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毅 《人民论坛》2023,(1):70-73
“选择恐惧症”日益成为当代中国青年面临的突出问题。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的“选择”,当代青年群体拥有相比于过去青年更多样的就业道路,却也更加不知、不敢做出人生中适合自身的各种选择,特别是一些学历较高的青年甚至出现了“逃避就业式考研”以至“逃避就业式读博”等新现象。部分青年在职业或学业方面的“选择恐惧症”,常常是各个行业过度“内卷”的后果,而客观层面较低的退出可能性与主观层面家庭主义导向的过度成就动机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过度“内卷”的再生产。“选择恐惧症”不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有现象,东亚地区日韩等国早已显现了“内卷”现象与青年“选择恐惧症”问题。某种程度上,缓解青年对于未来焦虑而难以决断的“选择恐惧症”,需要更为完善的分配制度与更为宽容的多元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正>当代青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认可度高,81.6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会激发许多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八成多受访者认为,青年是引领社会生活方式革新浪潮的创新力量,七成多受访者认为,青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人力资本支撑;超半数受访者认为“各类思潮侵袭,容易陷入西方理论陷阱”是青年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选择“网络中泛娱乐化、伪治愈系内容诱发青年非理性情绪”这一选项的受访者更是超过七成;在针对“参与中国式现代化,青年面临哪些困难”的调查中,有80.25%的受访者选择“面临的压力大,在‘内卷’与‘躺平’中摇摆”;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对于青年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当被问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您有哪些期盼和需求”时,80.45%的受访者选择“关注社会心态变化,缓解青年焦虑问题”,不少受访者期盼在现代化过程中及时“破解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青年社会问题的"问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青年社会问题的定义出发,认为青年社会问题的“问题性”诊断是一个主客体互动的过程。其标准和表现包括四个方面:(1)青年社会问题在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上的失调性;(2)青年社会问题对社会主导文化规范的背离;(3)青年社会问题发展过程的持续性;(4)青年社会问题后果的破坏性。文章最后认为,青年社会问题的“问题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对此我们应当采取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青年社会问题的"社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研究主题之一,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会问题最根本的特征是“社会性”和“问题性”。该文着重分析了青年社会问题的“社会性”特征,分别从青年社会问题的产生、内容、表现、影响和解决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并对“社会性”在青年社会问题研究中的价值、意义做出阐述。这对于我们更理性地认识与把握“青年社会问题”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黄海 《中国青年研究》2004,(11):109-117
“街角青年”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边缘青年群落,是社区青年工作的一个盲区和社区建设的一大隐患。本文通过对长沙市某社区街角帮派的调查,解读“街角青年”的形成原因、社会心理特征和社会流动模式,剖析“街角社会”的隐性社会基础,最后得出社区青年组织在转化“街角青年”工作中应建立“四位一体”转化系统工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很多人对很多的社会现象都感到了一种越来越多的不理解与不适应。因为社会正在发生人们不曾料想到的变化。“代际”现象只是其中之一。对此,很多人都想到,“青年”正在消失。“青年”的年龄正在扩散;“青年”的界定正在模糊;“青年”的地位正在下降;“青年”的权力正在丧失。“代际”问题在80年代初、中期的存在形式其实是“代沟”问题。人们用“沟”来形容、描述“社会代”的状况,意在“不可逾越性”;而在现在一即将进入21世纪之时,用“际”来形容、描述“社会代”的状态,意在社会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代与代”之间是可以转化…  相似文献   

7.
所谓“全职儿女”,是指与父母同住,通过承担家务劳动和提供精神慰藉换取父母经济支持的青年,形成“父母发薪、工作在家”的特殊代际实践。“全职儿女”现象与老龄化加剧、经济预期放缓、内卷泛化等现实问题相连,是部分青年面对升学就业压力策略性选择的社会避险机制。从个体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和社会风险三个视角逐层分析发现,该现象是青年更为复杂深刻的反向逆行选择,体现自我探索成本加剧与回应社会时间焦虑;是青年与所在家庭的现代性碰撞,丰富了代际实践的内容;是风险社会中青年发展困境、家庭韧性及后疫情时代“疤痕效应”的综合展现。为避免该现象持续发酵,需切实改善青年就业现状,并重视青年问题中家庭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青年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在我国,青年问题更有特殊的意义,不仅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决定着未来社会和国家的面貌,我们必须将其放在战略中去思考.青年问题的研究需要战略思维把青年问题放在战略中去考虑还是放在策略中去考虑,这是当前青年问题研究、青年政策制定、青年工作决策的一个根本问题.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青年组织,还是国家、政党,在认识青年上、在青年问题的解决上,都有一个思考的角度问题,不同的选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青年缺乏一个基  相似文献   

9.
张颖 《人民论坛》2023,(7):107-109
青年就业力是青年作为就业主体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呈现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既包括促进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提升的软实力,也包括岗位胜任、职业潜力发挥等硬实力。青年就业力的提升,关系青年群体就业问题的解决,也关系青年劳动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坚持“一个观点”,建立“双向认知”,培养“三种情怀”,修炼“四项技能”,是提升青年群体可持续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青年工作中,青年就业培训变得愈来愈重要,在我们思考“政府为何推行青年就业培训计划”的同时,“政府是如何推行青年就业培训计划”这一类问题却鲜有人提及。“政府如何推行青年就业培训计划”是一组问题而非一个问题,因为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一连串具体而又互相牵连的问题,其中不但牵涉到“工作”的意义、工种、社会结构、全球就业环境等宏观层面的变迁,而且也涉及到香港政府应以何种措施、推行哪种角度的青年职业训练计划,以及这些措施正在塑造怎样的青年劳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青年群体的形成和青年观的由来“青年”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特征的社会群体,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人们进行劳动准备和接受专门教育的时间非常短暂,青年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特征并不明显。到18世纪工业革命后,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为数众多的年轻工人有…  相似文献   

12.
青年问题的社会视角及其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梅 《青年探索》2000,(6):30-33
青年问题不仅是青年期人生发展特殊课题的一种内在规定,而且是社会的一种外在规定。青年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制约,社会以为“我”的视角看待青年,影响青年心理,规定青年人生道路,青年问题终究是社会的一种设定。青年问题产生的根源应从青年与社会的矛盾关系中寻找。解决青年问题的对策,也要从社会与青年的矛盾关系着手。  相似文献   

13.
当下持续内卷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氛围暴露出的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选择各种“去内卷化”的“反向生活”方式,如反向考研、反向考公、反向就业、反向旅游、反向过年等。本研究通过对青年群体的反向生活行为考察分析,发现在当下中国大城市日益挤压和内卷的情形下,反向生活体现出部分青年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改变,引发出一些青年生活新共识。笔者认为,应该鼓励和支持青年人合理地选择反向生活,这既能够帮助更多青年顺利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有助于推动国家在区域协调发展上的人才分流战略。  相似文献   

14.
“街角青年”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边缘青年群落,由这个“灰色青年”所组成的亚文化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对抗主流社会的“灰色社会”。本文通过对长沙市某区一街角帮派的实证调查,解构街角帮派的结构权威,解读街角青年的身份忠诚,解析街角社会的隐性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峰 《中国青年研究》2023,(11):109-118+89
从“青年震荡”到“哥布林模式”,欧洲青年的社会参与与欧洲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一起发生了共振,其背后是欧洲社会发展危机的长期化、持续化。一方面,更多的欧洲青年从价值观到行为模式,倾向于极右翼等激进政治思想,渴求以“青年震荡”带来“改变”;另一方面,“哥布林模式”下的“躺平”成为欧洲青年新的行为选择。这些所折射的是欧洲社会日益固化的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所反映的是欧洲日益陷入的复合危机。欧洲青年正常的社会参与渠道受阻,社会排斥和各种“隐性”的社会屏蔽无处不在,加重了欧洲青年可能的未来选择和人生发展规划。这也让曾经被欧洲人引以为傲的欧洲社会发展模式失去了往昔的光泽,其教训值得反思,要努力为青年创造更好的发展未来,促进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正态循环。  相似文献   

16.
挑战与机遇: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化的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社会化是人一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青年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使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如何实现这一过程,首先取决于青年所处的社会地位。边际人与顺应主义的社会化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或青年研究理论,以“边际人”作为青年社会地位的代名词。所谓“边际人”,“在社会学上指的是一种处于各种文化边缘,而未能真正进入或被某种文化同化的人,有时它又指一种正准备进入但尚处在一种可能性之中的人”。①看来,对青年的“边际人”规定,一方面是相对于一个“中心”而言,青年处于边际的地位。这是由于社会中存在…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曾被冲击得“落花流水”的宗教活动,1979年在广州地区恢复后很有“魅力”地吸引着相当一部份青年呢?据统计,目前青年教徒占全市教徒人数的40%左右。与“文革”前相比,现今青年入教人数是斜线上升,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青年人为什么要入教,他们入教后是否真正解决了精神领域的各种矛盾,应该怎样看待青年教徒的社会作用?为此,我们在全市天主、基督、佛、道四教中,对年龄18—35岁的不同类型的青年教徒进行了279例的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近日公布的针对青年群体的“热点问题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在诸多的社会问题中,半数以上的青年人认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是“解决贫富悬殊”。而近五成的广州青年认为目前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一、当前青年工作面临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青年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同时对青年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析当前青年工作面临的挑战,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社会经济结构的重组对青年工作组织体系的冲击。共青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组织网络体系。目前这个体系正受到社会经济结构重组的冲击:政府职能转变弱化了行业团组织结构;企业产权变更改变了基层团组织的隶属关系;大量“三资”企业、乡镇青年组织成为“空白点”等等。事实上,青年组织不仅对青年有着深刻影响,而且对社会也有着巨大潜在能量。可以说,离开了青年组织,就无法把握青年运动与青年工作。 二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劳动力的市场配置使青年大量从业流动给青年管理工作带来冲击。市场经济中经济杠杆成为青年从业流动导向。80年代初开始,大批农村青年进城打工,造成了一些农村青年组织没有工作对象,而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又找不到青年组织。进入90年代,城市青年从业流动也越来越多了,他们或由于“跳槽”,或由于辞职干个体,或由于企业亏困回家等等。存在大量游离于青年组织的青年,对青年工作的健康发展不能不说是一大  相似文献   

20.
国内关于青年工作的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说,在香港被称之为“青年服务”,尽管两者在工作对象上没有什么区别,而其内涵却有本质的区别。在香港,所谓青年服务,简而言之是指“服务于青年的社会工作”,它是香港社会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工作中以青年为其服务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