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蕴含着原始的生态审美观。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解读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审美文化,可以发现许多原始宗教意识的痕迹,它们通过日常的服饰、歌舞、丧葬和节日庆典等形式表现出来。除了强调万物有灵外,原始宗教意识促成了主体之间同生共处和主体间性关系思想的形成,构成了苗族和谐生态审美观的价值核心。原始宗教对主体间性的支持,使得苗民与自然万物平等地交往、对话、沟通和融合,从而形成包括天与人、神与人和人与人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2.
和谐人及其特性探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映胜 《前沿》2010,(3):31-34
人是社会的本体基础,研究社会必然研究社会主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通过对社会客体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更需要对社会主体——人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主观条件。和谐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集个体和谐、人际和谐与类和谐的统一体。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体的要求,和谐人具备自身的一些特性。本文从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三个视角分析和谐人的特性,一方面体现了人之发展的时代取向,同时也从社会主体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苗伟 《前沿》2012,(11):169-172
文化优化内蕴着丰富的人学意义,其发生和实现均离不开人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也是文化优化的主体,人还是文化优化的对象之一,更是文化优化的主要依据和尺度。当然,文化优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只有人才是文化优化的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4.
曾竞 《前沿》2014,(17):64-67
网络文化异化是主体过度利用自身创造的网络文化,导致对网络文化的高度依赖,使网络文化原有的内涵目的与功能发生扭曲和颠覆,演化成为与主体相背离的异己力量。目前,网络文化呈现出媚俗化、娱乐化、浅表化、粗俗化、交往虚拟化、暴力化等异化现象。分析网络文化异化的原因,需要着重挖掘主体根源。主体的私欲膨胀与趋利生产、享乐本能的放纵与人生意义的丧失,加之主体性的缺乏导致人与网络文化关系的颠倒,以及网络公共理性的缺失等原因造成了网络文化异化。消除异化现象要培养主体"内省"和"慎独"的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网络公共理性,弘扬人文精神。网络媒体应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以"无害原则"作为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为网民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5.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实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此以往的研究有些模糊.我们认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政治认同,而民族(族群)认同的实质在于文化认同.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特性几方面可以论证.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价值方面存在关联性.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在认同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依据方面存在包含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肯定青年是具有其自身生物性特征的人的社会存在的前提下,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肯定了青年是文化的存在,具有文化主体的历史地位。青年的文化主体地位是与人类文化的诞生随之而来的。青年参与了人类文化创造迄今为止的历史的全过程。而且,在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不  相似文献   

7.
个体文化自觉是现代社会中需要着重考察的一种微观文化行为,它并不受限于任何特定的文化主体,而是兼收所有具有社会意识的社会个体。在此前提下,本文试图说明两个问题:其一,社会个体作为最具体的社会活动单位,既作为文化实践的主体存在,又作为文化作用的客体存在。因此,个体文化自觉,本质上就是个体对其自身的自觉。其二,个体文化自觉展现了人的自由本质的回归,文化自觉过程与人的全面解放过程展现出内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并非像有的人认为的那样是给全人类带来福音的普照之光。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具有民族特性、阶级特性和利益差异甚至对立,是产生价值冲突的根本原因。从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与人类自身一样具有古老的历史。然而,关于"文化"概念的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众多学科研究、阐发的对象。但是,随着专业文化研究的长足进展,人们已经基本形成了对于文化概念理解的一些共识。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而产生的结果。这里的"自然",不仅指人身之外的自然界,也指人的自然属性。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活动,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因此,文化的实质含义  相似文献   

10.
只有在“艺术一人一文化”的视界观照中,艺术文化学研究实践才能进一步强化其“属人的”学科特质。以“艺术一人一文化”为逻辑构架,艺术文化学的研究范式可分为客位艺术文化学、主位艺术文化学与主客位辩证艺术文化学。主客位辩证艺术文化学范式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的范式,它的实践品格、解放旨趣、开放精神和批判特征带来了艺术文化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正是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导致了人、文化、艺术整体观念的变革,它促使文化、艺术研究更加具有反思精神、实践意识,更加注重与现实的联系,更多地关注艺术文化主体的存在状态、艺术文化主体的种种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在阐释与建构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惟达  魏东 《思想战线》2002,28(6):53-56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民族认同的强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民族文化具有时间特性,是一种持续的建构,取决于民族间性,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吸收异质文化的营养。文化的发展,也应该打破强势文化的普遍化倾向,确立文化发展的主体地位。当今世界,全球化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直接性来说,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是人对自然控制的无反思状态造成的。而人与人的“我与它”式的功利性关系在文化深层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它们都根植于“现代性断裂”的文化危机。只有在现代与传统互镜的基础上,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信念,建立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共同体,才能够缓解生态危机给人类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论自由活动的主体与客观及其相互关系林剑一、自由的主体及其特性人在现实中是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的,有个体、群体和族类的划分。当我们说自由的主体是人时,这个“人”究竟是指人的个体,群体,亦或人的族类呢?无论是在哲学史上,还是在时下人们的认识中,这仍是一个尚...  相似文献   

14.
一、“五四”后中国新文化发展的背景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两个新的基本任务。从主体文化的生成机制和中国主体文化的发展趋势看,鸦片战争为中国文化发展提出的第一个基本任务是民主文化建设。所谓主体文化是指文化的主体——人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10,(1):78-78
汪怀君在《长白学刊》2009年第4期撰文认为,生活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与创造活动所生成的主体间世界。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背景资源为交往行为提供价值与意义的根据来源,因此,文化价值性是其首要的特征。生活世界因交互主体的建构呈现出交互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艺术精神指的是在古代文化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心理模式,它超越于儒、道、释不同文化体系之上,深藏于整个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之中,左右了中国古人几千年的精神风貌。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社会历史范畴。对它的界定与阐释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但从发生学角度看,任何文化的可能性无不植根于文化主体的存在方式以及由这种存在方式所决定的个体心理结构之中。就存在方式而言,人有双重主体性,一方面他作为客观世界的主体而存在,一方面又作为自身生命活动的主体而存在。这样,人的内  相似文献   

17.
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毫无疑问,是“人”。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企业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企业文化的管理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陈婷 《前沿》2014,(17):51-54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消费的诠释是建立在实践构思之上的。将文化消费视为搭构起以主客体活动以及主体间以交往为中轴的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活动。从文化消费的维度探索其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找出我国当前文化消费中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探究其根本原因,从而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区文化是"人化"与"化人"的统一,由此规定着社区居民、政府、农村文化精英三个建构主体之间是一种彼此尊重、相互协调,以平等方式交往、以协商方式沟通的关系。只有改变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实践中客观存在的重政府意志、轻农民需求的做法,尊重农民在社区文化建构中的主体地位,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建构历史与当代的文化载体,才能扎实推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实践活动的产物,文化活力孕育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微观上,文化主体的生存状态的改变带来文化的改变,如个人的实际地位的跃升跌落、人与人的交往方式的演化嬗变等;中观上,文化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推动文化不断变革,如不同领域间文化的分化与融合、古今文化间的传承与创新、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等;宏观上,社会整体的实践状况,尤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催生出强劲的文化活力、激发出蓬勃的文化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