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诉讼作为解决社会各主体间因民事往来所产生纠纷的方式之一,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最广泛、最重要的诉讼种类。民事再审诉讼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功能与作用更是日渐显现,已经成为民事诉讼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司法效果意义上讲,民事再审诉讼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如何完善民事再审制度、提高司法公信力是民事再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影响民事再审制度司法效益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转变再审司法理念、明确并细化再审事由、严格限制再审启动主体、实行再审一次终局原则、强化再审审查力度等方面对如何提高民事再审司法效益、增强司法公信力进行了探索,希望对民事再审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人民法院对已经审结的案件发现确有错误,依其审判监督职能,有权对案件提起再审,这是法律赋予人民法院自身监督的职权。司法为民,是当前最具时代色彩的司法话语,它指司法应当以人民为本。本文认为应当取消人民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  相似文献   

4.
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的社会,是一个民主与法治的社会,是让全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与实现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人民法院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再审程序则是这道防线的最后一个关口。如何在最后一个关口贯彻落实司法和谐理念,运用诉讼调解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是落实司法和谐理念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再审诉讼调解的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入手,针对再审调解过程中如何认识和处理调解的公平性与实用性的关系;诉讼调解与司法裁判的关系;诉讼调解和规范司法行为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审判实践,对如何构建再审调解机制,充分发挥调解职能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晶宇 《行政与法》2012,(5):122-125
司法正义应从制度正义的内在视角进行分析,而制度正义一方面来自于立法设定,另一方面不能脱离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运行。法律判断与司法判断在本质上是一种规范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在既定法条件下,司法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运行必须以制度正义为基础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民事再审制度在我国存在着启动上职权色彩浓重、当事人保障弱化、再审理由过于原则等问题,这在实践中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和不规范,客观上阻碍了民事再审制度积极作用的发挥.本文以新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制度的修订部分为视角,探讨了再审制度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张榕  陈朝阳 《河北法学》2005,23(4):90-95
司法能动性之核心在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制度安排往往通过证据制度来体现.因此,对作为民事诉讼制度核心内容的证据制度的研究,可以展示司法能动性的特点.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证据规定>从多角度明确肯定了法官在举证责任分配、证据的审查判断等方面的自由裁量权.司法能动性的特征与司法被动性的特征并存而且统一于整个民事诉讼过程.司法能动性必将推动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法律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解思辛  张雨 《中国审判》2020,(2):100-101
民事申请再审程序作为在特定情形下适用的诉讼程序制度,是对错误裁判的特殊补救,这种补救应当是有严格条件和严格限制的。但近年来,当事人因不服生效民事裁判转而申请再审的案件数量逐年增长,这不仅增加了法院的工作负担,浪费了宝贵的司法资源,而且损害了生效裁判的公信力和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9.
熊跃敏 《法学杂志》2007,28(1):115-118
现行以审判监督权为基础的再审构造加剧了申诉难与申诉不断的体制性困扰,须以再审诉权作为重构再审程序的法理基础.基于再审诉权,法院对再审案件的审理包括立案审查与本案审理两个阶段.现行立案审查沿袭了对申诉的处理方式.以再审诉权的法理对之加以改造,需明确再审之诉的立案条件与程序;规范再审立案后的审查程序,包括审查组织、审查形式、审查期限及审查效力等.而对于再审案件的本案审理阶段,则需厘清再审的审理范围,以当事人声明不服为限;审理方式以开庭审理为主,书面审理为辅,庭审应突出再审的特点;对再审的生效裁判,当事人不得以同一事由再次提起再审之诉.  相似文献   

10.
当前,民事申请再审案件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其中不少案件涉及到新证据,然而司法实践中对此把握尺度不尽统一。为了准确把握再审新证据的认定和运用的现状与特点,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力量对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江苏法院民事再审案件涉及的新证据问题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1.
此次民事诉讼法局部的"小修"在制度构建上未能如期达到众多学者所期盼的效果,再审程序的根基仍体现为权力中心主义,即以法院和检察院的审判监督权作为构建该程序的基础。本文以检察机关的民事再审监督权为对象做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刘冬京 《法学论坛》2008,23(2):117-121
再审程序的修改与完善,是我国学界和社会多年关注的焦点.2007年我国对再审程序进行了部分修改,但这次修改仍存在不足之处.修改和完善我国再审程序,应结合我国的实际,进一步明确再审程序的客体、将再审事由科学化,合理构筑再审程序与上诉审程序之同的关系,以建立合理的中国式再审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王志强 《政治与法律》2004,2(6):130-133
本文拟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和近代以来不同社会需求背景下民事司法职能定位的理念及其对民事诉讼制度和实践的影响进行简要探讨,并对目前民事诉讼法修改中可能涉及的这一背景性问题进行初步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民事诉讼视野下,抗诉引发再审是我国民事检察监督长期以来的基本途径,新民诉法的修改使得再审检察监督方面变动很大,有必要将其单独加以梳理、分析,并结合司法改革大背景加以研究。再审检察监督的改革凸显了公权力制衡、全面监督与有限监督相结合、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协同共促和当事人诉权优先理念。应当促进制度改革背景下的配套理念跟进,科学设置多元化再审主体权限,同时注意加强对检察机关的"反监督",以期更好地提高民事检察监督的效率与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 前言亚洲远东预防犯罪研修所(法务综合研究所国际联合研修合作部,以下略称"亚研")于1982年4月27日至7月3日(经过十周)举办了第六十次国际研修。本稿的目的是:概括地介绍这次研修讨论的主要问题。这次国际研修,以审判官、检察官、警察官等参加刑事司法实际工作的干部作为对象。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在审判前及审判阶段,为确保行使裁量权的合理性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巴西、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主要对审判监督和执行程序作了修改。此次修改包含着对我国司法现状与现实国情的回应与无奈。由此对再审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未作考虑,尤其是过去和现在,理论和实务界对再审功能作专门性研究尚少,有的虽有论及但浅尝辄止寥寥数语,以致成为再审理论的待垦地,这也使当前的再审出现与民事诉讼基本结构相背离现象,导致过分地片面追求案件结果的社会评价,无限扩张纠错方式,无限放大监督功能的非程序形态发生,其后果则是以两审终审和裁判既判力的不确定性为代价,以牺牲司法的公信力为代价,以破坏民事诉讼整体结构为代价。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厘清再审功能的自在规律和与之存在的再审诉讼价值关系。故作者立足于对修改实施后审判监督司法现状的功能透视,以我国再审功能偏失的历史基础和再审之诉自在性功能及  相似文献   

17.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针对民众反映强烈的"申诉难"和"执行难"问题作出了新的规定。在审判监督程序的修改问题上,焦点集中于再审理由的修改完善上。笔者从理论与规则层面对新修订的再审理由部分进行了一些粗略的探讨,以期能对民诉法的再完善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以美国行政法为视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千帆 《法律科学》2007,25(3):105-116
在实际世界中,绝大多数的行政行为并没有受到司法审查,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行为的性质决定了它们不可能受到有效的司法控制.传统的行政法学过分注重"法"的这一面,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立法与法院,以至于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即行政机构在许多情形下都具有很难受到控制的自由裁量权.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法律控制的可能性问题是行政法治的根本问题,因为有关司法审查的标准与力度的问题在本质上就是如何对待行政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细分析了合理行政的内涵、原则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两大合理性标准,进而从建立行政自由裁量合理性的标准和成立司法审查陪审团两方面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制度做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20.
谢益 《中国审判》2010,(7):32-34
在渤海之滨这片曾经“魏武挥鞭”的神奇土地,秦皇岛两级法院的干警,正以燃烧的激情和崭新的理念民,书写着“东临碣石”的新篇章,创造着能动司法的新传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