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80后逐渐进入劳动力市场,80后员工在职场中表现出的跳槽行为普遍且频繁,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原因极有可能与80后员工的组织承诺较低有关.本文通过对5省市、10家企业的525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80后员工与80前员工组织承诺的代际差异.结果表明:80后员工的组织承诺及其各成分的平均得分均低于80前员工,且在组织承诺及感情承诺、规范承诺、经济承诺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80后"随着自身的不断成长,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推动者,社会对于"80后"的认识也在不断的理性化、客观化。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一研究成果做了综述:"80后"与"80后"现象,"80后"与"80后"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80后"的行为方式以及与社会的互动。通过对"80后"与"80后"现象的综述来更好地走入这样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3.
对“80后”、“90后”新生代员工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倍感困扰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60后”管理层的“英雄式领导”和“80后”新生代的个体化倾向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在管理体制、领导行为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中突。  相似文献   

4.
猫一样的员工 你知道“80后”在早上是如何叫醒自己的吗?80%的人不用闹钟而是手机!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新一代员工!他们有着猫一样的性格:有些粘但又不会太粘,你叫他时他不会听你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最近和许多老总聊天,经常提到的问题就是对“新生代”员工的管理,过去几十年的管理经验现在突然失灵了!那么,什么办法管用呢?  相似文献   

5.
从青年亚文化的角度来看,“80后”写作与“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都属于文化反叛的类型,他们都不属于从属阶级的亚文化;都存在着放纵自我的因素;都有逃离的倾向。但相比较而言,“80后”写作与青春倾诉相关,更具有自娱自乐的性质。他们在反叛要求上只局限于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应试教育、文化成规等,不反对其它现行政治制度,没有鲜明的组织,也没有什么过激的反政府行动。其亚文化程度明显低于“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因而对“80后”写作的过度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很难给一代人打上标签,但"80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这样的标签还是重重落在这代人头上。如果用最少的词来描述"80后"的整体特征,以下几个肯定是少不了的:喜欢冒险、追求挑战、个性独特、消费超前。作家王朔曾说:上世纪70年代和50年代出生的人,其实还是在一个背景上,都是喜欢纸和胶片的。"80后"就不同了,很多小孩都在网上看电影,他们是废了电影院的一代。这样"一出生就遇上市场经济,一长大就明白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互联网"的一代人,也许在现实中闯荡世界的机会将越来越少,但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历险的几率却越来越高。很难预测他们的未来会遇到什么,但他们的整体气质,显然和"喝狼奶"长大的"50后"一代、沐浴着"雷锋叔叔"笑容长大的"60后"一代以及初涉"小资"却还保留着些许认真的"70后"一代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尽管上班路上,多数"80后"耳朵上都挂着MP4,尽管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与E时代亲密接触,但请不要忘了这样的反差:当一些稚气未脱、下巴还未挂上胡须的"80后"开始管理几百号人时,他们中的另一些人却揣着高学历为找一份工作而四处奔波……总而言之,这是有意思的一代人诞生在了有意思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廖国声 《传承》2012,(8):44-45
"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的主流群体。"80后"辅导员从事高校"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势与劣势共存,机遇与挑战同在。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眼中优秀辅导员的特质,提出了"80后"辅导员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双赢目标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80后"公务员的群体特征和工作现状,特以湖南省长沙市市直机关公务员为调查对象而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80后"公务员群体体现出"年龄越小、学历越高,学科背景多元化,就职层次较低,工资收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等特征;"80后"公务员家庭出身多元化、城乡来源比例基本持平,但是公务员家庭"辈出现象"较明显;他们的就业动机"世俗化",工作压力大、实现预期空间小、工作总体满意度低;晋升速度平稳,晋升进程与文化程度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与家庭出身关系不大;他们将能力和关系视为升职的主要标准,对"火箭式提拔"基本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河南省8个城市的“80后”新生代为调查对象,调研分析了他们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设参与现状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调查表明:“80后”新生代的社会认同程度普遍较高,只有经济地位认同度较低,个体的社会认同正在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80后”社会事业知晓程度尚可,信息参与程度一般,行为参与程度较低;作为社会认同基础领域的三个方面,我国目前对于“80后”新生代作为社会的新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系统欠缺,而社会意义系统较为理想,社会组织则呈现一定的缺位现象;由于“80后”新生代的社会建设参与日益呈现出建制性边缘化危机,他们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设参与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80后"写作是以写作为主要表达形式的一种青少年亚文化,是青少年对隐蔽价值观与社会结构、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消极反应。社会的焦虑、"80后"的混合价值观和"80后"写手的消极反应是"80后"写作这一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生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很多服务行业及高科技企业里,“80后”员工已成公司人力资源的主流,他们在给企业带来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也因为某些方面的志趣不投而带来了一些管理的烦恼……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80后”大学生个体展现出了较强的责任意识,他们对他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表现较为积极,但对家庭的责任、对自我的责任尚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他们对本群体责任意识的评价相对较低。在“80后”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基础、思想文化氛围、自身家庭结构与学校教育体制等因素,深刻影响着他们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加强“80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重心应适当向家庭责任意识与自我责任意识倾斜,视野应由高校向社会、家庭、中小学延伸,途径应由知识输导型向实践体验型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目前年龄在17至26岁之间的年青一代被称为“80后”。总数有2亿多人。他们在未来几年将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80后”一代经历了市场经济、全球化、互联网进程的洗礼.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呈现出与其父辈迥然不同的特征.对社会消费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根据已有文献及对"80后"青年的深度访谈,本文试图描述当代青年的婚恋观的变迁特点。当代"80后"青年在择偶方式、择偶标准、性观念、婚育观念上展现出自主性、现实性、开放性、进步性的特点,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当代青年婚恋观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应加强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5.
现在已经很难确定“80后”一词首次出现是什么时候了。从那之后,同一年代出生的人都被逐渐冠以年代的称谓:“70后”、“80后”,近两年又出现了“90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新生代农民工”一词的出现,对“80后”、“90后”员工来说,又衍生出另一个概念——“新生代”员工。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发生后,“80后”大学生积极赶赴前线参与抗震救灾,在后方捐款献血,而作为救灾主力的军人80%都是“80后”,这些卓越表现恰好彻底颠覆了公众的传统观念。社会的大环境确实造就了他们不肯吃苦、内心脆弱、盲目自信的性格特点。他们不是不上进的一代,而是缺少一个展现自我的契机。每代人之间本来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沟通和理解才能消除差异带来的不信任。“80后”仍然年青,他们的未来还有无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余建新  余飞 《公安学刊》2011,(1):101-104
当前,"80后"青年大批量地充实公安队伍,使公安队伍充满了活力。"80后"具有知识层次高端化、思维方式多元化、行为决策自主化、思维观念个性化等特点。但是,"80后"也存在敬业精神缺失、事业归属感减弱,业余规划欠佳、解压途径单一,生活负担加重、工作压力趋强,职业认同偏见、作风传承脱节等问题。对此,要从搭建成长辅助平台、营造良好发展空间,健全人文关怀措施、营造快乐工作氛围,拓展思想沟通深度、营造通畅传承格局,完善文化引导途径、营造争先创优格局等方面做好"80后"刑警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9年在安徽省利辛县进行的"‘80后’生育意愿的实证分析"的抽样调查数据,从生育目的、生育时间、生育性别、生育数量和生育质量五个方面来分析"80后"青年群体的生育意愿,发现这一群体的生育意愿具有双重性,既包括了一些现代因素,又尚未完全摆脱掉传统文化的束缚。性别、户籍、父母的生育行为和外出经历等因素都会对这一群体的生育意愿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对“80后”的认知中,存在着“过山车”般大起大落的现象。这与成人社会的认知障碍有着直接关系。成人社会的认知障碍,主要与“80后”的独生子女身份、改革开放以来种种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成人社会期待回报的心理等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要准确认知和把握“80后”的特征和特质,成人社会必须加强对“80后”和新生事物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对新进员工进行技术培训,然后转入生产车问,同时将生产线上不熟练的员工或是无技术的员工安排技术培训。使民工在企业里优化流动,一方面可以提高民工的忠诚性,一方面可以系统地培养企业的技工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