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艳军 《学理论》2011,(12):45-46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又一次面临严峻的挑战———被斥责为修正主义鼻祖的伯恩斯坦企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彻底的修正。主要从三个方面探析伯恩斯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正,进一步揭示伯恩斯坦主义的本质,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思考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樊晓敏 《学理论》2014,(3):182-183
语言编码理论是伯恩斯坦的重要思想,为解释西方学生学业成败和教育不平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在对伯恩斯坦的部分理论简要介绍和阐述后,试图思考其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以期在学校自主性、文化资源配给两个方面,寻求教育公平的新途径。另外,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流行文化中语言草根化对语言霸权具有中和、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民主社会主叉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出一种盲目乐现的态度.当代"托派"对20世纪民主社会主义运动进行了反思和批判:首先时现代伯恩斯坦主义者进行批判,并分析现代伯恩斯坦主义的本质;其次对民主社会主义实践及其后果进行了反思,认为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民主社会主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却越来越显示出脱离传统工人运动的倾向;在对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时民主社会主义的未来提出了不容乐观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菲德尔·卡斯特罗是古巴共和国、党和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是古巴革命的领袖。卡斯特罗在何塞·马蒂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在领导古巴革命、建设和模式更新的实践探索中,逐步确立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卡斯特罗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蕴含了对古巴革命道路的探索、对“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对重构新的世界秩序的探索以及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替代方案的探索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古共“七大”章程和2019年通过的古巴新宪法进一步确立了菲德尔思想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王娜娜 《学理论》2009,(4):32-33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虽然也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但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并没有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二者无论从时代背景,还是具体内容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不能将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整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当然二者也不是毫无联系、彼此完全分割的,二者的联系点就在于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王晓斌 《学理论》2013,(18):7-8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与政党建设等方面均有超越时人的思想、理论与主张,即便在今天,孙中山思想依然令人瞩目,还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的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7.
李风霞 《学理论》2009,(14):234-235
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内在统一性:社会主义文化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开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对各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创造、开拓及运用。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说,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解决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三个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带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抵抗住了内外敌人的绞杀,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以及他对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从实践出发,用实践来纠正自己的不正确的思想。它对社会主义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丁兆梅 《理论探索》2012,(1):13-16,88
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从1918年实现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到1923年离开党组织,这是李达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从1923年李达离开党组织潜心理论研究到1935年《社会学大纲》问世前夕,这是李达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进一步阐述时期;从1935年《社会学大纲》问世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李达社会建设理论的理论论证与阐述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李达1966年去世,这是李达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展开和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0.
包彦征 《学理论》2011,(25):1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由中国人民大众创造的文化,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提出、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不动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汪淑娟  贺志勇 《学理论》2012,(21):7-8,29
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体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就在于提出了科学判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着眼于事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诸多要素,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尤其要突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发明人,对此做了很多具体论述。但是,他没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明确定义,相反还强调,过去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的清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不能照抄经典,也不能照搬别国模式,需要当代中国人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现今,重温邓小平论述的启发是: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与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关系中,充分认识其异同,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出比较恰当合理的定位,从而引导中国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大尺度着眼,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剖析基础上的预见式社会主义,苏联、前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落后条件下的模式化社会主义,中国改革、苏联东欧剧变从正反两面证实:全球现代化过程中的原则型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主义的唯一方向和前途。预见式社会主义、模式化社会主义、原则型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三种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14.
Hayek's epistemic arguments against central planning and in defence of market economies have recently been redeployed by some market-socialists against more decentralized models of non-market socialism.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cogency of these argument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an unpublished exchange in the socialist calculation debates between Hayek and a proponent of non-market associational models of socialism, Otto Neurath. Contrary to the standard view of the debates, Neurath shared many of the assumptions of Hayek's epistemic arguments and similarly criticized technocratic models of planning. The paper outlines Neurath's defence of associational socialism from his early role in the Bavarian revolution through his engagement in the post-war housing movements in Vienna and the unity of science movement. While Neurath's response to Hayek is not entirely successful, his proposals for associational models of socialism point to problems not just in Hayek's criticisms of non-market socialism, but also those of more recent market-socialists.  相似文献   

15.
(5)法保障实行广泛的社会自治,扩大社会权力,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关系格局。法之所以必须而且能够成为国家回归社会的强大手段甚至是基本手段,根本原因就在于立法权是“市民社会向国家派出的代表团[1”]319,所以它所制定的法是社会意志或广大群众公意的体现。既然如此,法就成为支配国家、特别是政府的惟一力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然是安定和有序的社会。安定有序是国家与法产生的最根本的历史动因。这是法学家们很早就认识并进行过系统论述的。英国的洛克认为,法律之所以必需,是为了改变“原始状态”中的那种人人拥有处理自己案件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列宁做出的关于帝国主义的论断被两次世界大战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所证实。20世纪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的世纪。二者之间不仅有对抗和战争,而且有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后来发生的变化是列宁未能预见到的。20世纪末苏东剧变的原因之一是斯大林模式的僵化。这种僵化固然与斯大林本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有关,但其后继者未能改变这种状况,反而造成悲剧性结局。回顾20世纪的历史可以得到以下认识:社会主义的理论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立足于资本主义的现实;社会主义的现实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原则,更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旗帜,甚至某种程度上说,民主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重在实践,没有民主的实践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证它所取得的胜利。社会主义民主的切实落实必须要有制度保障,其中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和在适当的时候实行普选制是两项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应按把握理论武装、着眼现实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这三条原则,对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水平进行了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在当下中国学术界理论界由种种与马克思不同甚至是根本对立的关于“资本”的观点和看法,汇集形成了一种颇具声势的“话语”;这种“资本话语”使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认识基础、深层价值纽带和根本指导思想都处于一种“不在状态”,因而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