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追求健康、享受天伦,是人的本能,也是自然之道。弘扬养生长寿文化,合乎人性,有益于建立和谐、积极和健康的社会秩序。正如德国诗人海涅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是常青的。"再好的理论分析,都没有鲜活的事例来得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要使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做到"放"之求真;必须全面、确切地了解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做到"放"之务实;还必须有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断开拓的精神,做到"放"之创新.  相似文献   

3.
张立新 《人民论坛》2012,(17):191-193
宋代理学家对人性论的论述是以其本体论为前提的,张载、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从他们的思想中建立并走向成熟和完善。相对于理气关系来说,理决定气,由理产生的天地之性就成为由气产生的气质之性的地位本体。这种人性论导致了"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产生,对宋代以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孕妇需穿防辐射服保护胎儿、服用维生素C可防感冒、果汁和海产品不能同吃……这业些所谓的"健康常识"听着耳熟,但却是谣言。目前,果壳网发布了"辟谣10大最流行生活谣言榜"。1.宿便是健康杀手,排宿便保健康真相:"宿便"并非一个医学概念,它是商家创造出来的概念,各种宣传中,"宿便"的危害皆为夸大其辞的商业宣传。2.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真相:"酸性体质"只是一个"伪概念"。人体的不同体液pH值也  相似文献   

5.
《老子》法律思想的本质就是"道",而其"道法"思想具体又通过"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表现出来。老子认为,道是"法"的来源:一方面"法"使"道"有了社会性,可以在社会中发挥它的作用;另一方面"道"也为现实中的"法"提供了合理性的根据。总之,道是法的本质,法是道的外在表现和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道正是通过法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度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我国制度的十三大优势,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早期建设时期的实践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之制"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之制"形塑了基本框架;进入新时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之制"的基本体系,并提出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的时代命题。"中国之治"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丰富了内涵。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得出的,具有严谨的现实逻辑和丰富的时代价值。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破除"历史周期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作出的重要决定,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7.
"思无邪"是孔子诗论的一个重要观念,传统儒学的"归于正"与朱熹的"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以道德理性为本的"美刺"诗学观,因其明显的附会曲解而时遭抨击;学术界对其的解析仍然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思无邪"本是孔子断章取义,其义当释为"不歪曲,不虚假",孔子本意当是指《诗经》三百篇皆为"直抒性情"之作,他强调的是"性情之真",而非"性情之正"。  相似文献   

8.
郁源先生提出的感应美学既具古典特色,又有当代价值,对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感应美学的再发展,既要深入理解其古典智慧,又要看到其在当代的生长性。本文首先从咸卦理解感应的特点,主要有交相感应,诚感悦应及感应的普遍性等;其次,对感应的两种类型无心之感和私心之感进行了分析,无心之感即中正之感,私心之感即偏邪之感,在美学上,无心之感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是道之境,私心之感也能实现审美中的主客合一,在审美境界上,是人之境;最后,结合东方的匠人精神谈到了虚受之感才能真正实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实现物与人互成互生的和谐之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引入西方文论中的张力理论,对意境的生成作一些新的探索。认为:"象"与"境"、"象"与"象外之象"之间的张力是意境生成的必要条件。在文本内部,"象"与"境"之间的张力大小和作者在文本中营造的"潜意境"的有无息息相关;在作者——文本——读者这个系统中,发生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象"与"象外之象"的张力也制约着意境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王慰 《求索》2010,(4):118-119
张载以"虚"为本;以"气"为用,在"虚气相即"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人性"二层"说——"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其中源于太虚本体的"天地之性"是人的本性,它具有永恒、普遍、不变、至善、潜在的特征,它规定着人之为人,是人的道德人格形成的内在根据;禀"气"而成的"气质之性"是人之现实的自然属性,它是造成现实世界个体人性差异的原因和根据。人性二层理论说明了主体人性发展的多维向度,这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11.
张载认为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纯粹至善的,气质之性是恶的来源。人性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根除气质之恶,复归至善的天地之性。而要回归天地之性,既要"继善成性",又要"变化气质"。"继善成性"就是要保存、继承天地之性;"变化气质"就是要根除气质之恶。"集义"、"养气"是人性修养的基本工夫,通过"集义",养得"浩然之气",就能与天为一,成性成圣。  相似文献   

12.
盛唐边塞诗歌,以其勇武的英雄气概和昂扬的格调著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军事美——进取之美、壮烈之美、勇毅之美、机智之美等.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军事美,对于军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及发挥健康积极的社会导向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孤岛"与"被信息化"两个核心难题,运用信息生态理论,详尽辨析了电子政务的系统性与多样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两者之间表面上看似相互;中突矛盾,实质是一种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嵌入融合关系;并结合中国的实践,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系统性与多样化融合之道.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孤岛"与"被信息化"两个核心难题,运用信息生态理论,详尽辨析了电子政务的系统性与多样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两者之间表面上看似相互冲突矛盾,实质是一种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嵌入融合关系;并结合中国的实践,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系统性与多样化融合之道。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之治顺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体现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之治的稳定性与可靠保障源于多方面因素,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扎根中国实际、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勇于自我革新、从严治党管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为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强制度创新,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等等。  相似文献   

16.
"沧浪之水"有四种命名模式,即以水色命名、以地命名、以山命名和以文化命名。这四种文化模式是相互交织的,不可能有先后之分;而且,它所指称的东西也不是唯一的。因此,无论是以何种模式命名,也不论是以孔子、屈原听《沧浪歌》为据,来说明"沧浪之水"到底在何处,在逻辑上都不是充足的理由。与其争"沧浪之水"在何地和"沧浪文化"以何地为正宗,不若联合起来,共同构造和建设真正的"沧浪文化"。  相似文献   

17.
马会兰 《求索》2012,(12):87-89
《人物志》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刘劭提出人物"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认为人因禀受"元一"之气的结构和质量不同,因而德、才不同。根据德、才比重的不同,可将人才做不同的分类,这是刘劭君臣关系的哲学基础。刘劭认为,"圣人"与"人君"是重合的,同时具备"中和之质"和"聪明"之才。为臣之道当遵循"以一味协五味"的原则。刘劭的"主道"与"臣道"思想具有注重"主德"之"平淡"和君臣关系"自然性"倾向的特色,援道入儒,为君臣理论加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以为,当前最具价值、值得我们思考体悟的应该包括天、地、人、德、忠、信、仁、礼、孝、悌、和、廉、耻、勇几个字。天、地、人,在《周易》中称为"三才",三才各有其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易·说卦》)。天、地、人三才合一,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王"。能够具备贯  相似文献   

19.
客观的预备合并之诉制度对于提高诉讼效率、防止法院作出相互矛盾之裁判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立法有必要借鉴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理论和通例,确立该制度。与此同时,应当将客观的预备合并之诉中的主位请求与预备请求之间的关系定位为"相互排斥",在民诉法中正面确立法官释明制度,对客观的预备合并之诉的诉讼费用类比适用诉之追加的计算方式。  相似文献   

20.
张福海 《求索》2012,(1):116-118
"本源之思"说的是对本源的思考,"诗性突围"说的是海德格尔用境域生成性的思维来思考本源问题。海德格尔改变了表象性思维的固化模式,而转变为一种非对象化的诗性思维,强调思维的境域生成性。思与境偕,思归属于境域。而最本源的境域之生成乃是是天地人神源初的相互归属性(化),是作为"之间"的命运。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的研究将最终通往对"命运之诗"的思考。"命运之诗"说的是命运本源的诗性生成,也就是说本源的发生是命运性的,而此一命运性的发生也就是诗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