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雷人语”因其官员背景,在社会上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它透露着自利意识与本位主义,体现了某种官场潜规则,使政府形象妖魔化,社会矛盾焦点化,现实群体性事件潜在化.要化解官员“雷人语”的危害,我们必须要做好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和引导,强化官员的公仆意识,改进对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方式,重视官员应对媒体方法的培训.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运用"社会公仆"理论的过程中,创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应当持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治理或制约国家权力 ,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吏 ,而不仅仅是“政府以法治民”。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各级政府官员必须树立职权法定和依法行政观念 ,实现从“父母官”到“公仆”的转变 ;同时 ,必须建立对政府官员及其活动实施依法管理和有效监督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4.
坚持走"接地气"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在一定意义上,能否切实有效地做到"接地气"直接关系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带领中国人民顺利实现"中国梦"。当前,走"接地气"的群众路线,就要树立"鱼水相依"的干群观,树立"以民为先"的公仆观,树立"豁达淡然"的名利观。  相似文献   

5.
宋濂治国思想的价值基础是以民为本,他认为君主之权来自民授,治国理政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安民",在天下财富有限的情况下,富国应当为富民让路,民富与君富、国富不仅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在解决了富民、养民等民生问题之后,必须对百姓进行教化,教之以诗书礼仪。对百姓要施以仁政,推行德政,让百姓心甘情愿地接受国家各项政策安排;刑罚只是作为治国的辅助性手段而存在。官员是国家治理、为民服务的"公仆"。官与民是平等的,官员要学而为民。对于治国人才,宋濂主张要倍加爱惜,不拘一格加以任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贪腐官员纷纷落马。据统计,截至2015年3月底,党的十八大以来落马的省部级及以上官员69人,除北京、上海、西藏、吉林、宁夏5省市尚无省部级官员落马外,其他省区、市皆有“老虎”落马。一些官员本应是人民的公仆,却异化为人民的主人。不仅如此,在高等教育领域,随着反腐斗争的不断深入推进,有的高校科技精英异化为千万元以上贪污分子。这种令人震惊的人才异化现象,值得人才学界及其他学术界加以深思和研究。通过人才异化现象研究,揭示其规律性,寻求防止人才异化的路径和策略,以利于我国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决策者和执行者,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和群众观,对于做官为民、廉洁勤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仆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意识。有没有公仆意识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而且关系到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前途。增强公仆意识,核心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为谁执政、为什么当官的问题,才能防止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当下增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相似文献   

9.
近来,有几名官员颇受关注,一个是微博邀请农民工吃饭的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一个是自行车送女儿上学的芜湖市副市长詹云超,还有一个是在办公室吃盒饭的祁东县委书记曾详月。这几位官员被关注的共同点源于他们的“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官场是一个严肃的场合,容不得半点活泼。中国人传统上喜欢含蓄的表达方式,所以对“作秀”多少抱有排斥的心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众又期待政府官员更加灵活、形式多样的沟通交流方式。官员“秀”不只是个人现象,更应该是种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地方官员"不担当不作为"现象正成为一个突出的组织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而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又关涉到政治合法性。因此,如何激励官员是地方政府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制度主义的角度分析官员"不担当不作为"的原因,并对官员激励机制的四大举措作分析和评价,对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官本位"思想泛滥、监督体系不健全、问责制度含糊的情况下,一些官员官腔官调、雷语频出,他们或是以权谋私、言语威胁,或是仇视监督,粗暴野蛮,或是推卸责任,言语搪塞,或是在危机关头还满口"领导指示",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为了化解社会矛盾,避免官员雷语的再现,应该摈弃官本位思想,强化权为民赋、权为民用、执政为民的思想,构建服务性政府;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健全问责制度、加大官员考评民众权重;同时加强对官员个人道德素养、语言素养、法律素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区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公路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十分喜人。与此同时,公路也出现了严重的“三乱”现象(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不满,不仅危害了社会的稳定,阻碍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加剧了腐败现象,破坏了廉政建设,损害了人民政府的公仆形象,甚至诱发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以来,在高压反腐态势下,部分官员因怕担责而选择不作为。此类"为官不为"现象不仅源于官员个人主观思想觉悟落后,更在于有效规范"为官不为"的问责制度尚未健全。现行问责制下,单一集中的问责主体、分散片面的问责依据、消极追责的问责方式难以有效防治官员不作为。推动问责制发展,引入公民与媒体问责、完善法律与法规体系、健全容错与激励机制是治理"为官不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公仆思想作为一个政治观念,最早来自18世纪法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主权在民”,一切国家公职人员都是执行国民公意的工具的观点。马克思总结了法国大革命和19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提出了作为官僚对立物的社会公仆思想。毛泽东遵循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原则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提出了党的干部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都是人民勤务员的思想。中国  相似文献   

15.
媒体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工具,是党的喉舌,是人民的喉舌。应始终站在党的立场和人民的立场上,来正确发声。表达党的意志,阐发人民的意愿。依靠正能量的舆论监督,显效扬善抑恶。社会上有许多丑陋现象,都因媒体的介入,积极发挥正确的舆论监督作用,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媒体舆论的监督的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越来越被广大群众看成信赖"媒治"。但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假新闻"、"失实新闻"、"炒作新闻"、"讲价新闻"等行业败坏事件,不断重创媒体的公信力。也反映出了部分新闻媒体人,职业道德沦丧,毁损党的新闻事业神圣。减失新闻媒体的负向效应,就得严格规范,让媒体去正确发声,禁绝违规发"假志"、"滥声"、"私声"。  相似文献   

16.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需要。分析了创先争优的内涵、特征以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义,继而从树立公仆意识、选好着力点、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和提防三大误区等方面对构建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准则,也是人民警察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公安机关的性质和它所担负的任务决定了人民警察必须是“三个代表”的忠实执行者、模范实践者和坚定捍卫者。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尤其要注意塑造、强化以下五种形象。   人民公仆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党员和党的各级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警察作为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毫无疑问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自觉地甘当人民群众的“公仆”。由于公安工作性质和任务的特殊性,人…  相似文献   

18.
列宁的"职业革命家"思想,已物化为党的干部管理制度,其原有的支撑要素也发生了变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后果。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准确把握其思想真谛,根据时代要求,构建科学的支撑系统,以确保官员奉献精神的永续。  相似文献   

19.
党章33条指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这一宣言明确党的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位置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忧患意识”是领导干部发奋图强的精神动力;“公仆意识”是领导干部坚持党的宗旨的思想灵魂;“节俭意识”是领导干部清政廉洁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要增强“三项意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