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法衔接”中的证据运用问题在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中得到了体现,第52条第2款的相关规定意味着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得以明确,有利于推动“两法衔接”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高诉讼的效率。在“两法衔接”的过程中,离不开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而行政证据与刑事司法证据有效衔接的途径离不开检察机关在落实法律监督职能的过程中合法、公正地收集、审查、运用证据。因此,落实到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依法实行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根本性手段在于证据的合理运用和判断。本文将从实证分析、比较研究等多个角度,旨在新刑诉法实施的契机下,立足检察职能,以检察官客观公正义务下对行政证据合法性审查为视角,分析论证行政证据与刑事司法证据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行政证据与行政诉讼证据的相异及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证据与行政诉讼证据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并且存在较多衔接关系 ,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正确识别之必要。它们的相异主要表现在 :性质、目的、范围、证明对象、调查取证的阶段等方面。二者的衔接主要表现在 :行政诉讼的一部分证据来源于行政证据 ,二者都具有证据的基本属性、种类划分基本相同。区分行政证据和行政诉讼证据 ,不仅适应了法治行政的潮流 ,而且有助于树立现代法治和正当程序观念 ,促进行政程序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新《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2款是证据能力条款还是证据转化提示条款,应结合证据能力理论的基本法理进行讨论.即应将该条文理解为赋予了行政机关收集证据的证据能力。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并不绝对导致非法证据的排除.应在区分强制侦查和任意侦查的基础上进行探讨。行政主体应当包含授权行政组织,但不宜涵盖纪检监察部门。对条文中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应作限缩解释,强调其与四类证据具有同质性。对现场笔录的适用,应区分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应证据形式.作分类适用。强化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要注意加强对瑕疵证据的补正和行政执法人员出庭。对瑕疵证据补正可以使用刑事诉讼法54条的规定予以补正;行政执法人员出庭作证可以参考《刑事诉讼法》第57条第二款的适用其他人员条款。  相似文献   

4.
新《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2款是证据能力条款还是证据转化提示条款,应结合证据能力理论的基本法理进行讨论,即应将该条文理解为赋予了行政机关收集证据的证据能力。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并不绝对导致非法证据的排除,应在区分强制侦查和任意侦查的基础上进行探讨。行政主体应当包含授权行政组织,但不宜涵盖纪检监察部门。对条文中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应作限缩解释,强调其与四类证据具有同质性。对现场笔录的适用,应区分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应证据形式,作分类适用。强化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要注意加强对瑕疵证据的补正和行政执法人员出庭。对瑕疵证据补正可以使用刑事诉讼法54条的规定予以补正;行政执法人员出庭作证可以参考《刑事诉讼法》第57条第二款的适用其他人员条款。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监察制度运行过程中,《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的有效衔接问题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热议的重大问题,尤其是监察证据如何在刑事诉讼中使用是二者衔接的核心问题之一。尽管《监察法》第33条对监察证据的使用作了原则性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对该规定的理解和适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监察证据资格认定时,仍需人民法院进一步审查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监察取证时,除适用《监察法》外,还要参照《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非法监察证据排除时,因《监察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相互交叉并有所差异,在适用两法时应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在立法层面上首次对行政执法证据司法化予以肯定,但是行政执法证据如何向刑事司法证据合理转化,转化后司法机关如何使用,以及证明效力的延续性等我国法律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难题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文章分析了行政执法证据向刑事司法证据转化的必要性和证据转化的种类、方法、规则等,并提出对司法实践具有积极意义的证据转化制度。  相似文献   

7.
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监察机关,独立行使调查权,负责职务犯罪案件的调查工作,监察机关调查后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移送人民检察院依法审查,提起公诉,案件进入司法程序,自此,以刑事案件为载体,完成了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衔接、监察程序向司法程序的转化、监察权力与司法权力的配合。但是由于两阶段工作各有侧重,《监察法》与《刑诉法》两部法律立法考虑各有不同,实践中还需要不断磨合,其中刑事案件的主体证据在两个阶段转化的过程中,问题较为突出,且会长期存在于监检衔接工作中,这是每一个职务犯罪案件调查、审查人员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两个证据规定的出台,在合法证据与非法证据之外,瑕疵证据作为第三类证据已得到司法文件的认可。瑕疵证据需要补正或者合理解释才能获得证据能力,如何准确界定瑕疵证据,如何准确把握补正方式以及补正标准,对于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刑事瑕疵证据,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两法衔接"工作有其内在的必要性和正当性。"两法衔接"问题的提出与发展始终伴随着整顿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进行,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面临着几个突出问题需要解决。应建立领导体制,明确牵头部门,进一步提高移送案件的质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立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有刑事立法与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司法机关应树立遵守国际条约、加强国际合作及强化人权保障的司法理念,遵守本土化原则和罪刑法定原则,并允许司法机关在坚持程序法定原则前提下进行诉讼规则的适度创新。要使我国刑事司法与国际公约相衔接,必须完善我国宪法规定、实体和程序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痕检技术人员在勘查现场和进行物证检验鉴定时,出现意外,造成人身伤亡的事件时有发生。本文就痕检技术人员在现场勘查和检验鉴定中常出现意外的几种情况进行了列举和分析,并就怎样预防意外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经济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日趋广泛 ,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犯罪对象和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犯罪工具的各类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打击和防范计算机犯罪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 ,作为打击犯罪的关键 ,计算机证据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容回避的。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只有非诉监督,但随着抽象行政行为的逐渐增多,非诉监督机制难以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以致抽象行政行为违法实施的现象日趋严重,因此,法院审查抽象行政行为势在必行。宜将纳入诉讼范围的抽象行政行为界定为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且有必要提高相应的法院管辖级别;在国家赔偿方面,应体现“国家被动提供救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夏国佳 《理论前沿》2003,(23):29-31
本文是作者在对长沙等6市13县进行调研并查阅部分案卷后形成的研究与思考。对目前我国司法监督中存在的不足、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完善司法监督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在法治国家 ,法律居于道德之上 ,法律具有比道德更高的权威。但是 ,正如众人所知 ,道德形成于法律之前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一段时期内 ,道德构建了并维持着社会生活的秩序 ,且有效性至今不衰。正是如此 ,法律与道德并非是截然分立的两种社会控制方式 ,两者相互渗透 ,存在一定的重合性。至于道德对法律领域的渗透 ,不仅体现在立法层面 ,在司法层面上亦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司法过程中道德影响的原因、表现及对它的控制 ,对道德因素在司法过程中的影响作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刑事证据展示的立法、司法解释及司法实践现状来看,建构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展示制度已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刑事证据展示可限定于律师办理相关手续后至开庭3日前择定日期进行;刑事证据展示的时间、地点由法官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择定在法院或检察院进行;法官作为诉讼证据展示的组织者,对违反刑事证据展示义务要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7.
非法证据是侦查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或方法而获得的证据。它是否具有证据能力是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对非法证据的效力在理论与实践中比较混乱的状态,本文参考国外的有关规定和对非法证据取舍的价值选择的评述,探讨如何确立并完善我国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8.
侦查权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权力,其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不仅影响到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财产权利,更是我国程序合法化的重要窗口.检察机关由于其作为追诉机关的法定性质,决定了其很难在根本上控制侦查机关的违法侦查行为.借鉴相关国家关于侦查权司法控制的立法经验,构建我国刑事侦查阶段司法介入制度,从介入的主体、范围和方式三方面进行尝试,以实现我国侦查权在合法的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19.
"孤证"就是指单个的证据.由于对法律的理解不同,对孤证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认识.在刑事立案、侦查、起诉和审判各环节对证据的运用要求以及对案件的证明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孤证问题有助于提高诉讼效率.这就要求司法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诉讼意识和证据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物证是我国法定的证据种类之一,在各国诉讼实践中也被普遍应用。物证不仅具有区别于"实物证据"、"物的证据"、"以物证为基础产生的笔录证据或鉴定证据"等证据法概念的语义内涵;而且具有真实可靠性、相对稳定性、间接证明性、直观说服力等证明特征。除此之外,物证的大量应用还具有历史与现实、实体与程序等多维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