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摭采探析国外在性别平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与教育行政管理,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学术研究,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学科、课程研究与建设以及教师教育概况,发挥女性组织的助推作用,凸显女子高校的特色示范作用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将有助于探索在国内进行性别平等教育的实践范式,以在学校领域推动我国当前的性别平等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和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家庭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这是农村和谐家庭建设中的瓶颈之一。农村家庭中性别不平等的评价指标包括婚姻非自主性别比率、彩礼过度率、传统观念认同性别比率、离婚率、家庭暴力度、新生儿性别比、夫妻不平等度、自杀性别比率和平均受教育程度性别比率。将以上指标按重要性程度赋权,经过综合加权后,得到的综合分值,即为性别不平等度,它可以反映农村家庭中性别不平等的综合状况。  相似文献   

3.
到2015年底,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执行即将到期。从就业机会、收入和无酬劳动3个方面,对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发展趋势做初步分析,探讨由此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并提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推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的政策建议,对制定新的千年发展目标,探讨公平概念和政策,以缩小发展中实际存在的差距和不平等现象,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社会性别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是近年来国际上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影响两生平等的因素,主要有理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实现两性平等对于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上,中国男性在推动妇女解放、男女平等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对性别关系的追求从妇女解放到性别平等的转变,男性参与的立场也从推动妇女解放转向推动性别平等,男性参与的途径也更加多元和深入,包括: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决策中将性别观念纳入政策和方案的主流;反对基于性别的暴力;与女性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参与生育健康与计划生育;与女性建立性别平等的伙伴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妇女获得了就业和发展的权利,与男性共同为社会发展创造财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为了社会发展,也是实现人的发展,即男女两性共同的发展。在中国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国家有责任建立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以保障妇女的就业权利及全面发展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劳动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坚持平等保护原则已为各国宪法和法律所确认。性别平等是劳动权保护实践中的重要原则之一,落实此项原则需要尊重性别差异、反对性别歧视和宽容倾斜保护。理念引导是促进劳动权保护中性别平等的基础性因素,应当突出国家的义务、社会的责任和个体的追求。制度建构是促进劳动权保护中性别平等的关键性因素,需要进行集中专门立法、修改完善相关法律、设立专门监督机构和引入性别预算机制。  相似文献   

8.
推进性别平等不仅要求有完善的法律机制作为支撑,更需要有公正的法律保障。反思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性别盲点,是消除性别歧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性别平等评估是落实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工具,也是实现性别平等的制度化机制.我国尚没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性别平等评估机制.梳理我国地方法规性别平等评估的发展线索,借鉴国外法律性别平等评估的经验,明确法律性别平等评估的理念和目标,对我国法律的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的主体、范围、程序、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提出建立我国法律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的对策和建议,对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根据地建立的性别平等政策奠定了社会主义性别平等制度的基础;新中国男女平等政策与法律的颁布,建构起了社会主义性别平等制度的内涵;1995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和贯彻,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性别平等制度.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用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或发展观,随着经济社会状况的变化也在发生着转变.在发展观的指导下,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着变化.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发展观,决定了公共政策"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对性别平等产生消极影响,是导致妇女在就业、社会保障和性别分工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预示着中国发展观的转变,这种转变也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由效率优先向更为注重公平的转向,这种转向为中国的性别平等事业带来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了切实提高性别平等程度,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妇女参与公共政策的程度,促进妇女问题向公共政策问题的转化,营造有利于性别平等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本文探讨了中国居民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的程度、变化趋势以及不平等来源等方面的城乡差异。研究发现,城镇居民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程度较小,并且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近年来已经基本消失。而农村居民的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程度非常大,虽然也显示出逐渐缩小的趋势,但缩小的幅度很小。作者进一步发现,当前中国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而造成农村居民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因素是因父权制(或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所导致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先进性别文化的快速传播,针对社会性别偏见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在音乐领域发展过程中,女性的力量不可忽视,但女性在音乐领域领导力和创造力的劣势却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女性领导者和获奖者比例偏低,与女性更加擅长音乐的日常经验相悖。专业学习者、专业领导者、专业创作者、社会音乐人这四个音乐领域专业群体的性别分布情况能够很好地说明女性在音乐领域的现状。在音乐教育领域,音乐学院女性学习者的总人数远多于男性,但随着学历的提升,女性的占比逐渐下降并最终低于男性;就音乐学院或歌剧院的领导者群体而言,男性独霸领导权;在社会音乐人群体中,女性创作者及获奖者的比例显著低于男性。女性占比的偏低直接反映了女性在音乐领域面临的严重不平等,而性别平等及性别优势教育的深化和先进性别文化的塑造是消除音乐领域性别不平等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世界的很多地方,如瑞典、美国,已经建立了一种就业上性别平等的立法策略,形成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模式及美国模式。这些模式或以消极禁止为主,或以积极促进为主,通过政府责任及向雇主责任的转移,促进就业上性别平等的实现,不同的立法模式体现出不同的法律效益效用。而在我国,目前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保护模式,这种模式在转型后已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应尽快在吸收别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国的性别平等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在实行的退休政策是男女区别对待的。但是现今女性的身体健康状况、知识水平和社会性别意识都有了很大提高 ,这使得人们对男女不同年龄退休的退休政策提出了质疑。对于男女退休年龄差别的辩论 ,背后隐藏着深厚的社会动因。其实 ,退休年龄的选择应该是自由的、弹性的 ,而不是刚性的“一刀切”。  相似文献   

16.
成立地方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构是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查阅了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基础上,对山东省地方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提出相关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性别平等特别政策措施是我国法律政策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优秀案例,对这些政策措施所体现的男女平等价值观基础以及所面对的争议进行分析与辨析,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男女平等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在相关法律政策中的应用与改进,并促进在科学研究政策体系和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别观念是指人们对两性社会性别定位的观点和看法.具体讲是人们对两性社会性别传统的定位和反传统的定位以及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定位等的观点和看法.社会性别观念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第二类是反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第三类是具有平等意识的社会性别观念.从制度层面看,劳动领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状况与社会性别制度的作用分不开;从我国女性的社会性别观念看,当前我国女性的社会性别观念与我国就业总形势存在冲突和矛盾;从社会性别观念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看,社会性别观念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影响,二是对劳动力市场客体的影响.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创造更好的文化与制度环境;建立和完善女性生育保障制度;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促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双亲化;提倡自我就业、自主创业等.  相似文献   

19.
妇女与男子平等经济地位的获得,与赋予她们的经济权利多少相关。妇女要争取一定的经济权利,需要经历一个自我赋权和外部赋权的过程。时至今日,妇女赋权的目标还远未实现。因此,应在三个方面给予更大的关注:政府应为妇女项目分配预算;公司应执行更严格的行为规范并接受监督;妇女应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性别平等的现实困境及其文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的生活是文化的生活,两性之间最深层次的关系是文化交往关系.不同的历史时代构建了不同的性别文化,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男权文化传统的延续及其心理影响,女性文化自我认同的误区,性别平等意识主流化的欠缺,性别社会化及大众传媒的误导,女权主义性别平等观的局限,政策机制与市场选择的冲突等现状,潜在或显在地影响着两性关系的现状.因此,建构两性平等的和谐性别文化,在承认男女性别差异和个性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两性间的文化沟通与理解,是女性解放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文化建设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