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粮票盛衰的启示  经历过60年代粮食匮乏日子的人,差不多都体会过身无粮票寸步难行的滋味,多多少少,或浓或淡地存在着一种“粮票情结”。小小粮票,方寸之物,却浓缩了国人近半个世纪的苦辣酸甜,成为一种沧桑历史的见证。尽管历史已经进入新世纪,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已经今非昔比,但粮票的历史作用及它所象征的过去,仍让人们难以忘怀。  1955年11月,第一批全国统一的定量制粮票——全国通用粮票印制发行并开始使用。粮票初行,由于没有饥饿所迫,人们不重视它,有时也互相赠送。但到了三年困难时期(1959…  相似文献   

2.
<正>粮票,在几代人心中是无法忘却的,因为曾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太深的印记。从1955年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粮票应运而生,到1993年政府放开粮食价恪,正式取消粮票,中国经历了长达38年的"票证时代"。在物质最贫乏的时期,五六十斤全国粮票说不定就是一条人命……关于粮票和那个时代的记忆,中老年人五味杂陈。画粮票的小伙子"那时候粮店是特别体面的好单位,粮店职工光荣而且有面子,社会地位比较高,因为掌管着居民的饭  相似文献   

3.
有着“天下第一票”之称的粮票;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产物。粮票伴随着中国人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经历了风风雨雨,现已成为沧桑历史的见证。作为产粮大省的四)【【人更是有一种或隐或现,成浓或淡的“粮票情结,,何为民便是其中的一位。何为民1949年5月在成都出生,与共和国同年诞生的地;虽然从小就喜欢收藏,还早在小学五、六年级时就开始了集邮,但当初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过这辈子还会迷上粮票,同粮票结下不解之缘,成为集藏上万个品种的粮票收藏家。何为民经历了中国计划经济、票证年代的整个过程,对粮票曾经发挥…  相似文献   

4.
张艳国  彭白云 《求索》2013,(11):47-50
从1955年新中国发行粮票,到1993年废止粮票,粮票及粮票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上存在了近四十年时间,我们可以将它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粮票制度定型阶段;二是粮票制度相对混乱阶段;三是粮票制度逐步走向松动并最终消亡。新中国粮票及其粮票制度的兴废,在中国现代经济史、中共党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也有着与生俱来的鲜明社会特征和时代特征,对此展开研究,有助于把握新中国粮票及其粮票制度的社会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粮票     
《传承》2010,(16):3-3
粮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那时候,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  相似文献   

6.
玉成 《传承》2004,(2):21-24
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一个国家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必须对粮食进行宏观控制、统一调剂。1955年是中国粮票史上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一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9月5日,粮食部以命令发布了这一暂行办法。从此,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中国社会,揭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  相似文献   

7.
对于1000多万北京人来说,1993年5月10日是个重要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他们告别了使用近40年的“粮票”,可以到市场上随意购买粮食了。北京市是最后一个放开粮食价格与经营的大城市。早在去年的4月1日,沿海的广东省就率先放开了;今年4月,上海、天津两市也相继放开。据悉,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市进行了这项改革。  相似文献   

8.
为了贯彻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政策,便利外出居民携带粮食方便和便于统一管理,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暂行办法」之规定由省粮食厅印制本省地方粮票。一、粮票共分为:二市两、四市两、八市两,一市斤、三市斤、五市斤、十市斤等七种。票面额以成品粮计算。二、使用范围:通用于全省辖区内。凡居民凭省粮票可以购卖国家规定供应之各种成品粮(如:大米、麦粉、小米、高粱米、麦、玉米麦及各种豆麦、豆类等)。如兑付原粮时应按国家规定此率折付。三、使用办法:为了便于使用和管理及简化手续,采用不记号的循环使用办法。如需停止使用时,省另行通知限期收回。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除了粮票与我国居民性命攸关之外,油票、肉票和布票也不可或缺。植物油与粮食同时在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很多城镇1955年印发粮票的同时也印发了油票,起初面额有“半市斤”、“1市斤”、“1市两”、“4市  相似文献   

10.
涂重航 《传承》2009,(15):58-59
从事了42年粮食工作的袁恩昭,在上海市粮油票鉴赏录中翻了很久,找出一张拇指大小的粮票。"两钱半,"袁恩昭说,"这是上海最小面额的粮票,在全国也很罕见。它只是为方便市  相似文献   

11.
粮票从1953年开始实行,分全国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两种。面值从1两到10斤不等。粮票可用来作为购买食品,不是货币,但有价值。与粮票一样,油票、肉票、糖票、布票、蛋票、鱼票、烟票、酒票、煤票、火柴票、糕点票等,  相似文献   

12.
近来各地都发現了粮食投机活动,造成粮食市場混乱。有些私商販卖粮食或以貨物向农民兌換粮食;有的农民高价出卖口粮或統銷粮,反过来又要求国家补銷;个別的农业社借口开展副业生产,也从事粮食买卖或粮食加工;更有一些不法分子涂改、伪造、买卖統銷粮証、周轉粮証和粮票,套購国家粮食,进行投机活动。这些都是直接破坏国  相似文献   

13.
虽然曾经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挨过饿,曾经为被扒手窃去二十斤粮票而大伤脑筋,曾经在路过广东新会华侨大厦时创下四个人一餐午饭吃掉两脸盒饭(那里优待我们这些从省里来的客人,每人收半斤粮票管够)的纪录,我对南京竞然使用过一钱粮票这件事仍然非常惊奇:一钱,相当于多少粒米呢?还得使用粮票?报上的白纸黑字加上粉红色的粮票证明确有其事。无意中收藏下这张粮票的程伟国在文章中说,1963年他在南京中山路的太平村食品店购买糕点后,营业员给他找回两张壹钱的粮票。见到这么小面值的粮票,他感到非常新奇,于是保留了一张,另…  相似文献   

14.
说起粮票,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都是那个特定时代的“短缺经济”。其实,粮票所包含的远不止是这些。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向读者们介绍作者独树一帜的“集粮”系列—一《粮票与少数民族》,相信大家也会和编者一样,从中有所收获,并觉出其中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关于行业用粮的黄豆和粮食供应,据反映有些地区管理过死,部分城镇在饮食业中实行向顾客收粮票制度。鉴于今年农业生产大跃进早稻已经丰收和晚稻产量将要超过早稻的新情况,为了便于流动人口和城镇人口的生活需要,特作如下通知:一、各城镇和交通要道的行业用粮,只由各地安排供应指标,一律不实行收粮票制度。已实行了的,应立即停止。二、各地国家粮食仓库所存的黄豆,除完成粮食厅规定的各项调拨任务外,其余完全由行署、各专署和各县市商的自行安排行业用粮加工供应(包括部分人造肥料的使用供应),尽量使人民食用的豆付、豆浆、豆干、付竹、豆豉等豆类加工食品,予以必要的保证供应。  相似文献   

16.
消失的部委     
《创造》2013,(3):28-29
机构改革历来交织着利益和权力的博弈,前国务院总理朱锫基曾言,要"粉身碎骨"来做这件事.自1982年以来,国务院已进行过六次机构改革,每次改革都有其政策逻辑,每次改革也都有不同的结果.梳理这几次改革中被撤并掉的部委细节以及其中人物命运的进与退,我们能看到在改革阵痛中不断进步的中国. 饥饿年代的特色——粮食部 在中国曾经的部委中,再也没有比粮食部更具有时代特色了.在市场供应稀缺的时代,吃饭问题不是各家饭桌上的小事,而是国家的大事——更不必说曾有过的那段饥饿年代. 成立于1952年的粮食部,拥有管理全国粮食流通采购事务的权力.收购、仓储、划拨、调运等工作由粮食部来完成.粮食部首任部长是著名民主人士、"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 自1953年开始,全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行.两年后,粮票应运而生.随着粮票的通用,食用油票、布票等各种票证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各种商品皆需凭票购买.从此,中国进入长达30多年的"票证时代".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都市餐桌上开始流行健康饮食,随着消费层次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饮食生活中越来越注重健康了。绿色食品正走俏现在农业不科学地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对土壤、空气、植物造成大量污染和危害,还使植物中残留的农药越来越多,严重地威胁着人体健康,还使粮食、水果、蔬菜的味道和营养产生了变异,营养价值越来越低,味道越来越不对劲。于是,市场上绿色食品  相似文献   

18.
尽管“集粮”活动的历史并不长,但从事这一活动的队伍和与这一队伍相适应的市场还相当庞大。很自然地,这种活动、队伍和市场又培育出一些相关的文人墨客,整理、归纳和研究粮票。但由于这些研究刚刚起步,难免闹出一些笑话——几年前地方集粮爱好者自编发行的一家刊物在介绍宁夏回族自治区1974年发行的地方粮票时,看到上面印有少数民族文字就想当然地说是“回文”。其实,这组粮票上印的是蒙古文……。有时一些非自治地方的粮票上也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如1961年青海省经济作物和畜产品收购专用粮票中出现的就是藏文。 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经济改革,十年前从农村开始,并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一九八五年以后粮食生产出现了新的徘徊,一九八五年以后粮食、油料又减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数十年来有了重大发展,在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400亿斤,人均超过800斤,标志着中国十亿人口的生活达到了“温饱”水平,开始向“小康”过渡。至1995年底,粮食总产量达到9300亿斤,按照12亿人口计算,人均粮食仍旧是800斤的水平,到2000年很难达到需要的10000亿斤的水平,因此需要大量的粮食进口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