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这个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很了不起,我搞了一辈子外交,去过世界上不少地方。有一次去大学讲演,有一个学生很厉害,他一下子把麦克风递到我面前,他问我:“您搞了一辈子外交,觉得最自豪的是什么?”我回答:“是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2.
“如果有时间,我真想坐下来,写一本关于日本的书,书名都想好了,叫《樱花树下的回忆》。”26岁去日本,今年46岁的李宝瑞,经过20年的奋斗,已经成了大富商。回忆20年的奋斗史,他很感慨,说:“我26岁以后的大好时光,都扔在了日本,对日本东京,我比沈阳还熟!” 1956年,李宝瑞出生于沈阳近郊姚千户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中很贫穷,不过他天生有一副好嗓子,14岁时,他到沈阳一个样板戏班学习并登台演出。4年后,他下乡,回城后到沈阳电业局上班,后又到辽宁电力设计院搞预算。那个时代的人,经历的多,对社会有比较冷峻的认识,李宝瑞对自己前途思考的最后结果是,他想出国。巧得很,日本一个电力团组来沈阳考察,考察团的一位老者在沈阳期间生了一场病,李宝瑞给了他很多关照。考察团回日本后,  相似文献   

3.
门卫     
一家外国杂志邀我去加拿大开会。我很想去,但因旅费须自理,我回绝了。后来又邀我去澳大利亚开会,我也很想去,还是因旅费自理,我又回绝了。我知道出国旅费比国内的旅费贵许多倍,比我月入工资高得多。一次乘出租车,和司机聊天,他说:“我们村里书记出国去了。”没过多久,从新疆来的朋友也说,这不奇怪,他也知道有村干部出国的事。既然常见省市干部出国考察、访问,村镇  相似文献   

4.
怀念     
父亲去世了。父亲突然而又安详地去了。去年八月我第一次感到不祥的兆头。我在由新加坡到汉城的旅途中,飞机中途停在台北机场,我给父亲打了个电话,得悉他已经不能说话了。去年年底,他的情况已很严重了,医生对他的病已经作了结论。四星期前,我去看望了他,推着轮椅陪他在台湾大学医院作最后一次的放射性治疗,他的行动已经很困难了,然而他仍然很平静和安详,庄严地等待着即将发生的事件。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四川省长肖秧在一次会上有一段讲话很是实在。他说,有的乡镇企业说起来很热闹,一年搞了多少午亿。那只是  相似文献   

6.
一次去大理旅游,车上刚好遇到一个藏族同胞,我们两个聊得很投机,当我问起他去大理干什么时,他却什么也没说。一路上,我们相处愉快。到大理后,他提出要和我住一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看望北师大师生时说:"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他还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  相似文献   

8.
一次去大理旅游,车上刚好遇到一个藏族同胞,我们两个聊得很投机,当我问起他去大理干什么时,他却什么也没说。一路上,我们相处愉快。到大理后,他提出要和我住一个房间,我想他是为了省钱,就爽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9.
漫谈读书     
我很羡慕那些一目十行的读者。英国有位教授,据说他在火车上看书,车窗外每掠过一根电线杆,他就能翻一页。国内也有学者,据说一家大旧书店的书,你随便指哪一本,他都能道出内容梗概。我人很笨,读书慢,近年又有随读随忘的毛病,这最要命! 我读的书,大致分这么几类:甲类是业务上需要的,必得有目的有系统地去读——  相似文献   

10.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有谁不怕“脏水泼”呢?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不怕。遇到这种事,他心里当然不愉快,但很坦然。他是不相信脏水能泼倒他的。 也许有人会问:他这种顽强的自信力从何而来,靠不靠得住?说老实话,我也观察、琢磨了很久…… 有一年,他以不脱产的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的身份到高级党校学习。这时,山西省偏偏有人在背后搞他的鬼,送来一份关于他的材料,列举了他有十多个  相似文献   

11.
1937年10月我从山西来到延安,等中央组织部分配工作,11月初,中组部分配我去抗日军政大学去担任音乐工作.第二天,我去抗大教育长罗瑞卿同志那里报到,他和我谈了话,要我负责抗大的歌咏工作.大约10天左右,中央宣传部的朱光同志来和我谈,告诉我凯丰部长写了一首抗大校歌的歌词,希望我作曲,我告诉他请把歌词拿来,我很快可完成.大约凯丰同志写完后还要拿去请毛主席审阅,之后才能交我作曲.两三天后,朱光同志就把词拿来了,我看了以后非常高兴,词写得很精美,内容很精深,立足点很高,看得很远,且有鲜明的形象;文字很精练,形式也很完整,很符合谱曲的要求.当时我就告诉朱光同志,一两天就可完成,请告诉凯丰部长放心.  相似文献   

12.
周雅 《党政论坛》2012,(6):46-46
有一个年轻人,因为家贫没有读多少书,他去了城里,想找一份工作。可是他发现城里没一个人看得起他,因为他没有文凭。就在他决定要离开那座城市时,忽然想给当时很有名的银行家罗斯写一封信。他在信里抱怨了命运对他是如何的不公,“如果您能借一点钱给我,我会先去上学,然后再找一份好工作。”  相似文献   

13.
礼仪之邦     
娄岩 《侨园》2012,(11):23
在美国,每周去自助餐馆几乎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过去是为将就儿子,因为他很喜欢在那里挑挑拣拣,这许是一个孩子潜意识里渴望自由的开始吧.后来,儿子上高中,上大学了,他的朋友都是美国人,有机会我就会请他们一次.不为别的,就是想给儿子争点面子,而他们的选择也是自助餐馆.慢慢我也开始喜欢那里了,因为有许多选择的机会,对平时过惯了呆板、单调生活的人,总是对改变,哪怕是很细微的变化都会情有独衷.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家信     
梁良 《侨园》2001,(2):31
爸爸、妈妈你们好: 来到英国已经快3个月了,一直没给你们写信,真对不起,有的时候,我非常忙,所以没有时间给你们写信,请谅解。刚来英国的时候,觉得很多东西都不适合我,一下飞机,就看见一片一片的三四层楼房,天一直是阴着的。在地铁上遇见一个美国人和他说了几句英语,并且我也听明白了他说的是什么,所以很高兴,觉得我比其他刚来的还是有优势的。到了家里一看,条件还不错,我住在三楼,只是屋子太小了,不过屋子里还是很暖和的,厨房也很大,并且有淋浴。靠近路边走不远的路是一个公园,公园里有篮球场,每到周末我都去那里打篮球。我住的周围都是土耳其人,所以英语的环境并不好,但我有信心学好英语。我到英国的第二天就去了“中国城”。那里在伦敦的中心,很热闹,并且看  相似文献   

15.
劳力 《民主》2009,(10):55-55
一位机关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单位的一位科长被摘了官帽.原因是他几次给领导送礼,让领导很反感,结果被降职使用了。送礼反被降职.这无疑是给搞不正之风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令人称快。  相似文献   

16.
三月下旬的一个星期日,我又到北京西城那个熟悉的深巷小院里,去访问作家刘绍棠。谈话中间我才知道,那一天他正满四十五岁。啊,这位少年成才作家,已经进入中年了!我不由得很有感慨:我想起他那坎坷的遭际,想起和他经历相似的人们,进而想起今天文艺园地百花争研局面的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17.
初涉侨界,记者很幸运"撞见"一位"大人物".通过朋友的引见,9月17日上午,我如约在沈阳铁西区一豪华宾馆的大厅等他.一会儿,他突然出现了,和蔼地向记者招手:"你好,跟我去房间谈吧."  相似文献   

18.
苏姗 《侨园》2014,(9):4-7
##正##这是一个天高云淡日火烈燃的下午,建华先生驾车,陪我来到了北京东单银街著名的新开路胡同去拜访奇绝文化艺术博览会创始人瓜尔道然先生。3年前,我偶然认识了他,我因见他的头发胡须都很长,就嗔叫他大胡子哥哥。瓜尔佳氏渊源大胡子哥哥是满族人,姓瓜尔佳,名道然,汉名关宝家。两年前的—个隆冬的傍晚,他从本溪老家回大连,中途刻意在鞍山市停下看我,他告诉我他的满族姓氏后我感到很惊异。他说在清朝或更早的金国时期,瓜尔佳氏家族名声显赫。  相似文献   

19.
正我是一个写小说的人,所以我谈文化,带有文人谈文化的特点。我还告诉各位,我有一个独特的体会,因为有一阵西方世界谈要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中国对这个也很紧张,老怕被别人和平演变了。我最近怎么体会到我们中国也有能力把洋人和平演变了呢?现在很多洋人到中国,你去他家的时候,他弄一大盘生菜,两片面包就算是请你吃了午饭了。可是他要是到你家里,你要是给他这个,他甚至很公开地说,你们家吃饭  相似文献   

20.
成见     
孔子一行来到齐国,拜见齐景公而不去造访晏子。子贡说:"拜见齐君,不去见他的执政大夫,可以吗?"孔子说:"我听说晏子侍奉过三位国君,都很顺利啊,他为人是否正派,我很怀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