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伊斯兰解放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苏联的解体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本已被多数阿拉伯人淡忘的极端组织--伊斯兰解放党出现死灰复燃的迹象.伊斯兰解放党成立于1953年,其理论宗旨一直停留于创始人纳卜哈尼倡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水平上,建立一个没有疆界、不分种族、一统天下的哈里发帝国,是伊斯兰解放党的终极梦想.伊解恢复哈里发制度的战略分"三步走":即"宣传阶段"、"与乌玛互动阶段"、"接管政权阶段".伊斯兰解放党反对世俗化,认为西方国家是伊斯兰的死敌,对民主政治十分反感.  相似文献   

2.
(三)自由、民主、帝国的"最后边疆"。就像看待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利益应该从其全球战略的视角出发一样,评估政治伊斯兰的威胁也应上升到大战略层面来展开。从这个角度看,政治伊斯兰不仅对美国的利益和安全构成急迫的现实威胁(如上文所述),而  相似文献   

3.
唐宋时期广州与阿拉伯帝国的海上贸易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大批阿拉伯商人航海东来,在此经商、定居,并传播伊斯兰教,因此留下了不少伊斯兰遗迹,其中最早的伊斯兰建筑是怀圣寺和怀圣塔。唐宋时代的怀圣寺今已不存,现在的怀圣寺是元代重建的,但是怀圣塔至今完好无损,仍耸立于珠江之滨。怀圣塔,宋时俗称“番塔”、“窣堵波”,或者“广人呼为光塔”。南宋人岳珂曾记在绍熙  相似文献   

4.
中东地区是伊斯兰世界的中心,东南亚地处伊斯兰世界的边缘。中东地区作为伊斯兰教的中心,一直盛产各种伊斯兰思潮:瓦哈比运动、伊斯兰现代主义、伊斯兰民族主义等,并通过朝觐和留学等方式向东南亚伊斯兰社会传播,激发了东南亚的帕特里运动、伊斯兰现代主义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是东南亚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它标志着近代殖民主义在东南亚侵略扩张活动的开始。在东南亚历史上,自14世纪麻诺巴歇帝国衰落以后,将近一个世纪,没有强大的政治势力继起。明代中国,虽然国力强盛,而且经过郑和七下西洋,影响及于广大东南亚地区。但明朝君主没有凭藉武力开拓海外殖民地的观念,所要求的“顶多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宗主权而已。15世纪初叶建立的马六甲王国,在国王皈依伊斯兰教后成为一个素丹王国,它是马六甲海峡地区一个跨岛大国,推动了海岛地区商业贸易和伊斯兰教的发展,但伊斯兰教势力…  相似文献   

6.
在资本主义时期的俄罗斯远东,报刊和图书是当时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报刊和图书出版业在俄罗斯远东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有利于人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而且有利于增进国内外其他地区对远东的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远东报刊出版业的发展速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报刊在远东文化和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报刊出版业的发展为远东图书出版业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在报刊的印刷基地诞生了图书出版业。20世纪初就出版图书的数量而言,远东的城市不亚于俄罗斯省级城市和其他文化中心城市。远东的出版物内容广泛,而且有不少外文出版物。  相似文献   

7.
在俄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与推行中 ,大俄罗斯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世界性征服思想体系 ,其民族救世主义及其“帝国转移”理论为沙皇俄国的扩张勾画了一个最初的构架和蓝图 ,同时也为帝国的俄罗斯化赋予了历史的合法性 ;地缘安全假说从理论上并最终在实践中确立了俄罗斯的帝国中心地位 ;国家思想的一元化及在此基础上追求民族一致性为俄罗斯企图建立一个泛斯拉夫帝国编纂了理论依据。这一理想化思想体系最终是要实现帝国的俄罗斯化 ,亦即俄国秩序。作为一种政治—历史文化 ,大俄罗斯主义对俄罗斯国家理想、对外政策、发展道路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孙溯源 《西亚非洲》2007,11(4):23-28
冷战结束后,受到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政治民主化改革成为中东伊斯兰各国政治生活的一个主题。由于西方国家同伊斯兰国家对民主的认知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同伊斯兰国家民众的民主化要求之间也有严重分歧,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民主化至今尚未取得显著成效。伊斯兰国家各国政府作为民主化改革的施动者,承受着协调分歧的巨大考验。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改革的前景因国内外相互冲突的民主诉求,以及各国政府协调能力的不同而面临多种选择。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化为突厥西迁后的重新崛起提供了历史性契机,土耳其帝国的兴盛虽然原因很多,但其成功的持续性社会动员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这一社会动员包含信仰的动员和物质化社会激励机制的动员。土耳其帝国社会动员的成功归结为其信仰成功的社会庸俗化。奥斯曼帝国实行的蒂玛制度、古兰制度和近卫军制度,是该帝国信仰庸俗化的制度化手段和连接信徒信仰追求与物质需要的纽带,它为普通信徒为信仰而奋斗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目标和精神支撑,也为他们沟通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现实基础,从而在客观上为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来,国际反恐取得重大胜利.“伊斯兰国”的头目巴格达迪被打死,其在伊拉克控制的最后一座城市摩苏尔也被解放,位于叙利亚的“首都”拉卡亦遭包围.“伊斯兰国”有形的“哈里发帝国”逐步解体,衰败之势尽显,将从有独立的军队、地盘和行政体系的半军事化新型恐怖组织回归到传统的常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这种变化给其自身和国际暴恐生态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性.未来一段时间,如何应对“伊斯兰国”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卧格夫制度,既是伊斯兰经济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伊斯兰教法的一个特殊部分;既是宗教性的,又是社会性的.这两重属性表明,卧格夫制度仅仅发生在伊斯兰国家或穆斯林社会群体中.因此,对伊斯兰卧格夫制度的研究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观察伊斯兰国家的经济脉动,而且可以探究穆斯林"乌玛"之间的互助遗风.当代伊斯兰教法学家应该运用"创制"学说,对卧格夫的用益做出新的诠释,使其在伊斯兰社会或穆斯林社群中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2003年,世界经济不景气;恐怖活动呈现新的特点;战争与危机产生强烈冲击;区域一体化进程继续发展。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世界基本形势。在此背景下,美国打造"新帝国",单极霸权进一步增强。受其影响,世界几大战略力量尤其是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欧盟、中国之间的关系互动加剧,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推进。单极化与多极化两大趋势并行发展,进一步孕育新的国际格局。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圣战是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是国际局势动荡不宁的一个重要因素 ,许多国际冲突和纠纷无不与之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伊斯兰圣战在伊斯兰教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兰经》和《圣训》对此都有阐述。伊斯兰圣战的实质就是维护和传播伊斯兰教 ,它同时具有征服异教和反抗压迫的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世界面临经济全球化、西方民主化和伊斯兰文化与价值观变革要求的挑战,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时期.其转型的本质是建立在伊斯兰文明基础上的自我革新与完善.伊斯兰运动重趋活跃和伊斯兰国家同美国矛盾激化是伊斯兰转型时期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90年代初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两极格局宣告结束。随着美苏两极制衡格局的消失 ,原来被掩盖的民族、宗教矛盾得以总爆发 ,一时间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等思潮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冲突与动荡。在冷战结束后泛起的阐释、预测国际格局走势的各色国际政治理论中 ,“文明冲突论”、“伊斯兰威胁论”等宣扬“绿色威胁”的论调在美国日渐强盛。1993年 ,美国著名伊斯兰、中东问题专家约翰·埃斯波西托 (JohnL .Esposito)①撰写了《伊斯兰威胁———神话还是现实 ?》一书 ,作为对美国国内各界将伊斯兰视为新的“邪恶帝国”倾向的回应。 …  相似文献   

16.
四、美国与沙特的关系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又是伊斯兰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所在地,对全世界的穆斯林具有重要的心理和象征意义。它作为伊斯兰世界的精神中心和世界穆斯林大会、世界伊斯兰联盟、伊斯兰会议等组织的创办者和总部所在地,引领了“新泛伊斯兰运动”的发展方向。它又作为伊斯兰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和资助者在穆斯林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它还是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对美国的石油利益和国际能源市场具有重大意义。“9·11”事件后,沙特成为美国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重塑“大中东”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所无法回避的重要国…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全球战略一直没有把伊斯兰世界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一方面是由于伊斯兰世界内部客观存在着差异和分歧,美国必须在政策上给予区别对待;另一方面是因为将伊斯兰世界视为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8.
俄远东与中国东北地区之间跨境运输合作的形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1.在铁路和公路运输及其所配套的服务设施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通常这样的运输通道靠近边境,有成对的边境合作中心,  相似文献   

19.
学界一直把1967年战争作为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分水岭,认为伊斯兰主义是穆斯林世界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等外来思想的实践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对于伊斯兰的回归,因而是伊斯兰对于民族主义的否定,甚至是反民族主义的。本文认为,在中东政治生活中,伊斯兰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又甚至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早在伊斯兰教创立及大阿拉伯帝国形成之前,中国就同阿拉伯地区有友好往来。新中国成立后,中阿关系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一个重点。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同阿拉伯国家陆续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双方关系不断拓展。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目标使中国同阿拉伯各国结成深厚友谊,双方无重大利害冲突,更多的是友好合作。中国人民视阿拉伯人民为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展望未来,中阿友好关系定将持续、稳定、深入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