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真正意义上的东亚地区主义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东亚国家间不断增长的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来自地区外的多重压力、地区内认同力量不断增强以及东亚各国对权力平衡的追逐等共同推动了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但由于东亚地区的现实环境与客观条件,东亚地区主义只能选择通过采取务实合作,实现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东亚地区主义的建构主义解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虽然得益于区内权力平衡和经济相互依赖的存在,但仅靠这些不足以应对东亚认同政治带来的挑战。建构主义强调的主体间认知为分析东亚地区主义提供了新视角。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东亚地区主义的特征、挑战和出路等问题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解体,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东盟为了本地区各成员国的安全、稳定与繁荣,充分利用周边大国在该地区的利益追逐,推行大国平衡外交。新时期,随着亚太地区力量结构多元化和力量对比均衡化趋势日益明显,东盟国家更加重视"大国平衡战略"在实现其新时期对外战略目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东亚一体化进程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正式启动,而当前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被认为发展"迟滞"甚至陷入"停滞"。中国学界主要用"互信不足论"、"贸易结构差异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论"、"三心二意论"、"美国阻挠论"、"主导缺位论"等对其进行解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诞生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使东亚经济一体化呈现出多重框架并存的格局,其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以及中国的政策应对是中国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并折射出学者们对"开放的地区主义"理念的不同理解。与此同时,东亚地区的政治和安全合作同样步履蹒跚,在几种合作模式间争论与博弈,学者们为此提出了许多新的东亚安全架构和设想。在不断地翻译和推介西方一体化知识之后,中国学术界应该用自己的话语构建中国或亚洲知识,以"互联互通"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合作概念和理论或许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自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地区秩序一直处于转型之中。从域内大国权力分配格局、不同层次制度安排形式及地区认同意识等构成地区秩序的三个要素来考察,美国在东亚地区仍处于政治安全领域的主导地位,但在经济和地区认同方面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权力状况呈现出一种"不完全霸权"的态势。未来新型的东亚地区秩序将在美国的"不完全霸权"、中国的崛起及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等因素相互博弈的进程中以和平方式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韩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地位与作用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卢武铉提出的东北亚平衡者外交战略,要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的独特作用,更使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有了新变化的可能。在国际事务中,韩国自主外交的"独立意识"及其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地区安全的战略平衡。同时,在朝核问题、区域合作等问题上,韩国作用的发挥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应进一步加强与韩国在各领域的合作。这对呼应韩国自主防卫诉求、培植中韩互信、牵制美日、防止东北亚"新冷战"的发生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冷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最大的变化是东亚地区的迅速崛起。进入新世纪以来,东亚地区最大的变化是中国的迅速崛起。如果东亚地区将成为影响世界未来走向的重要力量,那么由谁来主导东亚地区,必将对世界未来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奥巴马总统上台后,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谋求通过主导东亚秩序的塑造来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由于2016年美国将进入大选年,所以2015年就成了奥巴马谋求"亚太再平衡"  相似文献   

8.
地区主义与东亚秩序的转型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主义的兴起已成为推动该地区秩序重构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在地区主义的影响下,东亚的内聚力和地区性不断增强、共同理念和地区规范逐渐形成,新的权力结构开始确立,这些因素不断解构着美国主导的"轴心—轮辐式"东亚霸权秩序,并使之呈现出向地区整合背景下"多元共同合作"秩序转变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
最近二、三十年来,东亚地区的投资、生产和销售活动相互影响,资本、技术,甚至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日趋频繁,规模不断扩大。在投资与贸易活动的带动下,东亚地区形成多种产业链,国际劳工分工出现明显的层次。这样,不同层次国家尾随追逐,相同层次国家相互竞争,整个地区出现了互补互利、攀比争逐、自我运转的局面,推动东亚经济的高增长与不断繁荣。产业链的出现是东亚地区经济高增长机制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东亚地区产业链的形成是区内产业逐级传递的产物。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雷蒙·费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或许可以认为…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的两大趋势给东亚提出了两大问题,这与东亚金融危机一起加快了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模式的雏形——“10+3”机制的产生。作为目前东亚地区合作的唯一主渠道,“10+3”机制适合东亚的特点,推动了东亚合作的进程,为地区一体化确立了框架;并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松散性、高起点性等特征;为加快东亚经济一体化,应采取调整经济结构、完善机制、加强东北亚合作和增强东亚地区互信等措施。“10+3”机制是区域合作新框架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持续动荡,以地区金融安全合作为导向的金融区域主义逐步兴起,且成为一种显著的地缘政治经济现象。金融区域主义对地缘安全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区金融安全,地区金融主义有助于构筑地区金融安全网络,推动地缘经济整合;二是地缘政治安全,地区金融主义会扩大地区大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以及增加地区排斥外围国家干涉本地事务的能力。金融区域主义产生的这些地缘安全影响对不同的行为主体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首先,东盟作为地区性的经济共同体,会极力反对东亚大国利用金融区域主义将东盟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下,威胁东盟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其次,作为最大出资方,中日对地区货币金融领导权的争夺变得日趋激烈,且形成了持续的冲突性关系,从而削弱了东亚金融安全合作的政治前景。最后,东亚作为美元回流机制中的关键一环,如果将美国排斥在外,无疑会增加东亚地区与美国的地缘政治矛盾。因而,东亚金融区域主义在兴起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其稳定地区货币金融秩序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其有可能制造地缘政治安全问题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and implications of Asia-Europe Meeting (ASEM), from an Asian perspective. It will be clarified that the ASEM process was a by-product of increasing tensions between multilateralism and regionalism. As a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forum between the EU and 10 East Asian countries, comprising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genda, ASEMs approach so far was multi-purposed and multi-faceted. The Asian members of ASEM have shown different strategic behavior in approaching ASEM,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ir diverse geopolitical positions. However, the Asians, especially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1997, are well aware of the uti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ir own regionalism, and many initiatives have already been brought into effect, negotiated or even feasibility-studied. The ASEM process may, therefore, find itself in increasing tension with this increasing regionalist tendency in East Asia. It is an immediate task for both European and Asian members of ASEM to revitalize the dynamics of ASEM cooperation.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explains East Asian regionalism as the product of two sets of negotiations. The first negotiation is between East Asia on the one hand and global forces and structures on the other. The second negotiation is intra-regional and includes a critical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Southeast Asia and East/Northeast Asia, which also provides the primary focus of this article. This article details ASEAN's extensions into East Asian regionalism as part of interdependent efforts to adapt transitioning global and regional systems. Conceiving these regional negotiations to be not just economic and utilitarian but first and foremost normative, this article details the opportunities and dilemmas represented by ‘East Asia’ for ASEAN, ASEAN-Southeast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as a meaningful organizing principle. Dilemmas associated with the ASEAN Plus Three process, an East Asia free-trade area and the ASEAN Charter provide illustrations of East Asia's understood challenges for Southeast Asia in addition to the ways that Southeast Asian agencies have been shaping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recent East Asian efforts and also how regional-global and intra-ASEAN negotiations continue to provide key constraints.  相似文献   

14.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与重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由于日本充当东亚经济发展领头者的“雁行模式”已经崩溃,因此,“日本在前面拉、中国在后面推”的东亚经济发展的“双头列车”模式也就失灵了。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构建东亚经济的发展模式。未来中国具备了引领东亚经济发展领头者的条件,日本在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等方面是东亚经济强有力的推动者,而且在东亚经济一体化方面离不开中日两国的密切合作。因此,未来东亚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中国在前面拉、日本在后面推。”这种模式和传统“双头列车”模式相比,中日在东亚经济中作用的角色发生了换位,故称之为“新双头列车”模式。“新双头列车”模式对中国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相似文献   

15.
East Asia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coherent regional entity in political economic terms, and remains a region of enormous geo-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the European Union. Europe’s links with China and Japan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and moreover these two countries are looking in various ways to exercise various forms of regional leadership in East Asia. This has cri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EU’s relations with the East Asia region generally, and also for the wider international system. Similar and related impacts maybe construed from deepening East Asian regionalism, involving processes where both Japan and China play vitally important roles. The analysis presented here examines the both micro and macro level developments in East Asian regionalism, and issues relating to Japan, China and regional leadership. It concludes by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matters for the European Union, and recommends that the EU should pay particularly close attention to emergent exercises of regional leadership in East Asia, most likely to be performed by Japan and/or China.
Christopher M. DentEmail:
  相似文献   

16.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东北亚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纷繁复杂,但有一个因素十分关键,那就是发生在中日间的力量转移。历史和东北亚地缘结构均证明:作为地区主体板块,中国的强大是东北亚地区稳定的核心要素,东北亚力量中心向中国转移有助于促进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形成。但是,随着中日力量转移进入持平期,中日安全关系也将更加敏感、更加复杂,变数加大。中国必须充分把握这一趋势,塑造强国心态,构建新的身份认同,更加主动地推动地区安全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弛 《东北亚论坛》2021,30(2):85-99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竞争性地区主义的兴起成为亚洲合作中的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不过,竞争性地区主义对于亚洲来说并非一个新事物,而是长期孕育在本地区合作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特朗普的上台和中美竞争的加剧,亚洲竞争性地区主义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向:以经济为出发点的合作导向逐渐让位于安全,国际制度日益成为大国权力博弈的工具,制度竞争的内容也从表面的规范之争迈向背后的理念价值之争。这种变化对中美关系发展、地区中小国家的战略选择、东盟在地区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亚洲合作的前景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了防止亚洲竞争性地区主义的发展滑向恶性竞争,包括中美在内的泛亚各国,应努力促使"印太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两大机制之间形成某种程度的兼容共存,避免两者成为完全对抗的国际机制,并在部分特定领域共同为亚洲各国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8.
试析中国-日本-东盟战略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日本与东盟是目前东亚地区权力结构中的三大主导力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决定着东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走向。本文主要借鉴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三角关系分析方法,分析当前中国-日本-东盟三角关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