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作为中国儒家思想重镇和宋明理学的翘楚,阳明心学在明代中后期出现并迅速传播,在士林诸生和广大民众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阳明学的广泛传播和迅速崛起与其重视书院、推广讲会关系密切。王阳明自从龙场悟道后,首倡龙冈书院。此后,书院讲学成为王阳明以及王门后学思想传播的主要方式。客观地讲,阳明学的书院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而且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学术传播方式。但阳明学在思想传播和书院教育方面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在新时代,阳明学的传播和书院教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富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许顺富  刘伟 《湖湘论坛》2008,21(1):39-41
湖南绅士与近代书院存在着密切的共生关系,一方面,绅士通过倡办、支持、资助书院而促进了书院的建设,绅士是书院得以形成、发展、繁荣的推动力量。绅士垄断着书院文化的传播大权,成为书院文化的历史传承者和积极推进者,是书院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书院又以它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地培养着拥有文化知识的绅士。绅士与书院的这种共生关系,熔铸了书院独特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书院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因时而进,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价值追求。湖南近代书院盛行的经世致用学风和尊礼重道的理学思想,造就了近代湖南保守和激进,落后与先进交相辉映的历史局面。  相似文献   

3.
杨果  唐亚阳 《求索》2011,(5):179-180,187
机遇与挑战并存是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实然状态。一方面,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海量性、交互性、多媒体性,能提升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时效性,构筑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广阔空间,开辟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对话平台,打造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视听盛宴。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开放性与复合性,又要求开展书院德育文化传播要树立对话理念,加强议程设置,提高队伍素质。因此,树立虚拟社区对话的理念、加强正面引导、优化表达方式与全面提高队伍素质,是促进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书院德育文化传播创新发展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4.
根据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湖广武昌府志、湖北通志以及鄂南各县市地方志、教育志等历史文献考证,鄂南的书院产生于唐朝,兴起于宋朝,后经元、明、清的发展,于晚清改制为学堂,结束其历史使命。从唐朝元结书堂算起至晚清书院改章结束,鄂南先后共兴建了50所书院,这50所书院为鄂南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鄂南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研究鄂南书院,对于整理鄂南书院史,弘扬书院文化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同时对于挖掘、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推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阚燕 《前沿》2011,(6):198-200
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书院既是教育组织,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起过重大的作用。书院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在传递中国文化,传播学术思想,开创一代学风,丰富发展古代教育思想,积累和创造教学经验等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肖立新  胡万霞  刘格 《前沿》2013,(21):186-187,193
通过对张家口古书院文化资源主要类型的介绍,分析了张家口古书院文化的特点,对书院文化精神内涵进行了阐述,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文化特色,涵育了深厚广博的文化精神。传承书院文化精神对于今天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领会传统经典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肖永明 《人民论坛》2022,(16):110-112
书院制度结合官学与私学之长而去其短,表现出明显的创新性,是古代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书院形成了自身的精神特质,具体包括人文精神、经世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自主精神等方面。书院先贤在教育宗旨、目标、方法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并落实于书院教育实践,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丁湘梅 《前沿》2012,(14):161-164
兴义笔山书院是贵州黔西南地区近代教育兴起的标志.民国时期,这个地方先后出现了刘显世、王文华、何应钦等一大批军界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接受了书院文化的影响.正是书院文化所独有的教育特色:强调道德教育,注重人格完善;强调学术创新,注重独立精神的培养;强调师关系和谐,注重人际关系的融洽.所以在刘显世、王文华、何应钦等人物身上都不同程度显示出书院文化对他们人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行为规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应赋 《湖湘论坛》2006,19(5):46-47
日本平安时代书院是中国文化教育向日本传播的结果。比较日本平安时代书院和中国唐末、五代、宋初书院,相同点颇多,差异也不少。既有性质的不同,也有教学内容的差别。书院的差异均源于两国对书院、对私学的亲疏性和兴办书院(私学)的文化心理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教育机构,书院制度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学规,书院制度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及办学经验,使书院良好运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历代教育家视其为我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书院教育与学术流变息息相关。明中后期开始,随着传统学术发展的流变,在心学、理学的竞争中讲学日渐兴盛,湖北书院也逐渐发展壮大。乾嘉时期,考据学兴盛,湖北书院教育和学术主潮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清末,随着内忧外患的现实危机及经世思潮的兴起,张之洞积极改革以两湖书院、经心书院等为代表的湖北书院的教育内容,讲授经世实学,大力宣扬西学,以培养实用人才,最终促使传统书院转变为新式学堂。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南川区书院中学校位于南川城区钟楼南街与书院路交汇处,其前身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57年)的隆化书院。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管理经验。近年来,在坚持“一校‘品、形成亮点、办出特色”的基础上,书院中学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策略,丰富和提升学校文化内涵,谋求更好更快增嚣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教学路径,提升教育效果。书院资源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予人以良好的文化滋养。我校与著名的枣庄兰陵书院颇有渊源,内涵丰富的书院文化、德行高古的书院先贤、求真务实的书院精神、经世致用的书院哲思等,  相似文献   

14.
胡迌 《台声》2008,(6):70-73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有别于一般学校(官学)。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自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和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书院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延绵1000余年,起到社会教化(“正人心,存天理”)、知识传播(“虞山会讲,来者不拒”),学术传承(“求道问学,非书院不可”)的作用,对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孔氏南宗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清时期,孔氏南宗秉承深厚的家族传统,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南孔士人出任各地学官,创办和主持书院,革新族学,效果显著.不仅推动了浙西南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兴盛,而且在发展文化和传播儒学方面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南孔文化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不仅是浙西南地区区域文化思想的载体,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传统儒家思想在南方地区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6.
家族力量对书院发展的推动及其动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族力量是推动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书院兴 起之初,家族书院就在书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某些 时代、某些地区,家族书院甚至成为书院的基本类型和主要 内容。家族书院的创设主体、教育对象及书院规模、档次、 影响均各有不同。家族力量致力于书院教育,其动机主要 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敦亲睦族;第二,提高族人文化素质, 培养本族知识精英,通过科举入仕,提高家族地位;第三,扩 大家族在地方社会的影响,提升、树立家族形象。  相似文献   

17.
刘河燕 《求索》2010,(8):250-252
宋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古代高等教育两种颇具特色的教育制度,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二者的产生不仅与各自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还与各自独特的政治体系以及中西方思想文化源流紧密相连。对宋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的背景进行比较有助于进一步把握中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8.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的诗篇正是山东省泅水县如今弘扬传统文化的写照:一年前,泗水县在尼山圣源书院开设了儒学讲堂,讲授儒学经典,吸引了大批村民。一年后,书院的学者们又走进各村,每月开设两次儒学课,形成了固定的讲课制度。  相似文献   

19.
白红义 《小康》2005,(9):39-40
2005年8月6日是个星期六,成都被笼罩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时针指向上午9点半,位于成都市锦阳阁小区1单元202室的龙江书院陆陆续续来了17名学生。今天书院安排的课程是学习汉代史家司马迁的名作《报任安书》,主讲人为书院院长冯学成先生。两位学员分别朗读了《报任安书》中的一段古文和译文,然后开始由冯学成讲解。与通常大家所熟悉的古文授课不同,冯院长并不对文中的个别词句过多纠缠,而是透过当时的历史背景、相关史实,着意阐发文章的微言大义。从9点半到11点半,中间没有休息,学员们沉浸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周六这堂课算是龙江书院…  相似文献   

20.
刘梦溪 《北京观察》2014,(11):66-69
正当代文化价值理念的建构,亟须填补的,就中国传统这一块,我讲的以"敬"来带领的这些价值理念,包括诚信、忠恕、仁爱、知耻、和同等,应该是最重要的亟待填补的精神价值。国学概念的渊源与流变"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庐山下面有个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