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干部考察工作是选人用人的基础,是知人识人的重要渠道。要真实、准确地评价一名干部,作为考察者,就如医生看病一样,需要熟练掌握“望、闻、问、切”技术。一要善“听”。有的谈话人往往因某种原因而有所顾虑,不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闪烁其词,另有所指,这时要听出其弦外之音,引导其谈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思想;有的谈话人可能对考察人不信任,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往往欲言又止,“讲半句、留半句”,这时要听出其情绪变化,尽量打消其思想顾虑,使之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有的谈话人可能会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一些看似很小的细节,这时要敏锐地抓住线索进行询问,很可能会“追”出一些重要情况。  相似文献   

2.
“教学相长”,这句成语是很好的,就是说通过教学,不仅学生得到提高,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我想,要达到双方都有所提高,首先需要双方都抱一个虚心的态度。当教师的,经常记住马克思那句名言。“教育者必先自己受教育”。“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这个道理是很容易了解的。当学生的,先不要自满,“满招损,谦受益”,自古皆然。对老师,不要只看年青年老。“闻道有先后,术业  相似文献   

3.
于人 《奋斗》2006,(11):57-57
最近,笔者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听到群众议论:别看很多“正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太容易。可还是有的人家的孩子弄个文凭就能吃“皇粮”:吃“皇粮”的“旱涝保收”,都说是国家养着。可国家的钱不还是咱老百姓挣的?这些话听起来确实很刺耳,但细想起来,还真有道理。  相似文献   

4.
报载,日本现在一些热衷于自己请人调查自己。这些人不惜花上一笔钱去调查所或侦探社,要求调查自己,然后告诉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和失误,以利更好地认识自己,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 由此反观我们,现实中确有少数领导干部听不得别人的批评或反对意见,一听到这些意见,就感到百爪挠心一样难受,甚至有的怀恨在心,俟机报复。如此这般,也实在有些贻笑大方了。 何以如此?一则有的人面子观念太强或家长作风严重;二则有的人犯有骄傲自满、自视清高或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之病。而一提批评或反对意见,必伤其“面子”,必大杀其“威风”。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在企业工作的青年工人,正在申请入党。据我了解,在我们企业申请入党的青年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有待解决:一是“消极等待”心理。有的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后,就坐等党组织来找,认为写不写申请书是自己的事,发展不发展那是党组织的事,有的人按年龄大小、职务高低、工龄长短以及写申请书时间的先后给自己排了一个队后就在那里等待。  相似文献   

6.
工作和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同事受到批评时会“好心”地劝导:“没关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要往心里放,不值得背包袱!”“领导就那样,别理他!”……乍听起来很是顺耳,还有几分理解人、安慰人的味道,可细一琢磨,就可以品出其中的“邪味”。这样的劝导不仅不能帮助同事放下思想包袱,而且很容易将  相似文献   

7.
在杠杆的承受力范围之内,它所负担的物体就不会失落下来,或使杠杆折断。物理学上的这个道理,似可用来比喻人们对改革的承受力。若是大家对改革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就不会产生“失落感”。 无奈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失落感”还是在一些同志身上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来。譬如党政机关减员缩编的改革,广大党员、干部从大局上想,都认为势在应改。但当撤、并、减落到自己头上时,有的同志又承受不住,产生了“失落感”:做领导工作的,有的感到“大权失落”;调动、改行的,有的感到“优势失落”等等。在其它方面的改革中,亦不乏类似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大多数人都懂,但吃苦药、皱眉头的人也不在少数。于是,聪明的制药人便想出一个好办法;结苦药外加一层“糖衣”。这样一来,情况就不同了,许多人生了病就出较愿意服用“糖衣片”了。“糖衣现象”表明了一种心理,自然使人联想到,领导者应该如何运用批评方式?帮助下属改正错误,指导他们成长,是领导者的工作内容之一,但不少领导者在做这项工作时并不顺利。有的领导者说,我一片好心,说他几句,他就不舒服了。而被批评者则说,批评是件好事;但他怎能用这样的态度对待我。双方都在感叹,不否认都是“好心”,…  相似文献   

9.
调整领导班子“一把手”是常有的事。有的另有重用,有的到了离退休年龄,有的岗位交流。但对新上任的“一把手”来说,却面临一些既平常又敏感的问题需要审慎对待和处理。一、肯定前任成绩,汲取经验教训。新到一个地区、单位、部门担任领导班子“一把手”,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前任的工作。有的“一把手”到任伊始,只凭个别人的介绍或汇报,就大谈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把前任工作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来个全盘否定。这种现象特别容易在工作基础较差的单位发生。有的“一把手”则相反,为避免否定前任之嫌,大唱赞歌,这是突破,那是创新,来个全面肯定,这在工作基础较好的单位容易发生。这两种态度和做法都是不科学  相似文献   

10.
一是争待遇。一些离退休党员干部自恃“劳苦功高”,存在“我退休了我怕谁”的不良心态。工资待遇、“两费”晚发一天、少发一分都不行。有的不懂工资构成,道听途说某人工资高过自己就心理不平衡,非要找组织讨个说法不可,甚至一些不够级别、不够条件的也向组织提一些超出范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不久,阆中市组织力量深入各类私营企业,就私营企业党建工作听取了业主、党组织负责人、党员和有关职工的意见。发现其中存在的“四种心理”值得重视。 一是部门党组织的“放任心理”。一方面,由于受传统党建工作格局的影响。一些党组织没有把私营企业党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缺乏抓工作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有的同志认为,私营企业,竞争力弱,容易“自生自灭”,党组织即使建立起来了,其生命期也不长,因此思想上消极观望。行动上被动等待。 二是企业主的“戒备心理”。有的业主对党的方针政策缺乏了解。担心企业建立党组织会削弱和制约他们的权力,因而本能地排斥企业党建工作。有的业主担心建立党组织后,会占用企业生产经营的时间开展活动.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因而不欢迎党组织进入自己的企业。 三是企业党组织的“从属心理”。在私营企业里的党  相似文献   

12.
何勇 《理论与当代》2016,(12):52-52
何勇在10月10日的《长江日报》上撰文指出:如今在机关,一些人一谈论工作就直摇头,感叹“没意思”。有的觉得当领导“没意思”,权力受到很大限制.能调动的资源越来越少,工作要求却越来越高;有的觉得当公务员“没意思”.工资待遇没见增加多少,灰色收入渠道却基本被堵死。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4,(21):4-4
在一些领导干部眼中,抓党建同抓发展相比要虚一些,不容易出显绩,一年开几次会布置一下就可以了,不必那么上心用劲。也有一些人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严治党面临两难选择:过宽没有威慑力,会导致越来越多人闯“红线”,最终法不责众;过严会束缚人手脚,影响工作活力,干不成事,甚至还会影响自己的选票。这些认识都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指出:“干部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对他们运用权力的行为就越要严格监督。现在有的干部,职务升了,权力大了,对自己的要求却放松了;权力一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如果自己不警惕,组织上又不及时教育和监督,就容易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当前的权力与腐败,最基本的特点表现为:在组织人事上,把权力变为商品;在经济管理上,把权力变为谋私的筹码;在意识形态上,把权力变为获取名利的条件;在生活作风上,把权力变为捞取财物和谋取美色的桥梁;在工作交往上,把权力变为吃喝玩乐挥霍浪费…  相似文献   

15.
当着工业生产不断向前发展,产值迅速增长的时候,我们有一些企业的领导干部往往容易产生—种自满的情绪,特别表现在他们对于勤俭办企业的方针,无意中就放松了。他们不了解勤俭节约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方针。毛主席教导我们:“要使中国富起来,需要几十年时间。几十年以后也需要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说,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勤俭的方针。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基层检查工作中注意到,有些党政干部交叉任职的单位,特别是一些小单位出现了党务工作“行政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这样一些方面:有的支部把党建工作“拓宽领域,扩大覆盖面”的要求理解为党支部要参与处理日常经营事务,结果“荒了自己的地”;有的单位习惯用“党政联席会议”的名义,开一揽子会。  相似文献   

17.
一位省级领导最近在听取某市市委汇报时说:“现在听真话很不容易,很多‘意见’都是漂亮话。批评别人时就说‘不爱护自己,不注意身体健康’;自我批评就是‘工作上有时求稳,有时求急’;有的同志实在想不出词来,就说‘你不注意个人卫生’之类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深入,许多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刚出校门就入“仕途”,有的得天时地利,青云直上。过快的升迁速度、高高在上的地位和一帆风顺的处境,使他们踌躇满志,以致有些人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轻视或放弃了学习。在这些年轻干部中,有的认为自己是科班出身,有知识,有水平,不必学;有的认为自己是一“镇”之长,一“局”之长,高人一  相似文献   

19.
干部“走读”现象由来已久。近年来,这股风在一些地方更是日见盛行,似乎成了一种“常态”。许多县、乡干部工作在基层,家住县里、市里,每到周末就回去,有的甚至是天天这样“上下班”,节假日更是不见身影、找不着人。有的还热衷于往外跑、往上走,板凳坐不热,精力不集中,心思不在岗。  相似文献   

20.
韩非子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己。”意思是说:“‘知人’而‘治人’容易;‘知己’而‘治己’就困难多了。”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握有一定权力的干部中,往往“忧他”者甚多,“优己”者甚少。正如有的同志对公款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