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建 《世纪桥》2010,(13):3-5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对当今工业化道路发展仍具有启示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要从以往探索中吸取经验,正确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毛泽东依照中国工业化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对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思想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努力发展国防工业,认真处理好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关系;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力求沿海与内地工业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创新,面对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国情,要正确认识与处理新型工业化、传统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多维视角分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结合西部地区的特点提出了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强调了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注意避免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实质。工业化意味着在工业自身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用现代工业的文明成果去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和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进步。工业化道路是决定工业化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我们从经济体制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选择。  相似文献   

6.
韩民青 《唯实》2003,(6):4-8
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传统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的二重性 ,是复合型的现代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对传统工业化去粗取精 ,并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我国在 2 1世纪头 2 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之前 ,应以推进工业化为主 ,同时 ,积极开拓新工业化 ;在基本实现工业化之后 ,则应把建设新工业化作为首要任务。我国在 2 1世纪中叶所要实现的现代化 ,应是新工业化比较发达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深化,从基本实现工业化向全面实现工业化推进,从高速度工业化转向高质量工业化,重点解决工业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到2035年,贵州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  相似文献   

8.
太原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近年来,在体制转轨过程中,表现出力不从心。针对当前太原老工业基地改造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太原走出困境的根本之路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阐述了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和五个主要特征,探析了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即实施五大战略创新.  相似文献   

10.
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工业化不能逾越 ,但各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国情下 ,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是不同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国情和世具经济发展趋势的唯一选择。从发展战略考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在实施“三大战略”。  相似文献   

11.
一个先进的政党,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地用时代眼光审视自己,才能找准自己的历史坐标,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2.
当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主要应该确立以下理念:"自主与自治"的行政理念、"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理念、"顾客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理念、"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理念、"法律至上"的法治政府理念、"为公众利益负责"的责任政府理念、"高效行政"的有效政府理念.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理论武器和新的起点.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要把握阶段性与发展性、认识与实践、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研究世界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全球化战略思想.一方面对国际格局和全球化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分析,另一方面提出了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战略对策,是当代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战略指针.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党际关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建国以来党际交往中的经验和教训,求真务实,由仅仅处理中共同各国共产党关系的理论发展为处理同世界各国政党之间关系的理论,明显体现了经验性、时代性、独创性和动态有效性等四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