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峰 《公民与法治》2014,(17):32-33
早在2005年,我就在地方人大代表中第一个开通了人大代表博客。此事的起源是这样的:由于当年我常给包括《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杂志等在内的一些国家媒体投稿,因而当《环球》杂志社在国内首次引进精英博客,并诚邀我设置个人网络日记博客时,我便主动提出,想设立“代表博客”,以此用来征集网友意见和建议、记录代表履职心得。  相似文献   

2.
我设置的代表博客至今已经三年多了!如今,我贴在代表博客上的文章已达400多篇,设置栏目40多个,总字数近200万字,总点击率已突破200万人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全国各地的近两万网民在我的代表博客上附贴留言!可以这样说吧,我的代表博客已成为自己三年多来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好帮手!如果您要问我的代表博客是怎样产生的?帮了我什么?  相似文献   

3.
据报道,从2010年起,浙江省宁海县全面推行乡镇政府实事工程人大代表票决制.这一消息报道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应:有人认为,代表点"单"政府做"菜",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对落实人大代表的权力,发挥人大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但也有人指出,人大代表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情况的了解程度肯定不如政府及政府部门,况且代表素质参差不齐,仅仅依靠代表投票来决定政府重大工程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4.
在拥有99个县市区经济并不发达的江西省,一年多时间内有60多位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先后实名开设"民生博客",开创了全国少有的官员集体网络问政之风.不少民生博客开得有声有色,但也有一部分不尽如人意:有的是"空壳博客",里面几乎没有东西,对百姓反映的问题也无回应;有的是"官文博客",没有自己原创博文,全是某某会议上的讲话稿、致辞等;有的是赶时髦的"应景跟风博客",虎头蛇尾,长时间不打理,有的半年不更新.这些博客引起了网友不满.  相似文献   

5.
张达,芜湖市师范学校高级讲师,1993年起连续两届当选为芜湖市人大代表,2003年当选为南陵县人大代表,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代表",也是一位"知名代表"。说他知名是因为他特别善提建议,并在多年的代表履职生涯中,总结出了提好建议的三要诀。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在网上公布了人大代表联系方式,希望藉此推进人大代表与原选举单位或选民的联系,以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这是一件大好事。我国的人大代表多是兼职的,本职工作繁忙,不可能把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执行代表职务、接访选民中去;且公布联系方式还涉及个人隐私问题,因此国家没有强制规定必须向社会公开代表的联系方式。这两年不断有人大代表公开自己的电子邮箱、电话、博客等征集广大选民意见,严格意义上讲仅是一种个人行为。而今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做法无疑具有破冰意义。代表注重倾听百姓心声,收集民意、反映民情,体…  相似文献   

7.
向来以大胆说话而著称的地产业大佬、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近来却干了一件"临阵退却"的事.北京两会前夕,身为北京市人大代表的老潘通过个人博客、公共媒体等渠道,公开了一份拟提交的议案,建议北京取消"两限房",将已有两限房房源转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或普通商品房.由于该议案引起一些人大代表和市民的广泛争议,最终他已亲手撕碎了这份议案,并删除了博客中的议案全文.(<北京晚报>2009年1月15日)  相似文献   

8.
近日读到一些人大代表述职的有关新闻:北京市海淀区一些人大代表每年定期向选民述职,迄今已有10年之久;山东省夏津县人大常委会近日通过<关于开展代表述职活动的意见>,规定在本届人民代表大会届满前,每位代表都要向原选举单位或原选区选民述职一次;湖南省衡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决定,从2009年起在该市的64名省人大代表将分别向市人大常委会述职……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们对私营企业主以工人、农民或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当选为人大代表颇有微词,对领导干部以知识分子身份当选为代表也是吐槽不断,代表身份"失真"现象突出.2016年是县乡换届选举年,如何才能改变人大代表身份"失真"这种状况呢?  相似文献   

10.
"代表代表,开完会就了."这是人们对一些地方基层人大代表闭会期间活动少、履职不够等问题发出的感慨.而这些问题,如今却在重庆南岸区得到了有效解决--自去年以来,该区人大常委会采取"试点引路、整体铺开"的方式,在全区开展了创建"人大代表之家"活动,并把创建工作延伸到"代表进社区(村)",有效地解决了代表闭会期间活动无固定场所和信息闭塞等问题.目前,全区共建立市人大代表之家1个,7个街道和7个镇建"人大代表之家"29个,其中,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之家7个、市区人大代表之家7个、区镇人大代表之家12个、镇人大代表之家3个,并同时建立社区人大代表工作室23个.  相似文献   

11.
据报载,某地一人大代表在发言时得知记者在场,忙将记者"请"之门外.读后,颇感新鲜. 常常听到的是一些官员怕记者,很少听到人大代表在人大会议上发言居然也怕记者在场.想必这位代表也知道代表有"言论免责权"吧,难道还有什么不敢"见光"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些有关会风的新做法让人目不暇接:全国人代会会期比往年延长一天,用来审议物权法草案和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境外记者首次可直接联系采访人大代表,50多年来首次公布代表团驻地,首次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翻译成英文;很多代表、委员和有关机构开设“两会博客”,利用网络征集和公布议案建议,邀请公众网上参政议政。  相似文献   

13.
近日,对"人大代表"是否改为"人民代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有些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为,沿用"人大代表"较为妥当.这是因为: 一是人大代表具有法源性.<宪法>和<代表法>等法律法规对人大代表的全称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设区的市或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相似文献   

14.
百姓呼声     
代表法公布施行18年来,我国各级人大代表紧跟时代的步伐,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履职能力不断增强,人大代表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现如今,人大代表不再是"开开会、举举手",而是在各行各业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执法检查、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哪里有热点、有难点,哪里就有人大代表。与此同时,群众也对代表履职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本期"百姓呼声"特地刊登一组稿件,反映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履职的呼声和期待。  相似文献   

15.
2011年3月,笔者对56名全国人大代表访谈后显示,超过九成代表认为网络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已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有36位代表曾提交过与网络有关的建议,有半数以上的代表通过电子邮箱、博客、微博等方式征集过议案和建议,并且大部分代表在建议中引用过网络上的信息。网络已成为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平台,获取民意的重要渠道,代表履职正在步入网络时代。网络拓展履职平台  相似文献   

16.
2001年7月13日上午,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一起拖延8年之久、在南阳市几近妇孺皆知的赵东升被故意伤害致死案第一次开庭审理.引人注目的是,坐在法庭旁听席的,有张瑞璋、姚秀荣、张玺钧等33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李朝义等8位省人大代表.这些曾为此案奔走呼吁多年的人大代表,在这天终于了却了多年的心愿.  相似文献   

17.
其实,公开代表信箱已不算什么"新闻"了,因为多年前为破解"人民群众找不到代表"的困局,就有关于不少地方借助电子邮箱打造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新渠道的新闻频频出现.然而,面对媒体宣传人大代表公开电子信箱征集议案和建议好处多多的同时,我认为亦确实有必要郑重对待有关"防止公开代表信箱成作秀"的网民议论.  相似文献   

18.
信息点击     
《法治与社会》2011,(6):80-81
商南人大"五个一"激活代表履职热情"学好一部法律"、"走访一次选民"、"搞好一次视察"、"办好一件实事"、"提好一件建议"是2011年商南县人大探索如何发挥代表作用,激发代表履职热情,创新代表工作的一项主题活动。该县现有省、市、县、乡(镇)四级人大代表996人,其中省人大代表2人,市人大代表41人,县人大代表165人,乡(镇)人大代表788人,设有代表活动小组99个。为使代表活动更加富有成效,县人大常委会在认真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在辖区内全体代表中开展"五个一"活动。  相似文献   

19.
黄韬  林晓东  杜永浩 《法人》2007,(8):36-38
"带头大哥"事件所揭示的,归根结底是证券市场的信息问题2006年起,自封"带头大哥"的王秀杰在博客上发表的"个性"股评文章逐渐在网民中传播,这些股评多是直接告诉网民应该持有还是抛出,股指是上涨还是下跌。"带头大哥"自称对股票预测准确率超过90%,又自诩为"散户的保护神",但他显然并不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公益活动者,而是在声名鹊起之后,以吸纳会员的名义收取培训费和资料费。"带头大哥"共开设了级别不等的若干QQ群.分别按不同标准收取相应的费用,其中"黄金群是1.3万一年,铂金群2.7万一年.白金群3.9万一年"。截至案发时,会员人数已经逼近千人,据估计"带头大哥"已敛财1300万元左右。2007年7月2日,"带头大哥"王秀杰因涉嫌非法经营罪被吉林省警方刑事拘留。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大代表"改称"人民代表"的问题,笔者以为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呢? 这要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史阶段看,即建国初到1954年为一个阶段,即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期;从1954年起,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颁布之后为一个阶段,即人民代表大会时期.前一阶段的代表统称人民代表,为什么呢?因为召开的是人民代表会议,而不是人民代表大会,怎么能称"人大代表"呢?这时人民代表的特点,一,不是选举产生,而是协商、当然、特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