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充满活力,各种利益充分协调,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稳定有序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高度物质文明,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高度民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第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王金水  孙枝俏 《群众》2007,(7):77-78
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  相似文献   

3.
赵翠生 《前沿》2010,(5):158-160
高危人群是目前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控制管理好高危人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及健全的治安防控体系。从社会运行的角度讨论高危人群控管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功能,旨在强调高危人群控管工作在现阶段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建设“平安浙江“ 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日浙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社会是指整个社会处于顺和、协调、稳定的状态,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二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三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四是社会稳定有序。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的建设“平安浙江”的决策部署,完全符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建设“平安浙江”是构建社…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宪川 《新东方》2006,(9):28-30
实现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它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概括起来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及特征,也体现了构建…  相似文献   

7.
《上海支部生活》2012,(12):36-36
答:十八大强调,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李聚山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要求,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对于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  相似文献   

9.
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问题。在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社会转型期影响社会稳定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认真的理论梳理十分必要。通过对中国传统和谐理念、现代和谐理念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中的稳定观的简要分析,深刻理解和谐与稳定的内涵及联系,明确稳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正确树立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稳定观,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并使用“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对我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贡献。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作如下概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进步,富裕安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全体人民各尽所…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公安机关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如何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呢?那就是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高“四个能力”、“两个水平”,推动公安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  相似文献   

12.
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基本特征之一。维护和实现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一种动态平衡、相对有序的稳定观,建立健全利益调整和矛盾排解的社会稳定机制,设置充分表达、合法参与的社会稳定安全阀,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实行对社会稳定的善治,开发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社会稳定之源,努力追求和实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稳定目标。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视角下公共决策利益协调机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有能力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公共决策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是对公共利益的权威性配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府优化公共决策的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多元利益表达机制、健全利益导向机制、理顺公民参与机制、健全利益监督约束机制等途径,形成和谐的社会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14.
张炜东 《公安研究》2010,(12):18-23
民众不满情绪是一种以抵制对抗为主的逆向社会情绪,它与社会矛盾相互影响,推波助澜,对社会稳定形成现实危害,威胁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公安机关健全完善化解民众不满情绪及社会矛盾长效机制,应着力完善社会表达机制、社会预警机制、社会调解机制、社会引导机制和社会危机处置机制,标本兼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关于加强公安机关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是一个从过分注重秩序、效率到秩序与自由、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的社会,而这一理念必然对公安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它要求公安工作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等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切入点不断提高自身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管华 《理论月刊》2005,(9):36-38
辩证的解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会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许多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稳定的社会;是一个注重和谐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和谐自我的社会。这些特征充满了辩证法,正确认识这些特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时期。体制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涉及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动,如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建立各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发展的新境界、理论认识的新突破。其理论实质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健全而稳定有序。当前,自觉坚持和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这些基本特征蕴涵着法治精神。和谐社会应当是遵循规则、体现秩序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能动、民主、法治的社会。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和谐社会与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为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与特征,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成熟的社…  相似文献   

20.
保持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成功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维护和保持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政治保证、基本路径、主要方略和必要外部条件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为我们在新世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