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美学所彰显的是文化积淀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的是更深远美的意境.今天,随着人类审美能力的不断增强,审美素质的不断提高,审美需要的不断扩展,人类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看重美、亲近美、更希望得到美的陶冶,也更自觉地把美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试图把美学与图书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期开拓出图书馆在当代的新的发展途径.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图书馆美学的概念及其建构平台,为图书馆的美学建设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行政实践中的美与审美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学术界目前对其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而要正确地认识行政实践中的美与审美活动,就必须从学科的角度对行政美学进行整体的思考和审视.本文通过对构建行政美学学科体系诸要素的研究,包括行政美学的概念及学科地位、行政美学研究的内容、行政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行政美学研究的原则、方法及意义等的研究,为行政美学学科体系建设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构成诗的审美意境的重要元素,极具审美感染力.毛泽东诗词中创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意象,特别是在"红旗"这一物象上他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和情感,使之具有了独特的意象美.统观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意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审美特征:象征美、动态美、情感美、色彩美.这些审美特征使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水平和审美意境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4.
学点美学     
客观世界中许多事物经常给人以美的感受,例如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水花鸟,社会生活中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多种多样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住房衣着和环境园林等。凡是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也就是引起人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之为审美对象。美大致体现为崇高、优美、悲剧、喜剧(滑稽)等等形态。审美对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美学就是以美感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一门科学。美学的发展对于美学的研究从古代就开始了。历史上许多哲学家、艺术家都对美、包括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的美感等问题发表过看法。如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  相似文献   

5.
贺智利 《理论导刊》2001,(12):45-46
鲁迅在近代美学史上建立了真、善、美三者统一的美学思想,这是鲁迅研究界较为一致的看法。应该说,这样的阐述,揭示了鲁迅美学思想在内容上的质的规定性,在思想体系的把握上前进了一步。但如果到此为止,那么只不过说明了鲁迅美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契合,对鲁迅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缺乏深入的开掘。说鲁迅的美学思想具有现代性是与中国古典美学相比较而言的。中国古典美学虽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形态,但其主要特征是以和谐为美。直到近代美学史上的王国维才首倡崇高。只有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美学思想,才真正实现了中国…  相似文献   

6.
略析西方美学史对建筑美的认识赵伯飞对建筑美的认识和理解,是建筑美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仅就西方美学史上对建筑美的认识作一初步的探讨。概括地讲酉方美学史上对建筑美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建筑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所表现的伦理价值。也就是说,人对建筑...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很有必要认真地研究现代西方美学,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不断发展的.分析批判现代西方美学,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现代西方美学的对立,具体化在对美的本质、审美经验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上.研究现代西方美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34)
马克思以前的西方社会对美的本质的探讨陷入主客二分的思维之中,或者将美归结为客观的属性;或者将美归结为精神实质或主观心理,从而陷入美所存在于主体,或存在于客体的悖论之中。马克思以实践论为根基,将主体与客体统一于对象性活动的生成之中,这便形成了审美主体的对象性生成,审美对象的实践性创生,审美类型的意向性生成,从根本上解决了西方美学的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9.
试析生命美学的人学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学的发展历史呈现出人学的维度,生命美学立足于审美是人的生存方式这一命题,肯定了现实的生命存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点,美在于超越中实现人的精神自由,是在人性的完善与提升中实现向人的生成,只有生活在审美境界里人才真正成为人,即人全面地占有自我的本质。生命美学具有人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崔昕昕 《学理论》2023,(4):37-41
萨特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其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萨特从存在、想象和自由入手研究美学诸问题。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美,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因此,离开人的存在,美也就随之消失。在萨特看来,想象将对象设定为虚无的能力,使其成为美存在的基础。人通过想象,创造出完满的美的世界。想象是连接自由和审美的桥梁,美以自由为基础,审美活动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是一种介入式美学,其思想不单是一种理论,更旨在为人生提供一种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点主要体现在《美学四讲》中,其中的美学论、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皆体现了作者对于实践美学的独特理解。李泽厚认为,应该从人类学本体论的角度来对待和研究美与艺术;美来自实践,或曰自然的人化,真与善的统一即是美;美感即是建立新感性的问题,审美过程可分成准备阶段、实现阶段和成果阶段;艺术品是一种符号系统,是对人类心理情感的建构和确认。不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同时存在技术崇拜、过于注重理性而轻视感性等缺陷。  相似文献   

12.
通常人们会说:艺术无国界,但是在不同的审美差异下,艺术还是有它自己独特的风味,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种对艺术的解说和理解.由于中西方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西方审美形态习惯于分析,中国则习惯于综合.通过对中西方社会背景差异和中西方文化的特点的探究,以及从中外艺术歌曲的美学表现上,可以看出中国与西方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下的美在音乐中的体现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依据体态语言学原理,探析了体态语言美的内涵、价值,体育教师体态语言的美学修养、审美教育,以及对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师体态语言美,给学生以身心影响,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塑造欲望,以期达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姜燕 《各界》2009,18(10)
文学翻译是翻译中的重头戏,要做好文学翻译需要文化、历史、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协调运作.本文主要从翻译美学角度入手,结合董秋斯和张谷若两位翻译家对David Copperfield不同的翻译译本,认为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是一个认知同化或顺应的过滤过程.即认知图式的变化过程,通过这个认知过滤译者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美.  相似文献   

15.
浅谈教学美     
随着审美实践领域的扩展,美学研究的发展及其多学科的渗透,缩短了审美与各科教学的距离,寓教于美已成为教学研究与美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研究教学美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各科教学的美育功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审美修养由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力等构成。审美修养是人文修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审美修养是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儒家美学思想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以"仁"为核心的一种美学思想。运用儒家美学思想提升大学生审美修养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完善大学生的审美心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浅析黑格尔的美的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的本质以及美的创造的探讨,是黑格尔美学中重要而合理的美学思考。黑格尔认为美是客观理念的结晶,从而批判了美的主观论;黑格尔提出了美的本质在于自由的思想,强调了人与现实审美关系中主体的能动作用;黑格尔提出美是主客体的统一,是历史的产物,并把美和美的创造的本质归结为人的实践和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本文通过对以上观点的分析,指出了黑格尔美学的科学价值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对商品美和商品美学的若干思考赵伯飞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实用功能,二是审美功能,商品美是商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它渗透在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因此,研究商品美的本质以及商品美学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意义。一...  相似文献   

19.
杨虎 《各界》2008,17(4)
审美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并且随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从内容和形式上,由低级向高级逐步的发展起来,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为的美,主观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遵循美的规律,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进行集中概括,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表现出来,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已不是原始自然形态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而是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融化进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情感等因素.并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本文试图通过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来说明艺术的审美性特征,揭示艺术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祁嘉华 《理论导刊》2006,(9):112-114
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陕西古建筑的历史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陕西在中华建筑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不管是得山水而美的风水思想,还是以大为美的追求,或是营造意境之美的匠心,这些足以构成中华建筑美学思想核心的内容,都最早在陕西古建筑上萌芽和发展,并得到了长久的保存。我们完全有理由将陕西古建筑视为中华建筑美学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