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律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整方式,分别有其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调整机制,然而两者又存在密切的联系。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今中外法学家争论不休的重要法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与法律相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拟从两者相脱节的非常态问题出发,以合道德不合法问题为主要切入点,探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及产生冲突的原因,提出协调和缓解两者冲突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今年4月23日出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中提出网购“后悔权”后,争议不断.因而有必要结合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以及法益目标,对《草案》中“后悔权”规定的消费者有权范围、不应退货的商品类别、经营者义务范围、退货退款期限、经营者应退价款的范围、个人销售者赔偿责任以及责任承担主体范围等文体的合理性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以促进完善立法和未来该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朱云 《法制与社会》2014,(8):281-282,284
1990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约瑟夫·奈教授提出软实力一词。软实力是为文化和政治的魅力、信息媒体传播的声誉和一种普遍的价值观的传播。近年来,各国对文化软实力及其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儒学复兴、中国梦等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称赞,但就事实来讲,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及其保护仍比较靠后,保护知识产权仍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但同时又出现了一些要求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均衡,批驳知识产权保护过度的声音,那么,知识产权的保护究竟是否合理,怎样保护知识产权才算合理,本文试图从法理学中权利和义务的角度对知识产权保护合理性进行阐释,并不希冀有何作为,只求能将一些理论作以梳理,供大家学习交流。  相似文献   

4.
关于侵权行为法法律规制的基础,或者说该法制度构建的出发点,传统的观念强调“权利”在该问题上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但是通过考察“侵权行为”的词义、比较法上的对比分析、方法论上的探讨以及侵权行为法本身的价值目标的确立,我们发现,对于该问题的认识,我们仅仅是停留于表面的现象,我们需要反思该问题的答案,进而据此更为合理地构建侵权行为法的法律制度。笔者认为,侵权行为法的法律规制基础中,“义务”的角色更甚于“权利”。侵权行为法上的“交往安全义务”以及“纯粹经济损失”等制度均可以印证该问题。只有从“义务”的角度才能理解侵权行为法的本质以及发挥其救济和保障私权的制度功能。对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侵权行为法的相关问题,本文即是对该问题所作的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谢晖 《新法规月刊》2008,(3):117-124
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的核心范畴,具有深刻的哲学根据,权利与义务关系中,权利而不是义务应当处于主要地位。因为,从义务的角度看待法律——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可能是法律本身被扭曲,人们因为被强制而遵守法律,并非因为法律是社会交往的需要而遵守法律。以权利来看待法律,首先构成对法律的批判,这种批判可能促进法律规范自身的进步;以权利看待法律的的社会效果可能唤起社会主体对法律的认同,进而促进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权利理论在中国有了深入的进展,但是一些种类的权利仍然在实践中遭到放逐,这说明我们的权利意识不是过强,而是欠缺。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权利,继续张扬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的实质正义观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分别属于近代和现代法律分配权利和义务的价值观念。形式正义是按照绝对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分配权利和义务,而实质正义则是根据主体身份特征进行倾斜式分配。实质正义不但促进了民法的社会化,而且催生了经济法和社会法的诞生。实质正义首先通过立法环节转化为具体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及法律责任,其次通过行政和司法机关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赵林青 《行政与法》2010,(6):104-107
拍卖既有典型的买卖合同性质又有其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拍卖行对拍品的瑕疵担保免责是拍卖行业的国际惯例,对这一免责条款,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争议颇多。本文从我国拍卖法中不担保条款的现行规定及其适用、拍卖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以及拍卖法的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对不担保条款进行法理分析,以期为这项条款的正当性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的哥”故意伤乘客 法官讲法明道理 今年初,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公开宣判了一起出租车司机故意伤害乘客致死案,出租车司机韩某因将一名醉酒乘客扎死,被市第一中级法院终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13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  相似文献   

9.
肖俊 《法制与社会》2013,(21):11-13
传统的理论对法律规避的定义大多是涉外民商事关系的当事人为利用某一冲突规范,故意制造某种连接点,以避开本应适用的法律,从而使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一种逃法或脱法行为。然而在意思自治原则在国际私法领域日益重要的今天来看,规避法律是否也有其合理性呢?或者说在自由主义的乌托邦中实在认为法律规避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但我仍愿为此发声并祈愿它能被听见。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法律秩序观与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法律秩序观主要包括政治秩序观、经济秩序观、文化秩序观和社会秩序观四个方面。其中,政治秩序观以民主为基石,是江泽民民主政治思想的精髓;经济秩序观以法治为核心,体现着江泽民“依法治国”的方略;文化秩序观以先进性为特征,彰显了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秩序观是以和谐为目标,蕴含着江泽民“和谐社会”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刘慧军  张文 《法制与社会》2011,(28):182-183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有关收治精神病人的法律规范,对精神病人的认定、监护.强制治疗手问题缺乏明确规定,近年来屡屡曝出“被精神病”事件,那些被经过规范程序收治的“被精神病”者,人身自由被限制,身体健康彼伤害,合法权益被剥夺,当事人遭遇投诉难、申诉难、出院难,索赔难,成为一个引人关注显著的社会问题。本文就强制医疗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和行政管理相对人,各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如何平衡维护各万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做以论述。  相似文献   

12.
针对2007年底华为公司集体辞职事件中有关华为公司的行为定性,主要集中在,它的行为是合法行为还是权利滥用。论文先从理论上对权利合法行使与权利滥用进行界定并提出认定标准,后从实证角度对华为公司的行为展开分析,定性其行为构成权利滥用。  相似文献   

13.
复合正义是相对于报应正义而言的,它的着眼点在于,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以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使侵害人、受害人和社区之间因犯罪而被扭曲的关系得到调整,维护被害人的利益,重视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的平衡、被害人和侵害人权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法律关系是法律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定在状态。本文指出深入研究法律关系这一理论范畴,不仅有利于我们从逻辑语义层面上完善法学体系,而且还能够帮助我们在经验事实层面上全面的评估法律实效,从而完善立法、司法与法律监督。本文在整理前人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要素及要素的合理性两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5.
危难时刻凸显公民的“社会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志红 《中国律师》2003,(11):67-68
从非典传染病肆虐以来,人们耳熟能详的新闻报道是:疫情报告、信息公开;财政拨款、防治非典;医药物资、绿色通道;社会捐赠、奉献爱心;军中无戏言、查处渎职官;国际合作、联合攻关;不许发昧心财,打击哄抬物价、掺杂使假、虚假广告等违法犯罪行为等等。这些特殊时期的特殊举动,使人们亲身体会到“三个代表”的现实意义;也真切地感到“以民为本”、“社会本位”理念的光芒。从法学的视角看,上述种种行为的逻辑前提是公民享有的一种特殊权利“社会权”。社会权是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产生的一种权利。是相对自由权的一个概念。自由权是“对国家的自…  相似文献   

16.
"行政相对人"理论是行政法学非常重要的术语,对深入研究行政法学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从行政行对人的作用为研究的出发点,分析了行政相对人的定义,归纳了行政相对人的主要分类,指明其存在的问题及缺失并提出了几点补充建议。试图更全面的丰富我国行政法学,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以资实用。  相似文献   

17.
当前美国学者对于"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的讨论充满分歧。借鉴德国的基本权利类型化理论,"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是关于"本权请求权"而非"权利保护请求权"的一种"类型化方法"。"消极权利"是指"要求权利相对人予以尊重与容忍的权利","积极权利"是指"要求权利相对人予以给付或作为的权利"。从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立法保护与财政支出等情况来看,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注重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立法保护,但是政府的"积极义务"可能意味着某项"职权",并非当然对应着某项"积极权利"。  相似文献   

18.
面对"合法的道德恶行"这一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难题,自然法学派与实证法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化解之道。自然法学派主张通过宣布合法的恶性因违背基本道德原则而无效来否定其法律性,实证法学派则主张在功利主义思想的理论支撑下通过制定溯及既往的新法律来作为惩治那些所谓"合法恶行"的新的效力规范依据。两学派方法各异,结果类似,可谓殊途同归。由于实证法学派的处理路径具有理论支撑较为完善、处理程序较为严谨、后续依据较为健全、实践操作较为可行等多个优点,因此实证法学派的观点与做法值得建议采纳。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的收集、处理变得越来越容易,个人信息的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日益显现.在利益驱动下,如果没有有效的法律规制,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的个人信息会出现误用、滥用的情况,给人们的心理、生活、财产和生命等造成一定的损害和危险,因此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就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作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红  黄龙 《人民司法》2021,(8):31-33,107
【裁判要旨】行为人行使权利的行为是否构成敲作勒索罪,应从行为人目的的合法性和手段的合法性两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如行为人的目的合法、手段合法,则不应认定其构成敲诈勒索罪。【案情】公诉机关: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被告人:沈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