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过去的200年间,佛教在西方的形象,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佛教徒已从最初的异教徒,转而成为犹太-基督教传统的对话者;西方学者原先常把印度佛教、巴利佛教看成"纯粹佛教",而把汉藏佛教当作印度佛教的附庸,甚至是堕落的表现形式,现在,这种"退化史观"得到了彻底的清算;佛教在19世纪被普遍当作一种"虚无主义",但到20世纪下半叶,竟成了疗治西方社会现代性危机的思想资源。所有这些变化,正在催生欧美国家的"新佛教":注重禅修、强调参与、倡导宗教对话。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这一世纪佛教将肩负着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佛教界大都在思考,湖北省佛教代表人士认为,中国佛教有今天的昌隆,赵朴老高举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旗帜,力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功不可没。本文试从“人间佛教”的文化底蕴看佛教在21世纪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太虚提出佛教革命,进而提出人生佛学、人生佛教,再提出人间佛教,可见人间佛教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因此,太虚"人间佛教"理念的提出是其佛教改革运动的产物,对佛教的改革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基了后来人间佛教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极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哲学事件,深刻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走向.本文从"科玄论战"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影响等方面给出较为全面的历史诠释,展现了"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科学派、唯物史观派所论争问题及其言说方式对20世纪中国保守主义派文化哲学、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哲学、唯物史观派文化哲学的影响,揭示了由于"科玄论战"中三方话语的散播带来的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内在困境及其消除的理路,表明对"科玄论战"的历史反思仍将对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二十年代末期 ,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理念 ,至今 ,已获得佛教界和社会的认同。而且佛教已呈现鲜明的社会化、世俗化、现代化趋向。其实 ,人间佛教理念恰恰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表征和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6.
佛教人生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也呈现丰富多样。信仰佛教的人数在增多,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对青少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佛教中人生观教义的研究,探讨其在人生态度、苦乐观、生死观、人生价值等方面的理论价值,探讨其对现实社会的意义。本着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挖掘其可以借鉴的主张,让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佛教本身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以追求生死解脱为核心,却有着浓厚的入世精神和人文关怀.但是今天佛教面临着现代社会的诸多挑战,我们不得不承认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发挥佛教的作用,也决定着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佛教在中国汉地的发展和传播,中国汉传佛教戏剧逐渐地产生和发展起来。中国汉传佛教戏剧,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其劝化世道人心,改恶修善,崇德兴仁的特征十分显著。同时,丰富多彩的中国汉传佛教戏剧,对佛教的传播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佛教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于汉代由印度传入我国,近2000年来,与我国的本土文化道教、儒学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最为突出的是佛教禅宗在中国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并与道教和儒家学说互相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宗佛学文化和丛林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很大的作用,并延伸和扩展到整个文学、艺术、建筑、教育等领域。研究汉传佛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进一步使人看到祖国大陆和台湾的佛教同祖同源,法脉一家,能够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同时,也可以逐步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促进世界和平服务。  相似文献   

10.
"人间佛教"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作为"人间佛教"重要组成部分的都市佛教,要适应现代化都市发展的影响,不断开创出与时俱进的多元化弘法方式。云南昆明宝华寺围绕都市寺院固有的特点及其所处社会和时代的特点、人文环境而展开都市寺院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研究都市佛教的宗教实践及其弘法修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佛教素食观依据佛教慈悲观念及业报轮回思想,实践不杀生戒,对生物多样性和资源保护、减少环境污染、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及生态恶化的根源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作为唐代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不仅影响到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作为重要题材,进入了唐诗。其中,佛教建筑和梵宇静境、佛教音乐、佛教壁画等内容在唐诗中均有突出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四、大佛禅院-培育僧才的中心大佛禅院是峨眉山教育和培养僧才,弘扬佛教文化的中心,代表僧宝。如果说把峨眉山比着普贤菩萨化身的话,金顶是头,大佛禅院便是脚。脚踏实地,从基础开始,正是普贤精神的实质,培养僧才乃弘扬佛法的根本所在。(一)历史上的大佛禅院大佛禅院原名大佛寺,  相似文献   

14.
三、万年寺——修行的中心万年寺位于海拔1020米的峨眉山风景区中部,是全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寺,峨眉山佛教协会将此定位为修持的中心是与万年寺悠久的历史渊源分不开的。早在晋隆安三年,道安门人慧远之弟慧持,告别兄长离开庐山入蜀,住在龙渊精舍讲经布道,不久便来到峨眉山上创建了普贤寺,之后慧持又回龙渊精舍修持去了,这是峨眉山上修建的第一座正规寺庙。唐僖宗时,慧通禅师来峨眉山先后整修、扩建了华严寺、普贤寺和中峰寺,还在二道岩山上修建了华藏寺。之后慧通禅师以峨眉山属火相,寺庙累建累  相似文献   

15.
一、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相传,峨眉山从东汉起即有道教流传,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称“第七洞天”。后来,佛教进入峨眉山,广修寺庙,弘扬佛法,较长时间处于佛道并存的局面。随着佛教鼎盛,道教逐渐衰落,入清后,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峨眉山就名扬海内外了。那么,佛教是什么时  相似文献   

16.
寺塔建筑典雅精巧踏入正门上书“普陀圣境”、飞檐翘角的普陀山进山门,就进入了“海天佛国”。从山门附近的短姑道头,走过一座琉顶翠瓦、宏伟古雅的海岸牌坊。沿着古木撑云、交景垂荫、翠峰环映的朝山古香道妙庄严路,经过正趣亭,依山循势,逶迤而上,路的尽头,是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的普济禅寺。走过古朴别致的普济寺清代石坊,便可看到绿树掩映中黄墙琉瓦的普济寺山门御碑殿,内竖有明万历年间及清康熙、雍正年间御赐的石碑。寺内几株有几百年树龄的古香樟和罗汉松,盘根错节,浓荫覆地。圆通宝殿是全寺主殿,初建于宋嘉定年间,重建于清康熙三…  相似文献   

17.
素有“海天佛国“、“震旦第一佛国“、“海上仙山“美誉的浙江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的得名源于佛典.自唐代佛教传入本山后,历宋、元、明、清直至于今,千余年间,虽经几度沧桑劫难,但屡废屡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普陀山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8.
行解相应净土为归普陀山佛教能延续一千多年,至今仍兴旺发达,与历史上众多德才兼备的高僧大德的弘扬护持密切相关。普陀山历代都有许多行解相应,堪称僧界楷模的法门龙象,真可谓地杰人灵。据传记载,他们大都慧根夙具,秉性慈善,容止端严,气宇不凡,戒行精卓,笃志好学,淡泊质朴,与世无争,萧然世外。不少高僧都博通佛典,娴于诗词,文笔清逸超脱,甚至出口成偈。他们都虔诚修道护教,弘扬佛法,秉公爱众,僧俗共仰,为普陀山佛教的兴盛作出很大贡献。如被尊为普陀山佛教开山祖师的慧锷法师,本身就是一位行解相应的高僧。据日本《元亨释书》卷十六载,释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