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主要纪念设施有湘江战役大型烈士群雕、突破湘江纪念碑、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湘江战役烈士英名廊、清石园等。1934年11月,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进抵湘桂边境,蒋介石集中30万兵力,在湘江布下第四道封锁线,欲将中央红军全歼。  相似文献   

2.
<正>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红军在广西桂北湘江地区与国民党军展开了一场生死存亡的战役,史称湘江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经过一番苦战,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3.
《湘潮》2016,(2)
正湘江默默地流淌,流向远方,岸上的灌木密集葱郁。原本波澜不惊的江流里,几十条小船散乱而随意地停泊着,水田里一些居民漫不经心地耕作……在湘江战役纪念馆的前厅,一幅油画展现了兴安县界首镇1934年前的景象。这里,因80年前发生了一场惨烈战斗而闻名于世。"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1934年,中央红军在这里打响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大战役——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8.6万人  相似文献   

4.
1934年,在广西桂北一带发生的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在这场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战役中,数万红军将士奋不顾身、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以损失过半的沉重代价,掩护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为红军保存了骨干力量和珍贵火种,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而又极其悲壮的一笔。  相似文献   

5.
湘江战役被认为是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最悲壮、最关键的一战.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期间陷入蒋介石在桂北兴安、全州、灌阳设置的包围圈.在这生死存亡之际,红军指战员发挥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强有力的作用,激励红军战斗精神、宣传动员群众、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力量,从而为中央红军突破湘江提供了思想政治保障,使思...  相似文献   

6.
<正>一、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湘江战役很惨烈,但它的历史意义非常巨大。择其最重要者,有三点:第一,湘江战役充分暴露了错误路线的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为中央错误领导的垮台敲响了丧钟。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八万六七千人,到达湘江过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还约有6.5万人。经过湘江一战,红军折损3万多人。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红  相似文献   

7.
正导语: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后最艰苦的一仗,英勇无畏的红军将士最终突破了敌人设防最严密的一道封锁线,取得了胜利。湘江一战虽胜,但中央红军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其中掩护主力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红三军团第十八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韩伟中将是湘江血战的亲历者,也是幸存者,当年他担任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第一零零团团长。  相似文献   

8.
桂北是一块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圣地。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上最壮烈、最关键的一次战役,它实际上包括两重激烈斗争:一是同"围剿"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进行生死血战;二是同党内的"左"倾思想路线作斗争。湘江战役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从此翻开了中国工农红军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1934年下半年,中央红军两次从广西东北部渡过湘江。两次过湘江给中央红军造成了多大的人员损失,这是学术界一直争论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认为,红军第一次过湘江损失较小,第二次渡过湘江,中央红军损失约两万人。  相似文献   

10.
湘江血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打得最激烈,也是损失最大的一仗.当年,作为红三军团政治部保卫局侦察部的一员,我亲历了这一场让我终生难忘的战斗.  相似文献   

11.
湘江之战发生于193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进行的第一场大战与恶战。此战红军伤亡极为惨重。据刘伯承回忆:“虽然(红军)最终渡过了湘江,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员折损过半。”据龙大云考证,此战红军伤亡超过3.05万人。而美国学者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估计,此战红军损失高达5万余人。另外,李德在他的回忆录《中国纪事》中也估计红军到达贵州省边界时,已损失一半的新兵与75%的“后备军”(主要是挑夫)。不管各家说法如何,大家都承认过了湘江,中央红军的人数已锐减至3万人左右。这足以说明湘江之战是红军有史以来遭受的最惨重的败仗。  相似文献   

12.
湘江血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打得最激烈,也是损失最大的一仗。当年,作为红三军团政治部保卫局侦察部的一员,我亲历了这一场让我终生难忘的战斗。离别苏区1934年10月,我所在的军委训练五团驻于都城内,当时我任团特派员,直属中央国家政治保卫局领导。我的任务是做好部队纯洁工作,了解部队的政治思想和部队人员成分,并在每个连队的班内发展优秀青年的网员(每班2到3人)。  相似文献   

13.
正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前,红六军团先行探路,踏上西进征途。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主力长征之前,有一支特殊的部队按照中共中央的命令,先行开拔,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探路,这就是红六军团。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电令红六军团由湘赣苏区先期突  相似文献   

14.
《湘潮》2016,(2)
正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潇水,越过道州(今道县),前卫团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团长耿飚、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部队向国民党军设立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湘江挺进。脚山铺阵地:阻击湘军整整15个团中革军委把涉渡湘江的地点选在界首和凤凰嘴之间,命令红一军团从右翼,红三军团从左翼,红八、红九军团等殿后,前后左右共同掩护中央纵队渡江。红一军团原来的部署是,由第  相似文献   

15.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担任全军殿后的我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浴血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率领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抢渡湘江的任务。终因敌众我寡,孤军作战,弹尽粮绝,全师将士大部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16.
红军长征中的湘江战役主要发生在广西。从军史言,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从党史说,它以残酷的事实表明错误路线的领导使党和红军濒临绝境,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减员两万多中央红军在进行湘江战役之前,连续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基本上比较顺利,尽管没有打大仗、硬仗,但长途急行军、气候渐冷、水土不适等,也使红军减员不少。第一次突围减员3700余人,第二次突围减员9700余人,第三次突围减员8600余人,共减员2.2万余人。这就是…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彭德怀这两位开国元勋,相识于30年代的中央苏区。那日寸,彭德怀作为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的麾下冲锋陷阵。其后,在长征途中、抗日前线,在解放战争的西北战场、抗美援朝战争前线,以及在建国后的风风雨雨中,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宁可丢掉装备,也要把周副主席抬出草地。” 1934年10月,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  相似文献   

18.
正历史瞬间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  相似文献   

19.
正1992年4月8日,开国中将韩伟走完了他的人生旅途。遵照其临终遗嘱,同年8月,他的儿子韩京京专程将他的骨灰从北京送到福建省闽西革命公墓安放。这位湖北籍的中将为何选择魂归闽西?这还得从"湘江血战"说起。湘江血战,是指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广西兴安县、全州县之间渡湘江时同30万国民党军队展开的浴血战斗。1934年11月27日,中央红军  相似文献   

20.
正如果长征途中的红军队伍是一支摧不垮打不散的钢铁洪流,那么,走在长征路上的共产党员个个都是志存高远,英勇不屈的钢铁战士。红军长征期间,是中国革命最困难的阶段。然而,长征路上的共产党员在这最困难的时刻却谱写出他们人生最辉煌的篇章。被俘后断肠自尽的共产党员1934年12月1日,湘江之战在血色的黄昏中落下帷幕。中央红军在34师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