运动对身体社会学的重新回归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该理论对女性身体有着诸多论述。当女性处于孕育的特殊阶段时,"性化"的女性身体转为"去性化"的孕期身体。文章试图通过实证资料来呈现女性的孕期身体在消费社会、医疗机制、社会文化以及自我审视的四层裹挟之下,逐渐丧失了话语权和主体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提及女性主义,学界往往以18世纪末作为起点。但事实上,文艺复兴时期在女性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第一次女性地位和形象有所改观、女性作家身份得以建构的一个历史时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时期。当时女性用来对抗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武器——女性写作——依然是当今女性主义者们挥舞的旗帜。通过追根溯源,我们才能更清楚地把握女性主义的发展和转变。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写作充分揭示了处于萌芽状态中的女性主义的特征——一种抗争与屈服的矛盾结合。  相似文献   

11.
生物殖民主义作为日益凸显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已逐步进入以挖掘女性和自然受压迫的共同文化根源为理论旨趣的生态女性主义视野。通过对"生命专利"、"生命工业"和生物技术的批判,生态女性主义对生物殖民主义的起因表现、运作机制、表征危害及其抗击路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究和生动精辟的阐释。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既具批判性和解构性、又有建构性和启发性的理论见解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生物殖民主义的本质认识,并从性别角度深入反思全球化推进的新特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转向以及技术与文化、科学与伦理之间关系的新困境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多丽丝.莱辛是享誉世界的英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家,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莱辛的这一系列作品大多以女性主义为题材,通过女性思维和女性经历,完整地将女性支离破碎的生活情感呈现出来,让读者感触到女性的处境和地位,进而深刻地思考女性社会人生的一些问题,其中的《金色笔记》更是体现了这种女性的独特视角。关于对莱辛本人以及作品的文学评价,不管评论者认为莱辛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抑或反女权主义者,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不管是对女性社会政治生活的写书,还是对女性个人自由意识的描述,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都是建构女性主体性的文学典范,堪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3.
陈靖怡 《前沿》2013,(2):114-116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既是“女性的”,又是“生态的”,是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结合.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生态危机催生的结果,也是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自身发展的的内在需求,而自然和女性之间的联系也为她们走向联合提供了可能.生态女性主义反对强加于女性和自然身上的任何压迫,希望实现男性、女性、自然的整体和谐,希望为解放女性、拯救自然和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谋求出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影机器理论的发展,凝视问题受到电影学者的关注。论文首先回顾劳拉.穆尔维的突破性研究,她以精神分析方法为工具,基于对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分析提出"男性凝视"的理论。但穆尔维未能充分讨论女性观众的观看快感和女性的主动观看,针对这些问题,女性主义者不断开展后续研究进行回应。她们从女性电影、女性人物、类型电影、男性作为情欲对象和种族差异等立场出发,深化女性的观看快感理论,反思观影方式的多元性,这一过程表现出女性主义学术的自省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唐建南 《理论月刊》2012,(3):146-149
"身体"概念在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中不仅理论不足,而且现有的研究很容易犯下本质主义的错误。结合生态女性主义中已有的"身体"理论发展以及女性主义研究中的最新"物质"浪潮,本文认为我们需要借鉴物质女性主义中有关"物质化"的观点理解身体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以此为立足点重构生态女性主义中的"身体"概念。这不仅能避免犯下本质主义的错误,而且对于生态女性主义的继续发展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重构的身体理论有利于颠覆西方父权社会中的压迫性意识形态,并帮助个人建立相互联系的自我。  相似文献   

16.
在《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中,徐坤以超越父权制中心化价值体系压抑的书写策略,来实现作为主人公的徐小红艰难的自我指认和建构作为叙述者的徐小红"本真"的女性声音.小说中恣情凸显的女性主义姿态不仅仅具有女性独有的性别意识、生命体验和叙事欲望,更富有一种"性政治"的理论自觉与女性自审意识、自省意识所带来的反思的力量,这就使得徐坤在对"文革"进行书写时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中几部女性作家书写历史的小说为论述对象,分析当代台湾女性历史书写的美学策略、思想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脉络。前三节分别从身体书写、历史话语中的沉默女性以及空间寓言等三个角度解读这些文本以多重主体策略融合女性意识与历史元素的美学张力,第四节则将其置入台湾社会独特的"后殖民"历史语境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中,分析女性历史文本对"女性"、"历史"与"国族"三者关系的呈现,从"女性意识"与"历史眼光"两方面检视女性历史书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生态女性主义探讨了控制自然与控制女性之间的联系 ,其理论既是“女性的” ,又是“生态的” ;同时它又超越了两者。与文化领域内的生态女性主义相呼应 ,文学领域内也将诞生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旨在以解放女性和拯救自然为使命 ,探讨文学中双重统治的联系 ,深化对父权制文本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当代世界性文化美学思潮出现在80年代的台湾涛坛,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与社会背景。在涛思方面,台湾后现代女性涛歌的本质特征是"消中心"和"反理性";在涛艺方面,台湾后现代女性诗歌主要采取了边界消失与即兴演出、后设语言与意符游戏、博议拼帖与谐拟手法、形式实验与"零度写作"等多种艺术策略。台湾后现代女性涛歌独特的涛学品格更在于其将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有机融合,对男性权力、秩序和统治进行瓦解性与破坏性书写,重视日常化生活形态的表达。因此,在台湾当代涛歌史上,后现代女性诗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健 《求索》2011,(10):222-223,154
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是女权运动在文学上的表现形式,致力于挖掘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对女性生活、形象、主题等性质进行重新定义,通过对女性意识的展现,破坏现存的社会意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众多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女性主义意识,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意识体验,深刻细腻地描绘了菲勒斯中心统治下女性的生活和心路历程,刻画了众多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依附性生存状态和世俗的悲剧化处境,突出女性人物的幻灭感、孤独感、恐惧感、顺从性和抗争性等,并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解构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