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印江提出打造武陵山地区优质出口茶生产基地,依托股份公司,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宣传、统一形象的"六个统一",提升印江茶品牌的市场辨识度,叫响品牌效应。促转型:印江自治县提出,"十三五"期末,全县茶园面积达到40万亩,年综合产值20亿元以上,解决常年就业18万个以上。当前,印江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田艳:印江发展茶产业历史  相似文献   

2.
湄潭县坚守“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理念,坚定茶产业“6456”(60万亩生态茶园、4万吨茶叶产量、50亿元茶业综合收入、亩均收入6000元以上)发展目标,大力实施“质量安全、基地提升、品牌打造、市场拓展、茶旅一体”五大工程,交出高分值茶产业转型升级“湄潭答卷”。  相似文献   

3.
王艳霞 《当代贵州》2014,(33):46-46
正贵州茶产业的发展目标坚定而执著:到2016年,全省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500万亩,形成加工企业3000家以上,茶叶年产量27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农民年人均茶叶收入达到1000元。作为"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的原产地,遵义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茶产业,从几年前小作坊抱团冲击全国市场,到今日茶企兵强马壮集结出征。2006年,遵义作出推进百万亩茶  相似文献   

4.
<正>黔西县通过茶产业强力带动旅游业发展,以著名的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为宣传点,按照"品水西古茶、看杜鹃花开"的思路,做好"以茶促旅、以茶兴旅"茶旅发展大文章。近年来,黔西县加大茶产业发展,紧紧跟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由种茶大省逐步向制茶大省转变的三年提升计划,进一步改造现有茶园,打造高品质、高产量的优质茶产品,办好诚信企业,弘扬茶文化。利用境内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通过茶产业强力带动旅游业发  相似文献   

5.
<正>250家贵州茶企历时26天,行程近5000公里,沿着延伸西北的丝绸之路,弘扬贵州茶文化,推介贵州茶品牌,加快黔茶出山步伐。茶产业是贵州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近年来贵州省重点打造的五张名片之一。贵州茶产业经过10多年发展,已成为贵州农业的第一大产业,茶园总面积达700万亩,承接了东茶西移大势,并成为中国茶叶的原料中心,正加速形成中国绿茶加工中心。为深化贵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及地区茶文化交流,弘扬贵州茶文化,服务贵州茶产业,加快黔茶出山步伐,今年7月,贵州再次开启"丝绸之路·黔茶飘香"之旅。250家贵州茶企历时26天,行程近5000公里,从重庆、西安、兰州、太原、西宁到呼和浩特,这条延伸西北的丝绸之路成为贵州茶叶走向世界的又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6.
淮水 《支部生活》2009,(8):28-28
一2005年10月,一支40多名赶马人、115匹骡马组成的云南马帮队,驮着4吨优质普洱茶,历时15个月抵达北京,从此普洱茶在全国一炮走红。其价格也涨至数十倍甚至百倍,有的商人把它称为“能喝的古董”。市场是无形的,也是无情的。普洱茶的本质是一种可重复生产的健康饮品,只有消费才能产生价值。2007年下半年,随着茶叶市场出现低迷,普洱茶价格也受到了冲击。2008年茶叶市场持续低迷,晒青茶收购大幅减少,普洱茶成品积压,部分茶叶生产企业甚至出现了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金忠秀 《当代贵州》2022,(34):16-17
<正>贵州茶天然、安全和健康的绿色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抢滩贵州茶产业。好山好水好茶,良好的生态环境种出的“生态茶、干净茶”是贵州茶最独特的标签。正值夏秋茶采收期。贵州700万亩茶园绿意葱茏,充满生机。茶山上,茶农腰挎竹篓忙采茶;加工厂里,机器轰鸣茶香四溢;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8.
正黔西县利用境内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进一步改造现有茶园,打造高品质、高产量的优质茶产品,助力脱贫。由于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均适宜茶树生长,黔西县茶叶品质优良,种植、加工历史悠久,曾作为贡茶进献皇室。近年来,黔西县以"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为统领,利用境内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按照《贵州茶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茶产业,进一步改造现有茶园,打造高品质、高产量的优质茶  相似文献   

9.
李萍  黄爱东  秦涛 《当代贵州》2012,(17):59-60
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明确提出,把茶产业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来抓,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再接再厉、一鼓作气,推进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遵义市正安县黑老山,郁郁葱葱满目翠绿,细雨绵绵,滋养着万亩茶园,一派盎然生机。这万亩茶园只是正安县茶园的一角。2006年,正安的茶园还只有2万亩,而今已增至18万亩。"没有农信社的支持,我不可能有自己的茶园。"刚满22岁的王怡与  相似文献   

10.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围绕力争在2020年打造成为"中国中西结合部茶业第一县"的发展目标,创新思维,加速扩张茶园规模,严格质量管理,注重品牌打造,着力将茶产业作为富民兴县的一大支撑点,不断实现"以茶富民、以茶兴县"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1.
易林 《支部生活》2007,(6):20-21
思茅:倾力打造茶产业第一支柱4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思茅市正式更名为普洱市,这也体现了当地政府倾力打造中国茶城的梦想。目前,在普洱市有一半以上的人从事普洱茶产业,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据普洱市茶叶办提供的数据,全市茶产业涉及茶农  相似文献   

12.
正铜仁市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农业主导产业来抓,茶产业涉及全市118个乡镇1232个村,带动贫困人口5.39万人。2007年以来,铜仁市按照"强基地育主体、重加工提质量、融文化创品牌、扩市场抓销售"的发展思路,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农业主导产业来抓,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挥了较大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铜仁市新建茶园20.69万亩,总面积达到189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8.8万吨,总产值88.38亿元。全市茶产业涉及118个乡镇1232个村,带动贫困人口5.39万人。代表全省举办重要茶事活动5次,  相似文献   

13.
<正>"如果不加强茶园的标准化管理,不按规定施肥,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茶产业将毁之一旦。""凡是发现茶农乱施农药和化肥的,加工厂有权拒绝收购茶青,并报有关部门严格查处……"这是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道出的共同心声,也是凤冈县标准化管理茶园提升茶叶品质采取的"5+1"新举措。同时,凤冈县以茶园、茶旅线路评选为契机,不断推动茶园+旅游新模式,助推茶旅一体化发展。确保茶叶质量安全近年来,凤冈县狠抓茶叶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七月的都匀,茶枝绿意盎然。在都匀市摆忙乡千亩茶场,翠绿的茶园随着山势连绵起伏,修茸一新的特色民居鲜亮惹眼,茶农在茶树间来回穿梭忙碌。人、茶、民居三者合一,呈现出一幅物茂民丰、优美和谐的画卷。近年来,都匀市依托毛尖茶这张名片,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走出一条以龙头企业带动、茶品质为优势、茶文化为主题、茶园风光为特色的"茶旅一体化"发展之路,实现茶产业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正>贵州茶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茶叶种植面更积跃居全国前列。随着产业不断升级,品质不断提升,贵州茶得到广大群众的亲睐,贵州茶产业也在不断后发赶超,实现着跨越发展。贵州茶产业健康发展从自然条件、政策扶持、发展历史、发展环境等角度看,贵州茶产业发展优势大,后劲十足,对加快贵州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带动各产业全面  相似文献   

16.
正4月的贵州,绿茶飘香。春茶采摘时节一到,贵州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就组织市场监管部门配置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开进湄潭县的欧标茶园。每周1次、20分钟出结果、500多项检测指标,这是目前全世界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严防死守茶叶质量安全,以零容忍的态度守住贵州茶的干净底线。这是今  相似文献   

17.
正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望谟县依托"紫茶之乡"品牌,持续巩固和扩大产业成果,将紫茶产业列入全县"三果两茶"主打产业来抓。坚持党建引领、企业带动、村企联动,扎实推动紫茶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从春到夏,由夏入秋,望谟县郊纳镇八步村60多岁的村民舒荣玉都在茶园里劳作。守在茶山下,不愁吃和穿,仅2020年,她一人就挣了5万多元。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贵州茶产业国际化程度最深的企业,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经过10年探索,带领全省61家茶企,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国际化产业发展道路。贵州省茶园面积已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其中投产面积达600多万亩,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已经具备。贵州茶界,正在呼唤能与雄厚资源相匹配、在全国全球叫得响的茶品牌。  相似文献   

19.
王艳霞 《当代贵州》2014,(33):47-47
正为宣传茶知识、传播茶文化,倡导茶为国饮,形成全社会饮茶、爱茶、关心茶的良好氛围,助推黔茶提升,11月14日下午,由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主办,中共南明区委宣传部、贵阳市农业委员会承办,贵阳花果园太升茶叶市场协办,以"多彩贵州绿茶好,黔茶飘香·品茗健康"为主题的贵州省普及茶文化系列活动之走进社区在贵阳市油榨社区逸天城举行。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好《贵州省  相似文献   

20.
"建议优化结构布局,搞好茶园改造." "急需建设红毛茶集散中心及交易市场. …… "日前,在利川市星斗山红茶会客厅里,利川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局、市茶叶局、毛坝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及部分茶企负责人共聚一堂,就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利川红茶集团成立后如何更好地为茶企业赋能提出意见建议,凝聚发展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