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新中国成立后安徽首任省委书记曾希圣的名字,上了年纪的安徽人无人不晓。曾希圣的真实形象也随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渐渐远去而慢慢变得清晰。笔者曾参加过《曾希圣传》编写班子的工作,从搜集文献和口碑资料中发现曾希圣在用人方面,确有出奇之智、微妙之术,留下了许多为人称道的故事。 安徽省全境解放以后,干部来自四面八方。曾希圣在使用干部时,不偏爱他的  相似文献   

2.
常回头看看     
白俊成 《求贤》2008,(5):26-26
笔者曾在乡下逢一老农挖沟,地上不画线却挖得笔直。问他,答案很简单——“一步一回头”。  相似文献   

3.
朱镕基严于律己,举世皆知。他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但我们发现,他也曾破例题词。这里仅举出4例。  相似文献   

4.
最近,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又从北京征集到周恩来生前的珍贵手迹9份。这些手迹落墨清新,笔划之间显露着周恩来书法的阳刚之气和柔韧精神。其中有题词、签名前的试笔3份,戏笔5份,工作中书写的附条1份。试笔有为著名画家徐悲鸿所题奔马图诗句“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和为中国民用航空公司书写的公司名称“中国民用航空公司”以及3个铅笔签名;5个戏笔主要是题徐悲鸿诗句前的;另有一“外交谈判”的小条子,是周恩来怕他的文件档案太多而互相混淆,用曲别针别在一份外交文件上的。  相似文献   

5.
顾卓新,1977年6月至1982年3月曾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省政协主席、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第二书记等职。2010年是他诞生100周年,作为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笔者,回忆起他30年前在安徽工作的往事及他晚年的安徽情结,一切都历历在目,敬佩和怀念之情也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6.
正文朝荣,一个乌蒙汉子,秉承着"只要生命不结束就服务人民不停止"的信念,将一个曾令人生畏"不适宜人居"的海雀村,变绿、变富。在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中,他为群众服务的心始终没有变。同样作为党支部书记和一名基层干部,我们虽未曾谋面,但我与他的处境有着太多的共同之处:不曾被家人理解、带领群众致富过程中也曾陷入低谷、又曾因群众认可而  相似文献   

7.
王元化 《党建》2010,(4):53-54
一 毛泽东在“五四”早、中期固然赞赏胡适、陈独秀、吴虞、李大钊等,但并不主张废弃传统文化。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他就受到杨昌济的熏陶。1914年他在日记中写道:“仍抄曾文正公日记,欲在一月以内抄完,亦文正一书不完不看他书之意也。”“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1917年,他仍自称“独服曾文正”。  相似文献   

8.
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为“三钱”;毛主席曾夸他课讲得不错;周总理曾亲切关怀过他,让他穿着自己的鞋子出访四国;邓小平在谈到他时,曾说“这个人的任命,不受年龄限制”;有人戏称他是“万能科学家”,而他自己却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是一位杰出的国家领导人,也是当今世界上年纪最老的校长。这个不平凡的人叫钱伟长,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任上海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9.
批评是教育管理部下的必要手段之一。领导者正确的批评能够帮助部下明辨是非,克服缺点。但绝对化的批评,往往适得其反。笔者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位领导发现一个平时表现较差的部下,近来多次在上班时间偷偷溜出单位办私事。于是就在一次职工大会上,当众狠狠地批评了他,说他工作不努力,不遵守上班时间,作风散漫,永远也不会有作为,等等。当时,这位领导严厉批评部下的初衷,是想让他认识到自己不求上进的严重后果,进而改正过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原省长张体学同志是人民爱戴的好省长。他曾两次到恩施地区视察工作,给恩施党政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张省长不管走到哪里都不叫秘书与下面打招呼。我记得最清楚的是1957年5月那次,笔者在地区监委工作,张省长到恩施视察时,既没有与地区打招呼,也  相似文献   

11.
符铭 《广东党史》2006,(2):23-27
他曾坐过国民党的监狱,也坐过共产党的监狱;他曾读过国民党的军校,也读过延安的“抗大”:在国民党内他被怀疑是共产党人,在共产党内他也曾被怀疑是国民党特务;他视党籍、军籍为第一生命,为此不惜放弃官阶、薪酬、安逸而选择磨难、困苦、潦倒……他,就是在广州解放初“两陈事件”中受到牵连的党的忠诚战士——王克。  相似文献   

12.
53岁的曾祥发是一八一团一营三连职工,是共产党员。从58年参加解放军到现在,工作换了近10种,但无论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是兢兢业业,过去他曾是曾班长;曹捧长;曾老师……现在人称曾老板,可是他的共产党员的本色始终未变。 这里不讲他17岁入伍,8个月后提班长,也不谈他当兵一年就入党,两年3次荣立3等功的当年英雄。只讲近几年的几点事。  相似文献   

13.
正他曾是首都赫赫有名、实权在握的人物他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典型他曾针对积弊力主改革新政,到头来,他成了打自己脸的落马者在汽车牌照"一牌难求"的北京,资源极其稀少的"京A"牌照,在很多人眼中早已成为身份的象征、特权的标志。因为"好脸的""不差钱"的需求者众,也就给了这一资源的某些掌控者以可乘之机。在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原局长宋建国的手中,"京A"牌照就成了交换商铺、住房、金条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罗冬蕊 《学习导报》2010,(20):53-53
他和她吵了半辈子。他的嗓门大,她也不让须眉。于是,家庭矛盾在整个院子里赫赫有名。为此,他曾自嘲说:"我和老伴,是这个世界上活得最不寂寞的人。"  相似文献   

15.
<正>周恩来的出生地江苏淮安,是淮剧的发源地,也是淮剧流传的最主要地域。周恩来在此地长大,对淮剧有着不解的情缘。周恩来喜爱戏剧,也是个十分懂戏的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就任开国总理,政务十分繁忙,但他仍然一直关心和热爱文艺事业,多少年也没有忘掉他的家乡戏——淮剧。一由于在周恩来纪念馆工作的关系,笔者接触到许多曾在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告诉我,周恩来批评人、责备人最厉害的是两句话:"胡闹  相似文献   

16.
彭雪枫是我军著名的军事家,也是毛泽东的爱将之一。他文武双全、军政兼优,深受毛泽东器重。同时,他也敢于坚持原则,犯颜直陈。为此,他曾同毛泽东发生了一次争执,并互相拍了桌子。毛泽东不仅没有记恨,而且还屡委以重任,在党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7.
年轻有为的汕头市总工会副主席林若飞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一时间人们纷纷猜测,传闻四起——有的说他看破红尘出了家,有的说他犯了弥天大罪跳海自杀,更有离奇传闻说他被黑帮歹徒绑架撕票……随着有关部门迅速调查,他的另一副面具很快被揭开:不仅在经济上涉嫌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而且生活堕落,曾与多名女性发生过不正当关系,甚至重婚。在看守所的接待室里,林若飞抽完笔者递给他的一支香烟后,悔泪难抑,声音颤抖,回忆将笔者带入一个堕落灵魂的深处……  相似文献   

18.
余玮 《党史纵览》2013,(8):14-18
周世钊既是毛泽东的同学,又是他的朋友,他们之间有着长达63年的交往。这位曾被毛泽东称为"贤者与能者可以兼的人",与毛泽东有着许多共同的观点、思想和经历,但是,他也从不掩饰自己与毛泽东的不同观点与思想。翻阅周世钊的部分遗稿和毛泽东给他的大量书信,细听周氏后人的讲述,笔者真实地感受到毛泽东之伟大,感受到伟人毛泽东在私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2月19日,笔者有幸采访到了著名军旅作家杨大群老先生。杨老是一位发表了2000多万字文学作品、闻名遐迩的高产作家,尽管已年过八旬,仍精神矍铄。银发满头,浓密的白发粗壮闪亮,呈放射线状张扬地"炸立"着,仿佛有股呼唤而出的"内力"。杨老说话的声音也是底气十足,高亮浑厚的嗓音让人忘记他的年龄。与杨老交谈,让笔者不自觉地融入他的思想激情中,常常被他的情绪感染,尤其是当笔者提到"毛岸英"这个名字时,老人就像被充了电,眼睛发亮、手一扬,激情的话语随同兴奋和深挚的怀念,一古脑倾泻而出……原来,杨大群老先生与毛岸英曾是并肩战斗的战友。  相似文献   

20.
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在近两、三年内曾拜望、走访了周恩来的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近百人,采集到不少有关这位伟人的轶事,也问清了一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直接剪辑报刊上有关他的文章资料。经过比较印证,发现不少报刊在宣传这位伟人时有错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