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若干新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区分为政治层面中国化和学术层面中国化,防止以政治层面的中国化代替学术层面的中国化;积极发掘和吸取中国哲学的精华及一切有价值的成果,不仅要把中国哲学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通或相似的内容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没有的或虽有而未展开的那些内容加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警惕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渗入;要大胆汲取现代西方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2.
一、哲学发展溯源。按照"哲学"的起源,哲学就是西方哲学,因为西方哲学产生了世界性的广泛影响。西方哲学始于古希腊,是希腊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希腊神话和宗教中关于宇宙起源和道德训诫的内容为古希腊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可以直接利用的思想资料。"哲学"是希腊语中philosophia一词的意译,海  相似文献   

3.
“以时为宝”:中国哲学中的“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哲学对“时”有着大量的、精辟的论述,如“以时为宝”、“动静有时”、“与时偕进”、“穷达以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但长期以来却被西方哲学的时间概念遮蔽了。发掘中国哲学中“时”的意义,不仅对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时间论有所裨益,而且对指导当代的实践以及引导人生也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拥有一种自觉,找准一个问题域,实现两个对接、两个碰撞”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形态)的构想,即以现实实践为立足点,“和合”世界各大文明哲学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别性与哲学的普遍性相结合,使之拥有一种完满的理性。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哲学界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途径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了或是回归文本研究,或是以西方解释学为方法观照理解马克思哲学,从而形成一股“以书解马”、“以西解马”的“解释化”浪潮。实际上,由于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在空间语境及其哲学使命理解的不同,由于解释学有产生教条主义、相对主义的可能,解释学很难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形成的深刻启示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必须立足于中国当代社会实践,在与社会发展中的宏大事件的互动性结合中加以创新,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深刻影响使得中国哲学家在研究自己的哲学时总是处于一种矛盾的心态之中:一方面,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国哲学是根据西方哲学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这就使得中国哲学研究往往无法完全摆脱西方哲学表达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哲学自身的强大传统又使得中国哲学家对自己的思想家园难以释怀。中国哲学如要走出西方语境,得到西方哲学家的更多关注,只有通过分析中西两种哲学相互影响的历史、揭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许多方面具有的相似之处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7.
在云南文化史上,1938年是值得重视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云南涌进了许多中国第一流的文化团体,使昆明一跃而为全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城市之一,从而把云南的现代文化提升到中国的先进行列。这种地位在云南历史上从未有过。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于相同的社会条件和理论背景,但两者出于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因而没有成为"同质"哲学.而且,马克思在世时就有意识地划定了自己的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界限.20世纪,由于冷战状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处于隔膜状态.在世界进入对话时代的今天,两大哲学系统将呈现"异中求同"的发展趋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在哲学理念上发生转换承认哲学形态的多样性;促进哲学对话的自觉;丰富哲学的个性化,由此才能在顺应这一趋势中推动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哲学界,中西哲学差异的比较,历来是个讨论很热烈的问题,哲学各派别都有自己观点。对此塑造论哲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延续了整个哲学的发展序列,提出了哲学研究在当代应走向以塑造论为中心的见解。本文参考张全新先生的塑造论哲学中关于中西方哲学的观点,对中西哲学差异的做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哲学与人生     
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世英教授应学院的邀请,于今年4月3日至12日来福州讲学。在为期10天的讲学中,张世英教授共进行了六场学术报告,内容包括《西方后现代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从黑格尔到海德格尔》、《哲学与人生》、《从科学到审美》、《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人与人》、《儒家的差等之爱与基督教的平等之爱》。本刊编辑部根据张世英教授的讲座录音,整理成文字稿件,马列部指派专业教师,对文字稿件进行缩写。现将六篇稿件集中刊发,以作为读者们学习与交流之用。  相似文献   

11.
哲学与文化是处在不同层次的两个范畴,同时两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起源于文化,是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价值精神和内涵,其精神价值高于文化,而文化又包含了哲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研究的深入,两者之间的关联会越来越紧密,相互的渗透也会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12.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事关和谐文化建设。《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主体,引领着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把传统哲学的消解为现实的归属,从而合乎其然地引出实践本体的预设。预设马克思哲学实践本体后,不仅从现实层面取得了突破口,同时,也为理论逻辑批判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而走向更彻底的唯物主义。实践本体的设定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进而为马克思哲学在当代哲学潮流中打开一条生存论哲学之道。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的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限于经济生活领域,也涉及社会文化哲学领域,但文化哲学领域与经济领域不同,并不形成文化哲学的全球化。相反,文化哲学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的特殊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组织和发展人类生命活动的方式,却因各民族相异这一特征所决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进一步形成各民族文化哲学的多样性。但是,多样性的各民族文化哲学却又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相互对话、沟通和借鉴。东西方哲学虽然都有各自的特殊性,但都不可能孤守一隅、自外于世界潮流。这就意味着,东西方哲学只能在全球化大趋势中相互…  相似文献   

15.
康德因以理性解释宗教而受到普鲁士当局警告,他在沉默数年之后公开真相,并集中讨论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康德认为,政府为控制国民的思想而关注神学的学说,同时神学的根源不是理性,而是《圣经》,因此政府要求可以对神学学说有审核的权利。而哲学的根源是理性,理性是自由的思维,因此哲学是自由的,只服从理性的立法而不服从政府的立法。同时,由于神学在形成自己的学说时利用了理性,并且有真理的诉求,而真理却必须建立在理性之上,因此,以理性为惟一权威的哲学还有权利、义务和自由对神学学说做出自己的评判。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和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过程可区分为以市场经济为驱动核心的全球化阶段和以信息为驱动核心的全球化阶段。不论从狭义或广义的文化概念考察,还是从经济和政治全球化的文化内蕴考察,全球化都意味着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文化的冲突、对立、多元与文化的融合、趋同、统一的互动。其最终结果,将是一种作为文化合力结果的、丰富的文化共同体。而中国文化将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文化的全球化同时内含作为文化内核和魂灵的哲学的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传播和发展,就是哲学全球化的一个例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文化全球化和哲学全球化的产物,同时,其发展又以这一全球化为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形而上学问题在当代英美哲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传统哲学不同,现代英美哲学对待形而上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是以实在论和以实在论的形式出现的,这就使得形而上学在英美哲学中具有了不同于欧洲大陆哲学的特点;同时,也使得哲学家们对形而上学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复兴有了新的解释.本文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论战的背景中,通过阐述它们在"实在是超验的吗"、"世界是什么"、"知识来自何处"等问题上的对立观点,揭示形而上学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意义,由此重新解释形而上学的现代表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继承创新,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基本路径。继承创新贯穿于中国哲学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文化的可离析性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哲学文化的继承创新。这一中国哲学文化发展的模式选择和建构机制,融合了至少20世纪以来关于我国哲学文化发展的各种积极的探讨和主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哲学的历史演变与当代趋向进行了宏观描述。文中把迄今为止哲学发展的轨迹描绘为由自然到人、由“实体”(客体)到主体的过程,以及与此相伴随的由宗教化到科学化和伦理化的过程,并揭示了这种演变的根源以及由此给哲学自身在内容、性质、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带来的变化。文章还以此为基础,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历史逻辑和当代进展,指出了当代中国哲学所面临的基本课题和任务  相似文献   

20.
张全新教授,系博士生导师,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他以十多卷约五百万字的专著,提出并系统展开阐述了一个庞大的塑造论哲学体系。塑造论哲学力求全面梳理哲学元问题,融合东西方哲学源流,充分与当代的各种哲学流派对话,并把其纳入哲学方法的实现之中,面对哲学最根本的困难问题,充分考虑到当代哲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努力探索一条更好的通向哲学之路,成系统地建立一个更有概括力并更利于把哲学思考投射于当代人类境遇的全新哲学系统。张全新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表关于塑造论哲学的著作;系统阐述塑造论哲学体系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