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世纪桥》2017,(5)
南海仲裁案最终裁决菲方胜诉,这一裁决本身就是非法和无效的。其违法性一方面体现在菲律宾单方面提起强制仲裁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五部分"争端的解决"中规定的强制仲裁提起程序。另一方面,仲裁庭组成明显违反国际仲裁程序和国际仲裁规则。所以,其仲裁裁决是完全无效和没有拘束力的。  相似文献   

2.
热词     
正南海仲裁案位于海牙的常设仲裁法庭称,将于7月12日就菲律宾单方面提出的南海仲裁案做出裁决。常设仲裁法庭是位于荷兰海牙的政府间组织,本身并不是法庭,主要职责是组织各类仲裁庭来解决成员国之间的冲突和争议。本次菲律宾提请仲裁事项的实质属于南海部分岛礁的领土主权问题,不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调整范围内,更不涉及《公约》的解释或适用,因此仲裁庭对此并无管辖权,不应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南海问题在国际上得到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为了进一步显示自身对于南海部分岛礁与海域主权的合法性,菲律宾在西方大国的支持和协助下,向联合国国际海洋法法庭提起诉状,要求其对中菲之间的争端进行仲裁。今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的"最终裁决"完全偏向于菲方,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对,同时也给南海问题的走向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13日发表《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白皮书。白皮书2万余字,除引言外,共包括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菲南海有关争议的由来、中菲已就解决南海有关争议达成共识、菲律宾一再采取导致争议复杂化的行动、中国处理南海问题的政策等五部分。白皮书说,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  相似文献   

5.
《党建》2016,(7)
菲律宾试图避开主权问题,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强制仲裁机制的漏洞,否定"九段线"的意义和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将菲律宾侵占南沙群岛岛屿的问题异化为中国与菲律宾之间围绕几个岛屿地位和归属的争议。这样做并不能实质性改变南海的现状,反而会恶化与中国的长期关系,因而是短视的。中国方面应该抓住相关机会,利用各种渠道多做工作,最大可能减少仲裁案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权力转移理论基本假设充满了悲观色彩,认为由于挑战国权力赶超霸权国和前者对后者制定的国际秩序不满意,挑战国将发动对霸权国的战争。而权力共享理论则认为,由于共同利益的存在和权力变迁的自然规律,理性的国家行为体将以整合资源手段的形式实现权力共享。《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在海域中关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具有管控权,南海争端的现实情势和《公约》文本的法理规定让南海海域管控权共享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2,(12):4-12
最近一段时问,东南亚小国菲律宾在我国中沙群岛黄岩岛海域频频制造事端,继袭扰我渔船、给黄岩岛改名并向联合国提出对黄岩岛进行国际仲裁外,还欲去除岛上与中国有关的标志,从而导致中菲双方在黄岩岛海域足足对峙了一月有余。面对菲律宾的无理举动,我们不禁要问:区区弹丸小国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日益发展壮大的中国就本属于中国的黄岩岛发生争执?在黄岩岛对峙的背后,又隐藏着中菲怎样不为人知的战略考量?  相似文献   

8.
钓鱼岛及南海问题升温是由于日本、菲律宾等国在美国的支持下频频发难所引起的,它们力图从中牟取经济利益,借此“遏制”中国.争端的解决难度很大,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甚至找不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但和平解决争端是最佳方案,当然也不排除军事对抗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多管齐下,捍卫领海主权,多元化表达中国捍卫领海主权的立场和态度,不断增强捍卫领海主权的能力,加强两岸合作,共同捍卫国家主权.我们要紧紧把握大局,避免领海争端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南海局势持续紧张,中菲南海对峙是南海问题恶化的表现。此次对峙原因多样,其中菲律宾借机转移国内激烈的矛盾和美国的支持是菲律宾持续强硬的动力,而中国方面的原因同样令人深思。中菲南海对峙影响深远,尤其是对东盟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对峙造成了东盟一定程度上的分裂;另一方面,对峙又促进了东盟某种程度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应菲律宾共和国单方面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以下简称"仲裁庭")于2016年7月12日作出的裁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郑重声明,该裁决是无效的,没有拘束力,中国不接受、不承认。一、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共和国时任政府单方面就中菲在南海的有关争议提起仲裁。2013年2月19日,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提起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最大可管辖6大海洋区域:港口、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据此,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相似文献   

12.
赵瑞罡 《前线》2021,(1):74-77
打造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优选地已成为新时代赋予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新内涵之一。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打造区域性甚至世界性争议解决中心中,北京需参与其中并当好国内主要城市引领者,争取利用政策条件以及“涉外仲裁与审判”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打造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优选地是一项渐进的系统工程,要制定打造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优选地方案,采取“近远期、两步走”的方式予以前瞻谋划部署。  相似文献   

13.
韦民 《学习月刊》2011,(17):41-42
南海争端已然延宕了30多年,正逐步演化为东亚的外交角逐场与中美关系新的碰触点。它不是中国与当事方之间的小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中国外交战略的大问题。美国因素是这个问题日趋复杂化、危险化之根源所在,也是中国解决南海争端中不得不面对的重大变数。一、干预南海争端是美国制衡中国的战略筹码  相似文献   

14.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中国在WTO框架下推动CEPA实施的具体举措。本文从CEPA和《泛珠三角合作框架协议》出发,通过比较分析各区域性贸易协定项下争端解决机制的不同模式,探索建立适合泛珠三角区域的争端解决机制的必要性、可能性,为各省区真正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中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适用于所有世界贸易组织(WTO)所涵盖各协议的争端解决机制是乌拉圭回合的重大的和突破性的进展。它不仅总结和肯定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简称GATT)在运用第22、23条规定方面的经验和创造性成就,而且解决了长期困扰国际性司法体制的难题——强制性管权。此外,该机制对因WTO所生的贸易争端的排他性管辖同样为WTO的运行提供了颇为有力保证。我国在2002年的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中首次使用这个机制,在今后随着贸易交往和磨擦的增多,中国势必会更多地利用或参与争端的解决中去。了解这个机制,就首先要了解它的运行起点——管辖权。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0,(20):4-6
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无论从《国际法》的发现占有权,还是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效的《大陆架,公约》《海洋法公约》来看,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都是无可争辩的。  相似文献   

17.
李开盛 《学习月刊》2010,(17):47-48
以南沙群岛归属为核心的南海争端涉及六围七方(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中国大陆与台湾),已经困扰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关系许多年。近段时间.美国忽然高调介入。先是国务卿希拉里宣示南海事关美国国家利益,后有导弹驱逐舰“约翰.麦凯恩”号访问越南。南中国海上汹涌的波涛再次让国人感受到争端的复杂性与严峻性.如何有效反击外来干涉、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东盟正处于历史上最甜蜜的时期之一,有4位追求者对它感兴趣。一位学者的形象比喻将东盟在中、美、日、印四国博弈中所处的地位烘托了出来。然而,东盟与中国在地理上形成的天然接近感近来不断受到影响。其中,越南和菲律宾想把它们与中国的南海争端挂在东盟的列车上,凭合力与中国较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科学揪刊登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张文杰、谌民航的文章说,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解决海洋争端问题提出了“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战略思想。当前我国在东海、南海面临着岛礁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局势,科学理解邓小平这一战略思想,对于正视和解决钓鱼岛、南海等海洋争端,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7月12日,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罔顾基本事实,肆意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公布了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所谓"裁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此坚决反对,绝不接受和承认。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在南海生产生活,早已成为南海诸岛的主人。历代中国政府通过行政设治、军事巡航、生产经营、海难救助等方式,持续对南海诸岛进行管辖,中国早已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确定了无可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