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12汶川大地震使世界各国把关注的焦点都对准了中国和四川。习惯于从挑剔的视角观察中国的一些西方媒体也一反常态,对中国的抗震救灾大加赞誉。路透社的报道说,面对中国32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共产党迅速调集人力、公布消息、控制局面,这些举动反映了其执政方式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动员能力显而易见。美联社评论说,地震发生后中国军队的迅速调动,反映出中国领导层的高效和对救灾的重视,同时也向世界表明,在即将到  相似文献   

2.
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制度源于自然法思想和人类理性学说,包括国际海底区域、月球和其他天体、南极洲的有形自然资源以及无线电频率和卫星轨道等无形资源,不得主张主权、不得据为己有、为和平目的使用并通过国际合作和共管机制为全人类谋福利是这种资源的五项要求。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制度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对世界资源所有权进行再分配的要求,拓展了其对不属于任何国家所有的世界资源的利用方式,有助于世界资源的公平分享和利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制度关注资源所有权分配,在应对当前国际资源竞争转向资源使用权规则控制的趋势上作用有限。衡平的世界资源分配有赖于国家软实力的提高以及对国际贸易规则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科学社会主义》2021,(2):52-59
急遽的时代变迁孕育伟大的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充分揭示资本全球演进的历史逻辑,宣告资本关系束缚资本发展的历史走向。资本的世界史展现出一幅无组织、难驾驭、不确定和日益分化的世界图景,导致资本的世界史走向它的反面,即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如今,历史正处在世界历史深度变革、发展阶段急剧转变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并引导人类历史的这种变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大理论创造。  相似文献   

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统筹推进国际社会的新型主体关系,关涉到国际社会主体地位、主体利益和主体价值等维度。马克思的"实践主体"内蕴着实现人类社会共生发展的理论旨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的主体关系思维。"劳动的实践化"推动实践主体地位的平等化,提倡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理念构建国际社会主体地位;主体的生产关系理论指明主体利益的生成动力,要求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逻辑构建国际社会主体利益关系;实践的人类解放性凝聚主体价值的共通性,为国际社会多元化发展确定实现和谐世界之共同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创新的主要内容来自社会实践的需要,因而围绕时代主题以及党和国家的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落墨是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以来,我们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党的理论创新的速度和频度加快,坚持守正出新式创新,即由以往主要重视国内维度转换为同时重视国内和世界维度"内外兼顾",由主要重视理论创新转换为重视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里表兼修"。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的创新理论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卓越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影响力冲击力的发生学密码包括"硬实力""大智慧""正价值""好话语""新作为"等五个层面。理解把握五大"密码",增强理论自信,不断推进理论指引下的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影响力将会升级为"2.0版"。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0,(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深根植于经典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解放世界历史理论和真正的共同体等思想,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仅指导了我国对外开放,还在新时代中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9,(11)
进入新时代,我国在追寻自身实现共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如何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国际实践路径,在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中有着清晰的逻辑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世界性的价值观也在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共建共享的内涵中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的方方面面。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国际实践路径,更好地发挥共享发展促进世界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更好发展的国际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巨变。社会工程作为现代社会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高度契合,社会工程蕴含的世界历史性、人的主体性、科学技术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根基相通、价值相融、方法相连。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项人类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复杂和系统的社会工程,开阔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新视野,激活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运用社会工程思维和理念加以优化发展,以设计思维谋划顶层设计,以价值思维把握发展方向,以创新思维增添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9.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之所以引起巨大国际影响的原因:一是符合"天下为公,命运与共"的世界大同理念;二是顺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国际公理;三是提出"与人为善、亲诚惠容"的新型国际关系准则;四是满足"共商共建、共赢共享"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价值诉求;五是符合人民立场和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0.
李宏 《理论导刊》2020,(2):107-112
应对全球发展危机,需要人类谋求世界各国发展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价值共识,共谋全人类发展蓝图。共同体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理想共同体的生成过程,需要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类命运与共意识,确立各民族国家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或地区性问题过程中的价值共识。基于全人类的价值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进步的历史和现实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它指引人类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的伟大实践,以之构筑世界和平发展的新支柱、探索全球合作共赢的新机制、提供各国同舟共济的动力源,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同问题,促进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求知》2022,(2):62-64
<正>读懂冬奥会的世界情和中国味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小锋认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不仅对中国意义非凡,而且对世界意义重大。首先,北京冬奥会传递着满满的世界情。北京,是世界范围内目前仅有的双奥之城。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情况下,北京冬奥会如期举办,将带给世界各族人民信心、温暖和希望,激发人类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决心,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定义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状态,而学界缺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相互依赖的系统性分辨,可能理论上使两者同义反复,也对实践研究构成误导。对相互依赖的考察可以通过国家集团在利益、归宿和责任表现出的一致性来展开:若各国缺乏一致性,则相互依赖关系最不稳定;若有部分一致性,则关系更稳定但分歧将成为其变数;若有高度一致性,则关系最为稳定并自动消解各国分歧,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征。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离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有很大差距,相互依赖关系仍不时失稳,使之持久稳定的途径可从发展集体责任入手,寻求建立更具约束力和更少依赖少数大国的全球治理机构。  相似文献   

13.
孟娴  魏崇辉 《求知》2022,(2):21-23
<正>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又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代国际关系、人类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继承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国与国之间赓续和平发展的核心原则和目标要求,倡导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秉承相互尊重、对话协商的价值理念和坚定立场。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阐释了世界历史如何形成、怎样发展以及发展归宿的问题,指出:世界历史的形成有其必然性,同时与世界市场紧密相关;世界历史靠资本扩张推进,资本无休止的逐利性是其发展的本质动力;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集中提出并回答了当今世界为什么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什么样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及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问题,指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这一要求是由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追求共同决定的;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五位一体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四种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从二者的关系上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以实践性为核心,从实践路径、实践方式、实践主体三个方面拓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其深远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天下观""天下大同"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真正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渊源。虽然"天下大同"与"真正共同体"的理论思想与价值寻求有其时代性与社会文化的差异,但又呈现对人类社会发展之理想状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的追求,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在当代世界历史进程中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础上会通并耦合。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智慧,也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我们要在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和推进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1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格局、文明交流和生态体系等方面存在逻辑关联。因此,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切入点,倡导建构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蒲俜 《理论视野》2004,(6):25-26
“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后,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严重危害取得了空前共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三年来,国际反恐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恐怖主义势力和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与此同时,恐怖事件仍在全球范围内频频发生,死伤人数也越来越多。使用武力根除恐怖主义的做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尤其是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不仅未能消除恐怖阴影,反而导致了恐怖活动的反弹。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恐怖主义仍将是国际社会的毒瘤,国际反恐将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克服政府作为单一主体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出现的低效率与专业性的欠缺,通过研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地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良好经验与做法,总结并借鉴其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整体运作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试图从中得到相关的启示,从而对欠发达地区政府推行与发展购买公共服务这一工作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20世纪后期,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政府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改革工具在西方国家得到运用,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我国在近年来加大了对政府绩效管理的引进和推广工作。2010年7月,经中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