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对于检察公信力的内涵,依据主体可以从检察机关和公众两个方面定义,但从目的论的角度讲,无论从哪个角度定义都要落实到检察机关自身。检察公信力的外延从宏观到微观包含三个层面即制度公信力、执法公信力、检察人员公信力。目前检察工作中提到的公信力多数是指执法公信力,但制度公信力和检察人员公信力同样需要重视。制度公信力建设主要在规范层面,需要检察制度理论研究论述,提出"发起性权力"理论;执法公信力需要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法律效果是基础,社会效果是提升;检察人员公信力需要提高检察人员公信力建设意识,杜绝降低检察公信力的私人行为。  相似文献   

2.
公信力与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是属与种的关系,只有在明确公信力内涵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阐述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概念、特征等相关问题。鉴于目前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存在意识缺乏、法律监督职能的履行不理想等现状,笔者结合检察工作实践提出了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徐秀玉 《法制与社会》2012,(28):192-193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从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只有不断强化自身内部监督管理,在检察人员中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不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公信力,才能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大有作为的角度,阐述强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管理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执法公信力对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发挥和社会地位影响深远,也是当前严峻社会形势下检察机关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紧迫问题。本文从执法公信力的定义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加强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只有司法公正,才有司法公信力。司法公信力必须要有专门性的检察机关独立行使、规范行使、强制行使,才能保证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保证司法公信力的实现。笔者认为,理性法律监督观、科学配置法律监督权、系统运用法律监督权、监督司法、公正廉洁司法是检察机关构建并实现司法公信力的内在要素。一、理性法律监督观:司法公信力的理念支持(一)树立理性的法律监督观检察权是对宪法、法律的实施进行法律监督的行为,"它源于国家权力与权威的理性契合,从历史产生  相似文献   

6.
赵杰 《法制与社会》2013,(33):159-159,171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宪法赋予职权的法律监督机关,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履行好监督职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促进和巩固执法公信力的原因和动力。本文拟从研究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现状和问题出发,分析影响执法公信力的指标因素,并结合实证研究和评价指标建设,进一步探索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没有信仰的法律会退化成僵死的教条。无法可依是没有办法,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影响法律的权威。我国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但执法公信力并没有随之提高,执法司法腐败问题比较突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研究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弊端。探索不断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途径,对推进法治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大成果,是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具有统帅全局的意义。法律监督是现代宪政国家的重要机制,对于保障人权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要实现法律监督中的公平正义,法律监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实践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统一,不断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和检察机关执法的公信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刑法制度只有嵌入社会,才有社会回应性可言,进而在社会回应性中获得实践性以形成实践刑法观,而法外知识是刑法制度的“社会嵌口”.只有从法外知识“嵌入”社会生活,实践刑法观才能实现刑法权威性和刑法公信力的功能担当.为更好地落实实践刑法观,诸如刑法司法解释制度、量刑规范化制度、刑事证据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工作者招录制度和法律职业培训制度都应立于法外知识予以完善和落实.  相似文献   

10.
白静 《检察纵横》2012,(4):39-39
检察机关必须加强自身执法活动的内部监督,只有搞好内部监督制约才能满足广大社会公众的期待,才能真正实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构建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主线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应该是系统的、科学的,符合当今司法实践的。在此背景之下,案管工作应如何以监督制约为契机是检察机关提高执法水平、提升社会公信力的一大考验。  相似文献   

11.
张涵 《法制与社会》2013,(34):130-131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检察机关,对执法公信力的拷问和研究一直历久弥新.公信力,其核心在于“信”.执法公信力,其要义也在于信.提升执法公信力,其核心和主旨也无非是要建立起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执法行为的“信”.那么,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缘何会受到质疑和削弱?检察机关到底要怎样做,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树立公信力?本文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浅显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的执法活动同样需要被监督,人民监督员制度虽然是实现对检察机关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的有效制度,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只有依托于宪政的背景及要求,该制度才能找到理论的立足点和现实的归宿,本文从宪政的视角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社会价值作出全面阐释。以使其更好地实现对检察权的制约和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并成为宪政建设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3.
《政法学刊》2019,(2):5-16
党的多次重大会议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都对"严格执法"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与观点。提出严格执法,原因在于现实中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这也是提高执法公信力的要求、依法治国的要求。实现严格执法,要强化执法人员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执法人员要信仰和坚守法治;要把执法权关进制度的笼子;要让执法权在阳光下运行。当前要着力解决权力违法违规干预问题;全社会要信仰法律;要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要将严格执法与文明公正执法相结合;领导干部要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断有助于我们完善严格执法,为中国法治化进程取得新突破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4.
检察机关作为我国专门法律监督机关,对惩罚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年以来,执法现状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执法的公信力明显提高。近几年来,执法公信力逐渐成为理论界和检察机关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不管是理论界还是  相似文献   

15.
政法机关执法公信力是指政法机关通过执法司法活动,向公众提供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在公众心目中建立起来的公平、正义、可信、权威的信任度和影响力。当前,造成政法机关执法公信力下降、损害政法机关形象的突出问题时有发生,导致社会公众对政法机关的公正廉洁执法产生了质疑,因此,深人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工作,是全面提高政法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必然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需要,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16.
赵建群 《法制与经济》2013,(10):125-126
执法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维护法律公平正义能力的信任程度。检察机关作为宪法确定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新的形势下,基层检察机关提升执法公信力必须本着"监督者必先接受监督"的原则,切实把强化内部监督放在与法律监督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抓,用比监督别人更严的要求来监督自己,突出抓好自身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确保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以其"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刘爽 《法制与社会》2010,(1):225-225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为我国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当中要坚持依法治企,执法为员,公平正义,服务大局,服从党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8.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正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党的十七大对检察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要求。目前,我们应当对检察机关执法不规范的表现、影响规范执法的因素和进一步规范执法的构想进行冷静分析和理性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执法的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并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行使着人民赋予的检察权,履行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能。正确行使检察权、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基本前提是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广泛的执法公信力,这种公信力来源于严格、公正、文明、廉洁的执法。而检察机关内部监督,  相似文献   

20.
提升检查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一个现实的难题。在我国,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过程中,检察机关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而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却出现了危机,这些来源于多方面因素。本文从执法公信力的基础理论,我国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现状,不足因素,现实意义和对策这几方面来浅谈我国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以期提高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