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兴元 《学习月刊》2010,(19):29-30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进民退”的现象广受关注.社会各界议论纷纷。那么,到底是否出现了“国进民退”?如果真的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那它是全面性的,还是选择性的?是一种持续现象.还是一种暂时现象?它的背景和成因是什么?它的出现是好是坏?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些现象?所有此类问题,都有必要一一辨析。  相似文献   

2.
田利平 《党课》2010,(22):114-116
许多人不知道在中国唐朝时期黑人奴仆和黑人艺人很多 “唐代还有黑人?”当我和许多朋友谈到葛承雍教授关于唐代黑人来源问题的研究成果时,他们的脸上马上显现惊讶怀疑的表情。他们似乎并不关心葛承雍教授研究的“从哪里来”这个主要问题,而更关心唐代中国有很多黑人这种说法是否属实。我和几位日本人谈起这个问题时,他们更觉得难以置信,一再问:“有什么证据吗?”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2,(9):30-31
什么是“特权心态”?就是有了权力,就觉得可以不受约束,做什么都可以。哪怕出了问题,一切都能够用手中的权力来“摆平”。  相似文献   

4.
“择校”是困扰很多中国家长的难题。在以“重视基础教育公平性”而著称的邻国日本,其实也有“择校”的问题,但却没有产生太大的社会争议,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8月15日,是日本战败投降整整60周年的日子。在这60年里,特别是近10年来,日本在“反省侵略历史”方面是如何做的?是如何处理与亚洲邻国关系的?日本众议院通过的“战后60周年决议”真正反映出什么动向。  相似文献   

6.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什么问题都难不倒?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为什么不论记者提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提出问题,外交部发言人都能对答如流,侃侃而谈?”“外交部发言人到底有什么诀窍?”“外交部发言人有没有被问倒的时候?”许多人常常会提出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什么问题都难不倒?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为什么不论记者提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提出问题,外交部发言人都能对答如流,侃侃而谈?”“外交部发言人到底有什么诀窍?”“外交部发言人有没有被问倒的时候?”许多人常常会提出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1,(20):4-14
常言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用此言来形容5年内已连换6名首相的日本政坛绝不为过。据有关媒体统计,日本是全世界更换首相最频繁的国家,自1885年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首相,至今也就百多年时间,却已换了近百位首相,平均1.35年换一任。面对如此政坛怪象,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日本始终难以走出首相“短寿”的怪圈?  相似文献   

9.
广场.为什么要和“文化”连在一起?那是从广场的作用、功能、性质说起的。城市广场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建?修建成什么样?怎样才能受欢迎?这些问题都要用“文化”来解决。因为文化是城市广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作为振兴吉林省的三大战略之一,“县域突破”已成为各组干部耳熟能详的口号,但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吉林省为什么要搞县域突破?要突破什么?怎么样来突破?这恐怕是许多党员干部都想知道的。“县域突破”其提出的背景有三点。一是县域经济已经占了全省“半壁江山”,地位十分重要。据1997年的统计,全省GDP中,41个县(市)占56.8%;在一产业中占87.4%,在二、三产业分别占43.1%和48.1%;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30.9%。“半壁江山”如果面貌依旧,全省的经济就不会有很大改观。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慢,并成为我省与沿海发达省份…  相似文献   

11.
近日,媒体曝光哈尔滨市方正县的“中日友好园林”内,一座刻有日本“开拓团”亡者名字的石碑被立于“日本人公墓”旁一事,引起社会舆论轩然大波。“开拓团”是什么?是否如当地政府辩解的那样“不是日本军队,既是侵略者,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2.
列宁晚年在领导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不囿于前人的“本本”和“原理”,也不固守自己既往的“结论”,而是一再强调“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他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修正先前的看法,从而使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化之大,用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集大成之作《论合作社》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①列宁为什么说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究竟有哪些“看法”和“改变”?列宁为什么必须作这样的改变?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什么?我们对此应如何理解和解读?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应当放在哪平?这个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众多问题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提出了“一切着眼于建设”的科学命题。党的十四大重申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在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再次重申“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那么.重在建设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精神文明要重在建设?当前精神文明急待“建设”的又是什么?这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1重在建设.化是把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各个领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包括三…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中日关系陷入低潮。导致此种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对靖国神社的连连参拜,这是造成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为什么小泉执意要参拜靖国神社?靖国神社问题的由来是什么?它和日本传统的神道教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很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5.
“创新障碍”讨论在提出的时候就有争议:“这是个不知道谈过多少回的老问题,还会说出什么新意?”“问题谁都明白,关键在于行动,光讨论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16.
佚名 《党员文摘》2009,(5):13-13
我有个学生助手打电话来向我请假:“我开车轧到了一只蜗牛,车胎给轧爆了,所以无法来上班。”我很纳闷.什么蜗牛这么刚烈,难道此蜗牛是基地组织成员?  相似文献   

17.
史哲 《党建文汇》2009,(9):16-16
曾有日本人羡慕美国能出现像奥巴马那样同时具备个人魅力和改革魄力的领导人,如今,他们对日版“奥巴马”——鸠山由纪夫充满期待。那么,鸠山到底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性格,又有怎样的战略?为什么他能成为首相?  相似文献   

18.
“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这是江泽民同志去年2月,在广东省高州市“三讲”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这“三问”,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提出的重大问题,既是对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深刻警示,又寄托了殷切期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建》杂志就“三问”开展讨论至今已近一年的时间,刊发了许多好文章,从不同侧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就“三问”提出的…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1,(12):26-35
“瘦肉精”“毒豆芽”“染色馒头”……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民众陷入了不知还能吃什么的困惑。政府屡屡强调严厉打击,但是却“按下葫芦浮起瓤”,食品安全问题,到底该如何整治?谁又来为百姓的食品安全买单?  相似文献   

20.
萨苏 《党员文摘》2009,(2):37-37
在日本时.曾看到这样,一份报道:“《长镜头——东吴老将黄盖意欲降曹?》:本报记者2008年12月赤壁电.据可靠情报,吴国老将、丹阳都尉黄盖目前已经与曹营取得联系,有投诚意向……”看到此处.很多人大感混乱:三国时代,怎么会冒出日本记者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