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李白与张垍(ji)的关系,过去人们只知道一点,就是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的:天宝年间,李白供奉翰林,“以张均谗逐”。近年来读李白诗,旁稽诸唐人集,发现李白与张垍的交游并不自天宝年间始,而是在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的时候,已经有过交往了。稗山先生曾在《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上发表《李白两入长安辩》,首创李白曾两次入长安之说,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中肯定了这一说法,并根据《上韩荆州书》中说  相似文献   

2.
怎样解释词体成于晚唐温庭筠之手而非其他时代其他人这一"温庭筠现象",目前主要有"不可知论"、"写尽论"、"社会文化环境决定论"等三种阐释.这三种阐释各有其片面及失误之处.词体之所以在温庭筠手上得以独立和兴起,主要是"文化-心理"选择机制双重双向反复选择的结果.温庭筠之所以选择了词体,并非如王国维等人所说,是因为"诗"已写尽,而是由于温庭筠正好满足了"文化-心理"选择机制之所以能够选择出"词"这一文体所要求的全部条件.  相似文献   

3.
李白是喝葡萄酒的--这命题初听新鲜,仔细琢磨却不无道理.李白出生于唐代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以洋人之身喝洋酒,岂不是顺理成章?再说李白的诗里也不乏描述,<对酒>中即云:"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4.
李白戏权贵     
王连杰 《政府法制》2014,(21):47-47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春闱,李白被考官杨国忠、高力士批黜,并羞抢出门,气愤难忍,耿耿于怀,总想找机会发泄一通.正巧,次年某日,番使送来国书,无人能识一字.天子李隆基龙颜大怒:“此书识不得,将如何回答发落番使?拒不回答,必被番国耻笑,若动干戈,来犯边界,如之奈何?”  相似文献   

5.
<正>唐朝大诗人李白才华横溢,他一直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政治理想。公元756年,年近花甲的李白投靠永王李璘成为其幕僚,以此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没想到短短一个月之后,永王谋反,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李白是否参与了谋反?他被判了什么罪?这件事情给李白带来了什么影响?李白,大唐盛世的狂士与歌者,为人狂放不羁,恃才傲物。自从在浔阳登上永王李璘的楼船,他的理想和抱负在一个月内就被迅速燃尽,他就像被命运扼住了喉咙,四顾茫然,惊恐无措。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学语文界对李白《望天门山》诗的理解极不统一。不统一的地方集中在两点,一是诗人望天门山的立足点究竟在哪里?二是“日边”究应作何解释?下面我们想就这两个问题谈些看法。李白究竟在哪里望天门山?我们以为是在东来的船上。李白《自金陵诉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主簿》一诗中有“进帆天门山”之句,《望天门山》中诗人的观景位  相似文献   

7.
乾元二年(759)三月,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到达巫山时遇赦,这时他已经五十九岁。再过三个年头,这位大诗人就与世长辞了。在这最后几个年头里,李白除了与贾至、李晔、李阳冰等大家都熟悉的人有过交游外,还有几个很重要的交游,对考察李白的生平行踪和思想状况很有意义,却未得到历来研究者应有的重视。为此,本文试图就这些交游略作考索,以引起学术界讨论。  相似文献   

8.
汤园林 《政府法制》2014,(32):39-39
唐朝宰相杨国忠嫉恨大诗人李白的才能,总想找机会戏弄李白一番。 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就约李白对三步句。李白刚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  相似文献   

9.
自从稗山先生发表《李白两入长安辨》(见《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以来,学术界有的同志已接受了李白曾两次进长安的主张,如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中不仅承认李白在开元年间到过长安,而且还推定第一次入京时间在开元十八年。但是,目前学术界仍有人不承认这个说法。如去年出版的复旦大学编写的《李白诗选》,把李白在长安及关内写的诗  相似文献   

10.
读了稗山先生在《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发表的《李白两入长安辨》(以下简称《稗辨》)一文后,以为仅凭他有明文提出的资料与论述,尚不足以证实他的主张。稗山先生读书细致,发掘出前人未注意的李白关内诸诗“有思想感情上的复杂矛盾和时间先后上的混乱牴牾”等两项疑问,并把这一组诗从“思想感情的性质”上大体分为“身入翰林,青云得意的”、“遭受政治挫折的心情的”与“进身无门,彷徨苦闷的”等三类,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1.
诗仙李白是何等人物!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足以让中国的文人骚客扬眉吐气越千年。然而,就这样一位敢怒敢笑敢说的“仙”级诗人也有不敢的时候。史载,唐玄宗曾问李白:“我用人与武后比如何?”李白答:“则天皇后如何能和陛下  相似文献   

12.
一、李白与庄子关系的根据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庄子:“以天下为沈浊,不可语庄语。”(《天下篇》)这当然是他们处在那样的时代的愤慨之言。但历史事实证明,“不值一杯水”的万言诗赋,十余万字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天下篇》),毕竟流传下来了,并没有被后人所遗忘。  相似文献   

13.
一般人将“啼不住”释为“接连不断地叫着”若此,这句则与后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无多少内在联系,是纯客观的景句。我们认为,这一句的真正妙处在于以悲衬喜,“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令人泫然泪下的猿声,一直作为悲剧命运的象征深深印刻在李白心中:“我去黄牛峡,遥愁白帝猿”(《留别龚处士》)、“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探策还孤舟。”(《自巴东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由于当时李白身处厄境,哀啭久绝的猿声越发使他悲愁交加,恨不能即刻插翅逃离这令人窒息的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七十年代发表《李白与张(?)交游新证》一文(《南京师院学报》1978年第一期),从张九龄的《张说墓志》考出张(?)曾为卫尉卿,考虑到张(?)是李白的重要文游,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诗称“弹剑谢公子,无雨良可哀”,符合驸马张(?)的身份(张(?)为玄宗女婿,尚宁亲公主),因此,认为诗题中的“卫尉张卿”当即张(?)。从此以后,学术界多采用拙说。然而,笔者心中却甚惶恐,因为毕竟还未有直接证据证实李白诗中的“卫尉张卿”必为张(?)。于是,十余年来,遍查典籍和出土墓志,希冀找到既与玉真公主又与李白都非常亲近的张姓卫尉卿的  相似文献   

15.
李白两入长安,现已得到我国学术界的普遍承认。但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具体时间还存在较大的分歧。稗山先生首先提出李白首次入京的时间是“约在开元二十六年夏至二十八年间;郭沫若先生则断定李白于开元十八年春夏之交入京,十九年夏出京;郁贤皓先生进而指出“李白从开元十八年夏秋间入京,到开元二十年正好三年”;李从军同志又在《李白第一  相似文献   

16.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千二百多年以来,深受人民喜爱。可是,学术界由于长期受尊杜抑李思想的影响,历代研究李白的人很少。加上人们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缺乏了解,还往往误解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少人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叹为“神奇”、“仙才”,却不能深入研究其所以然。解放后三十五年来,李白研究进入了新阶段。特别是  相似文献   

17.
案情:2004年6月20日20时许,李白在东方红美食街对被告人高华的胞妹高东非礼,引起高华之父高来德的不满,双方发生争执并厮打,李白将高来德殴打致伤。其子高华、高明多次找李白索要其父治伤发生的医疗费、营养费,李白答应给付,但始终未予兑现。  相似文献   

18.
宁法  江中帆 《检察风云》2010,(22):72-73
百年前,李白的一位后人置下一片房产,生有五房儿子。百年后,五房儿子繁衍的各自分支都是枝叶茂盛,百年老宅的价值也是节节飙升。七十多位"李白后人"中,既有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陶泽如,  相似文献   

19.
《法制与社会》2011,(18):6-F0002
滔滔黄河之滨,有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公元583年,隋文帝杨坚“悉罢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因所处地域为古郑国辖区,遂改名为郑州。这座有着3600年华夏文明史的城市,天宝物华,人杰地灵,而郑州市人民检察院就犹如嵌镶在绿城风景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东方》杂志1985年55期载松浦友久的文章《出席“中日李白诗词研讨会”的情况报告》,摘译如下: “中日李白诗词研讨会”一九八五年五月底在中国马鞍山市举行,历时一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