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川滇黔3省交界处,有一个名叫"鸡鸣三省"石厢子的小山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曾经路过这里。当年红军到达这里后,毛泽东曾在一户肖姓人家住过。现如今,在毛泽东住过的一间屋子里,一根被柴烟熏得乌黑的房柱的裂缝中,镶嵌着3枚铜元。这3枚铜元,静静地向参观者诉说着80多年前一段红军与百姓鱼水情深的故事。一碗红烧肉与房东欢度新年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率领下,开始了著名的"四渡赤水"的征程。1月29日,红军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的古蔺、叙永地区。2月3日正逢甲戌年大年三十,这天傍晚,中央军委纵队一行抵达小山村石厢子。  相似文献   

2.
正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从而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毛泽东因遵义会议而彪炳史册,遵义会议因毛泽东而光耀千秋。毛泽东与遵义会议留下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情缘。毛泽东最先提议"搞个扩大会议"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而后,在面临着几十万国民党大军围追堵截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四渡赤水,把蒋介石及其“追剿”红军的部队甩在身后,最终跳出了敌军重重包围,实现了渡江北上,进军川西北的战略意图.四渡赤水是毛泽东运筹...  相似文献   

4.
徐静 《党建》2021,(2):30-32,23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征程、经历的百年跌宕、取得的百年辉煌、不变的百年初心,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永载史册,这就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四渡赤水,从1935年1月19日红一方面军离开遵义北上,至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止,历时3个多月,辗转5000余公里,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零10个团,俘敌36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在川、滇、黔边围歼红军的计划,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是红军赢得战略转移胜利的关键战役。这个胜利,是毛泽东正确领导的结果,而彭德怀在这个过程中既努力贯彻毛泽东和中革军委的战略部署,又从实际出发,前后8次提出军事  相似文献   

6.
红军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1月至3月间70多天的时间里,是长征途中毛泽东军事指挥的得意之笔.但实际上,四渡赤水期间的,红军并非势如破竹、屡战屡胜,其绝妙之处在于实事求是,不拘俗套,根据形势灵活机动地调动部队,最终为长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既是审时度势的正确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即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对红军作战的决定性作用的重新确立.  相似文献   

7.
中央红军进到黔北,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特别是解决了最主要、最迫切、最关键的军事问题,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3人组成的军事小组全权指挥军事作战行动,从而在这个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  相似文献   

8.
《新湘评论》2006,(5):62-63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包围之中,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调动和迷惑敌人,在运动中歼灭大量敌军。四渡赤水.先后历时2个多月,是中央红军长征历时最长的一次战役。1935年1月29日,红军分三路从猿猴(今元厚)场、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四川省古蔺、叙永地区前进,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此后的两个多月,红军在土城至茅台百里地段的赤水河上又三次飞渡。最后,成功地跳出了敌军的围追堵截,把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甩在乌江以北。四渡赤水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中的得意之笔。  相似文献   

9.
《党课》2006,(10):88-88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分析了眼前的形势,感到情况严重。青杠坡一战未能消灭尾追之敌,四周敌军越聚越多,战局于我十分不利。为此,他们决定立即抢占附近的渡口,摆脱敌人的追击。因抵制错误路线而被撤职、到“瑞金团”当战士的“兴国团”团长高翔,主动率领数十名红军抢占了渡口的浮桥和对岸的小镇,为大队红军摆脱敌军打通了道路。红军一渡赤水,进到云南扎西地区。此时的蒋介石以为歼灭红军的时机已到,于是调集40万大军围住扎西地区,妄图将红军一举歼灭。毛泽东与总部首长研究了敌情,准备用运动战对付敌人,趁敌人重兵围扎西,黔北空虚之时,红军东渡赤水,迅速回师。红军主力二渡赤水,夺取渡口。高翔被任命为“瑞金团’’团长,“瑞金团”奇袭娄山关,解放遵义城。恼羞成怒的蒋介石改用碉堡战结合重兵进攻来对付红军,企图消灭红军于乌江以北。毛泽东经过真重考虑,决定红军三渡赤水,造成北渡长江的声势。红军在三渡赤水牵动了国民党的追兵后,然后突然调头东下,四渡赤水,南涉乌江,把敌人主力甩到了后面。“瑞金团”完成了牵敌西去的任务,追赶主力到贵阳附近的新场,主动出击,夺取敌人的黑水铺兵站,造成贵阳城中的敌人混乱。蒋介石怕红军攻占贵阳,急调滇军增援,疲惫不堪的滇军被红军牵向东去,遭遇沉重打击。而红军主力则大步开进云南,五月初从容渡过金沙江。至此,红军彻底摆脱了敌人的战略包围,从内线转到了外线,开始了新的伟大征程。  相似文献   

10.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遵义会议前后,周恩来苦撑危局,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积极筹备遵义会议的召开,在遵义会议上极力推举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会后,又坚决维护毛泽东的军事指挥,为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四渡赤水出奇兵!!四渡赤水,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包围之中,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调动和迷惑敌人,在运动中歼灭大量敌军。四渡赤水,先后历时2个多月,是中央红军长征历时最长的一次战役。1935年1月29日,红军分三路从猿猴(今元厚)场、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四川省古蔺、叙永地区前进,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此后的两个多月,红军在土城至茅台百里地段的赤水河上又三次飞渡。最后,成功地跳出了敌军的围追堵截,把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甩在乌江以北。四渡赤水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  相似文献   

12.
1932年的漳州战役和1935年的四渡赤水都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重要战役。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不仅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也对毛泽东军事领导地位的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毛泽东确立其军事领导地位的关键之战。通过漳州战役与四渡赤水的比较,可窥知在毛泽东军事领导地位确立过程中,四渡赤水更为突出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1935年1月在这里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现在我们看到的会议室陈设,基本上是当年开会时的原貌。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与茅台酒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3万余人,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挥下,于土城重创川军4个团,一渡赤水,进入云南扎西。蒋介石急调重兵围堵。红军为争取主动,转头东进,二渡赤水,将围堵之敌甩在后面;接着,以一部分兵力将敌军引向温水方向,主力再占桐梓、娄山关、遵义城。敌军两个师急驰遵义。红军将其主力歼灭于城南忠庄地  相似文献   

15.
曹冶 《党史博览》2012,(7):17-25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和中革军委(以下称军委)带领红军将士共同创造的战争史奇迹.从情报视角看,四渡赤水是军委二局(以下称二局)一路进行无线电技术侦察,毛泽东和军委妙用二局情报,指挥行军作战,最终胜利突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史继忠 《当代贵州》2008,(12):57-57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中的伟大壮举,是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范例,它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被毛泽东称为“得意之笔”。  相似文献   

17.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造成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得红军不得不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铸就了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8.
《新湘评论》2006,(4):60-61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同时决定以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为三人小组,全权指挥军事。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正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红军长征途经遵义时举行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陈云作为与会的政治局委员,坚决支持毛泽东等人的正确主张,为实现党的历史转折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6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贵州。在攻克黔北重镇遵义之后,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改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从而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为1949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