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模式”的概念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倩 《唯实》2008,(10):24-27
“中国模式”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或发展经验,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或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时间上,“中国模式”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其内容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综合性的概念;“中国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是对人类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中国模式”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陈志 《唯实》2007,(7):37-40
"北京共识"的提出,表明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改革理念和发展道路的认可。"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对"华盛顿共识"的否定和超越。作为处于构建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模式,从理论上说,它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着的创新成果;从实践上看,它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3.
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其概念的形成和内涵的演进给党自身的建设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及治理的历程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鲜明地反映着思想路线与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之间的互动关系,思想路线的历史命运不仅影响认识的深度、实践的效度,还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深度、发展的进度、稳定的程度。思想路线的与时俱进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需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并不断以理论彻底性的自觉推进思想路线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红船精神诞生于中国共产党酝酿创建时期,是宏观意义上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升华和凝练。2005年习近平同志正式提出“红船精神”并将其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探赜红船精神的生成逻辑与科学内涵,对于新时代讲好党的初心故事、丰富思想建党的内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5.
白静 《山西青年》2022,(7):172-174
近年来,随着图书馆建设工作不断发展,对于读者价值的文化趋势、变化趋势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如何以读者价值为核心,开展图书馆服务和管理工作,成为许多图书馆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当前服务主导逻辑背景下,构建图书馆与读者价值共创模式,有利于转变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以读者为主体开展图书馆管理或育人工作,并通过对读者价值数据的挖掘,强化图书馆资源开拓和规划的效果,进而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图书馆服务。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主要分析读者价值的含义、图书馆与读者价值共创模式构成要素、核心内容,最后提出服务主导逻辑背景下,图书馆与读者价值共创模式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6.
“北京共识“是在“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国际理论氛围中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所作的评价中较为公正和客观的系统理论.“北京共识“的提出,反映了中国软实力的提高.我们主张用“中国模式“而非“北京共识“来概括中国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模式“尽管存在诸多隐忧,但将得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中国模式"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本文从"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中国模式"与其他发展模式的对比三个方面来理解"中国模式"的概念,最后总结出了把握"中国模式"需注意的三点.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揭示了"中国模式"的本质——"所谓‘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认清这一本质,必须分析四个共识——"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莫斯科共识"、"中共92共识"(中共十四大达成的关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内容的共识),尤其要从"中共92共识"中,把握"中国模式"的七大要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其精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其基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分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其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是其"绝招",四项基本原则是其根本,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是其关键,"一国两制"是中国模式解决历史纷争的创举。  相似文献   

9.
“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秦宣 《前线》2010,(2):28-32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模式"的探讨不绝于耳,赞同者有之,效仿者亦有之。相比较国外学者热炒"中国模式",国内的媒体和学者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则显得比较谨慎。明晰"中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更好地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模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僵化、不教条、不照搬、不固化,永葆"中国模式"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罗贤娇 《理论建设》2020,36(3):37-43
现代化中国方案是指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以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为目标,在应对现代化过程中人类共有问题时所形成的一整套战略、策略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是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先辈们前赴后继地一次又一次的试错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这个过程先后经历了从中国现代化的西式方案到中国现代化的俄式方案再到中国现代化的中国方案的历史演进。它是在成功解决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目标与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现实国情、直接过渡与迂回过渡三对矛盾的实践过程中得以生成的。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的发展路径或形式是否形成了某种"模式",应放在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考量。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十分热烈,对是否存在"中国模式"论者见仁见智。如果撇开某些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考量和隐忧,说中国的发展业已形成某种模式亦未尝不可、无可厚非。自然,中国亦无意输出自己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刑法是由总则和分则构成的,刑法的线索构成离不开逻辑的支持。文章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论证了概念在逻辑学中相关的知识在刑法中的应用,从而阐释其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刑法是由总则和分则构成的,刑法的线索构成离不开逻辑的支持.文章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论证了概念在逻辑学中相关的知识在刑法中的应用,从而阐释其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两个确立”的提出有着深邃的生成背景、逻辑依据、价值意蕴。从生成背景来看,“两个确立”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从逻辑依据来看,“两个确立”的提出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从价值意蕴来看,“两个确立”的提出有利于坚持党和国家事业的正确前进方向、准确把握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规律、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根基,总结党百年来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面对“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的大趋势,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为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掌握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强大理论武器,有助于开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其内在逻辑,它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其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还有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更有其哲学逻辑。它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交互推进和层层递进的结果。"中国方案"作为中国的发展理念及实践经验与全球各个领域的治理现状相结合的产物,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模式”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国对自身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领域发展的科学总结和凝练表达。在当今世界,“中国模式”也面临着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双重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持之以恒走和平发展道路,承担起大国责任和担当。“中国模式”蕴意十分丰富,不仅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而且在实践上对促进我国自身发展和推动世界的繁荣与发展都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向敏  苗硕 《世纪桥》2007,(11):25-2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乡镇体制不适应日益凸显出来。乡镇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不是民主,而是和谐全面发展。要实现和谐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必须对乡镇体制改革模式作出选择,从而使乡镇体制适应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冯桂艳 《世纪桥》2007,(7):66-66,70
中国现行的刑事法律未有刑事和解制度之规定,但这一制度确有存在之价值。且中国有建立刑事和解制度之文化基础、法律基础、刑事政策基础和实践基础。所以,探讨中国刑事和解制度之模式选择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拨开中国近代沉闷晦暗的天空,五四运动犹如暴风骤雨过后的一道彩虹,从真正意义上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回溯历史,五四先进知识精英们是选择了"民主科学"亦或是被选择了"社会革命"?本文试图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对蕴含于期间的历史逻辑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