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知》2007,(9):42-43
为了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举办了“马克思主义与和谐社会构建”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就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等专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不少有见地、有启发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发展,是十六大的主线,贯穿始终。大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问题,丰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现。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的高度把握十六大的精神实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求知》2007,(5):43-44
为了更好地领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学习、宣传、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了以“科学发展观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的博士生论坛。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一项伟大战略构想,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实践迫切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正确引导。当前,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解,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一个和谐社会和社会矛盾的关系问题;从理论深度来看,有一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即和谐和矛盾的关系问题。最近,本刊记者带着相关问题走访了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同志。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社会主义理论在不断地发展演进的过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这个历史时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从党的十六大开始到现在,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民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既是现代民主政治体制的一种形式,又是历史文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齐峰 《理论探索》2004,(6):48-50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 ,不仅体现在理论上的前后承继 ,而且更根本地体现在实践纽带的联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 ,为新的科学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沃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植根于此 ,形成于此 ,获得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要使它发挥科学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 ,并使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与时俱进 ,就必须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着眼于指导新的实践和实现理论新的发展 ,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我们党坚持求真务实的实践方式与坚持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的统一,是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统一,是我们党执政权利能力与执政行为能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跨越"理论是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通过跨越或缩短资本主义发展进程而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这种跨越既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跨越,也包括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生产力的跨越。"跨越"理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在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跨越之后,关键是要实现生产力的跨越。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理论创新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它把党的建设作为理论创新的突破口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 ;在新的实践中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产生了新的理论成果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0.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终极性目标。确立社会更加和谐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的宣传解释、教育导向、疏导协调、舆论监督四大功能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非制度性因素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理论视野》2006,(6):F0002-F0002
2006年10月28日,全国各省级党校和副省级城市党校常务副校长、副校长共60余人齐聚深圳市委党校,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党校教育”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热烈而充分的座谈交流。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参加座谈会,会议由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主持。座谈会上,中央党校教务部主任贾高建、科研郜副主任郝水平分别就中央党校今后如何进一步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贯彻到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情况作了具体介绍。同时,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柳建辉、广东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郑盛廷、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吕贵、重庆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周旬、黑龙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鲁滨、深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汪开国等,结合学习六中全会精神体会和党校干部教育的作用、具体做法,作了发言和交流。大家认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的认识,总结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执政能力建没和先进性建设理论,这些都为党校的教育培训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提供了新的教程。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对党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也为党校进一步发挥功能和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校负责人达成共识党校作为培训轮训党政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党校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非常重要,责任重大,今后应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科研创新,加强培训实效,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党校应有的贡献。王作光在座谈会上指出,为期两天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深圳召开,为进一步加强中央党校和全国党校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契机,通过广泛交流和探讨,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主要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进一步深化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的认识,提高了全国党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六中全会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明确和强化了用科学发展现统领党校工作,把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所采取的重大决策,结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到党校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中的自觉意识;三是进一步增强了党校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用创新的理论成果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座谈会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薛广洲还就《全国党校系统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奖评奖条例》(讨论稿第二稿)有关问题作了说明,并征求与会校长意见。校长们围绕评奖条例进行了热烈讨论,他们认为,设立这样一个奖项非常必要和及时,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党校学科建设和推进党校理论研究工作非常有意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工作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在中共中央批准召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作者指出,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全面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作者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有待研究的理论问题以及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出现具有必然性。首先,它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正在从初期注重经典原理向注重时代条件转移;其次,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并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改革中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齐抓、以法治国—以德治国互动两种模式的逻辑延续;最后,实现和谐社会要求在策略上形成济困—互助的社会制度,在战略上形成公平—平等的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5.
姜峰 《学理论》2012,(29):12-13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重大的系统工程,它考验着执政党的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邓小平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贯穿于他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始终,集中表现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和途径;民主法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证等等。  相似文献   

16.
经过不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已经形成一套内涵相当丰富的和谐社会理论,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实现的重大理论创新.要在实践中很好地坚持和运用和谐社会理论,正确的取向就是通过建设性的改革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充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 基础上的关于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唯物史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唯物史观在党的建设 上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向新的高度。为此 ,要坚持以实践作为新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依据 ;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的创新 ;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中提高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出现和兴起,首先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碰到了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当代中国客观的社会矛盾推动和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当代中国在各个发展阶段面临的历史机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历史特点。邓小平对姓“社”姓“资”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和前所未有的创造性事业,应当围绕两个根本问题研究和解决一系列复杂课题。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关系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必须正确认识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纵比”与“横比”,以及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途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